文章解析

qín
zhōu
shī
èr
shí
shǒu
liù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héng
shàng
jiā
zòu
shān
biān
hàn
jié
guī
fáng
cāng
hǎi
fèng
zhào
jīn
wēi
shì
xíng
hái
hēi
jīng
shū
niǎo
shòu
wén
wǎng
lái
shù
hèn
jiě
chéng
wéi

译文

城墙上胡笳声声吹奏,山的旁边持有汉节的人归来。士兵们防守黄河要奔赴沧海,奉皇帝的诏令从金微出发。士兵们辛苦得形体黝黑,军旗稀疏,附近的鸟兽也很少。哪能听到往来戍守的情况,只遗憾邺城之围被解除。

逐句剖析

"城上胡笳奏":城墙上胡笳声声吹奏,

"山边汉节归":山的旁边持有汉节的人归来。

# 汉节归:当时战乱未平,需调集西域兵马东征,故常有使节从秦州经过。

"防河赴沧海":士兵们防守黄河要奔赴沧海,

"奉诏发金微":奉皇帝的诏令从金微出发。

# 金微: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唐时于此置金微都护府。微,一作徽。

"士苦形骸黑":士兵们辛苦得形体黝黑,

"旌疏鸟兽稀":军旗稀疏,附近的鸟兽也很少。

# 旌:一作林。

"那闻往来戍":哪能听到往来戍守的情况,

# 闻:一作堪。

"恨解邺城围":只遗憾邺城之围被解除。

# 恨解邺城围:史载,乾元二年(759)唐军九节度使围邺城已数月,因军中无帅,攻城不力,致使史思明调兵解邺城之围得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作前六句以叙事为主,描写征兵赴边的情景,着重刻画士兵转战途中的劳苦与悲戚;后两句转入议论,直抒胸臆,士兵们怎堪承受辗转奔波的戍守之苦,痛惜困于国难的邺城驻军遭叛军击溃。全诗立足事实,见解深刻且议论中肯,既包含对统治者的指责与批判,也流露对士兵的感伤与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旅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创作的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踏上“因人作远游”的艰辛之路,从长安辗转至秦州。在秦州,杜甫以五律形式写下二十首诗,或描绘当地山川风物,或抒发伤时感乱、身世飘零之悲,结集为《秦州杂诗》。据组诗末首暗示,这些诗作是以诗代笺,寄给昔日朝廷同僚。彼时正值“安史之乱”第五年,唐王朝虽收复部分失地,但河朔之地仍沦于叛军之手,中原战火纷飞,西北边境也不太平,关辅地区饥荒肆虐,百姓苦不堪言。杜甫当时仅任过左拾遗这一京官,他毅然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在此期间,他留下诸多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便是其中的一首诗,饱含着诗人对时代的忧思与个人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通过描写边塞胡笳声、汉使归来,士兵赴沧海防河、从金微出发,以及士兵身形憔悴、旌旗稀疏的艰苦境况,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及对邺城之围得解的复杂情感,暗含对战争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议论:“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运用了议论手法。“那闻”以反问语气,表达出对频繁往来戍守情况的质疑与感慨。将士们长期在边疆奔波戍守,本就苦不堪言,“往来戍”凸显了这种征戍的频繁与无休止。而“恨解邺城围”则直接点明这种征戍并未取得理想结果,邺城之围虽解,但其中蕴含着诸多问题,让将士们心生遗憾与愤懑。此句通过议论,揭示了征戍的残酷与无意义,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以及对战争局势的深刻反思,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联“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开篇营造出一种悲凉、孤寂的氛围。城墙上胡笳声声奏响,胡笳是古代边疆常见的乐器,其声音往往带有哀伤、悲凉的色彩,增添了边疆的肃杀之气。“山边汉节归”山边汉朝的使节归来,暗示了边疆与朝廷之间存在着联系,但这种联系在这种悲凉的氛围中显得有些遥远和无奈。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也暗示了边疆局势的复杂。颔联“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点明了士兵们的军事任务。“防河赴沧海”士兵们要前往沧海防河,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沧海代表着遥远和危险。“奉诏发金微”他们奉皇帝的诏令从金微出发,金微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从这里出发前往沧海,路途遥远,体现出士兵们为了国家的安宁,不辞辛劳,奔赴远方。这两句诗突出了士兵们任务的艰巨和他们对国家的忠诚。颈联“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刻画了士兵们艰苦的生活状态。“士苦形骸黑”士兵们因为长期在边疆服役,风吹日晒,形体变得黝黑,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旌疏鸟兽稀”军旗稀疏,附近的鸟兽很少,描绘出边疆环境的荒凉和寂静。通过对士兵形象和环境氛围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士兵们生活的艰苦和孤独。尾联“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表达了诗人对士兵的同情和对国家局势的复杂情感。“那闻往来戍”诗人感慨哪里能听到往来戍守的情况,说明士兵们的戍守生活很少被人关注。“恨解邺城围”邺城之围被解除,本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诗人却用“恨”字,表达了对士兵们辛苦付出却未得到充分重视的遗憾。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士兵的同情和对国家局势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秦州》五言二十首,内云……唐人游边之作,数十篇中间有三数篇,一篇中间有一、二联可采;若此二十篇,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网山《送蕲帅》云:“杜陵诗卷是图经”,岂不信然!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此二十首皆秦州地方,故总云《秦州杂诗》。……首作云“因人”,“鸳行侣”正与相照。

明王嗣奭《杜臆》

# 题曰《杂诗》,所感非一事,其作非一时,盖甫弃官游秦,情非得已,身世之感,一寓于诗,即事命意,触景成文,或系于国,或系于己,要以达其性情则一。然其遇弥困,而思则弥深;其心益苦,而言则益工;纵出横飞,涵今茹古。昔人谓其秦州以后,律法尤精,盖所遇有以激发之也。学者求其本源之所在而参时世以观之,庶有以窥其藩篱耳。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详结联,知此二十首故是入秦以来,详揭行踪心事、投寄中朝朋旧者。通盘布置,用代书笺,体裁自宜浑成。若云杂诗无伦次,则以后《天河》、《初月》等篇,皆杂诗也,何不统入于此?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诗)又有随所兴触,一章一意,分观错杂,总述累累。射洪《感遇》、太白《古风》、子美《秦州杂诗》之类是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张上若云:是诗二十首,首章叙来秦之由,其馀皆至秦所见所闻也:或游览,或感怀,或即事;间有带慨河北处,亦由本地触发。大约在西言西,反复于吐蕃之骄横,使节之络绎,无能为朝庭效一筹者,结以唐尧自圣,无须野人,惟有以家事付之妇与儿、此身访道探奇。穷愁卒岁、寄语诸友,无复有立朝之望矣。公之志可知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

下一篇: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