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ǎn
xìng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péng
shēng
fēi
gēn
piāo
dàng
suí
gāo
fēng
tiān
hán
luò
wàn
guī
běn
cóng
niàn
zhái
sān
nián
mén
xiàng
kōng
chàng
wàng
dàn
fēng
huǒ
róng
chē
mǎn
guān
dōng
shēng
néng
cháng
zài
zhōng

译文

蓬草生长并非没有根,却漂泊着随风飘荡。天气寒冷时飘落万里,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草丛。客居他乡的人思念故乡的宅院,三年过去门巷已空。惆怅地远望只看到烽火,战车布满了关东地区。人生能有多长时间,却总是处于羁旅漂泊之中。

逐句剖析

"蓬生非无根":蓬草生长并非没有根,

# 蓬:草名,秋枯根拔,风卷而飞,故名飞蓬。常用来比喻游子漂泊不定。

"漂荡随高风":却漂泊着随风飘荡。

"天寒落万里":天气寒冷时飘落万里,

"不复归本丛":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草丛。

"客子念故宅":客居他乡的人思念故乡的宅院,

# 故宅:故乡的家。,客子:客居他乡的人。杜甫自称。

"三年门巷空":三年过去门巷已空。

"怅望但烽火":惆怅地远望只看到烽火,

"戎车满关东":战车布满了关东地区。

#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戎车:兵车。

"生涯能几何":人生能有多长时间,

"常在羁旅中":却总是处于羁旅漂泊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遣兴五首(其四)》是唐代诗人杜甫组诗《遣兴五首》中的第四首,收录于《全唐诗》,约作于安史之乱期间(757年前后),当时杜甫正处于漂泊羁旅之中。整首诗以飞蓬这一意象为脉络。诗中借“蓬生非无根”的自然特点,影射百姓流离失所的艰难处境。“客子念故宅”一句,饱含着诗人长达三年羁旅生涯中的漂泊之愁。而“戎车满关东”,生动描绘出关东大地战火纷飞、战乱频仍的景象。此诗语言简洁凝练,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家国之忧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这不仅展现出杜甫对民间疾苦细致入微的洞察,更凸显了其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中描绘了故宅门巷空荡以及关东地区烽火戎车的场景,展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长期羁旅生涯的无奈,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内心痛苦。

2. 分段赏析

“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诗人以蓬草自比,说蓬草并非没有根,只是被狂风裹挟,在寒冷的天气里飘落到万里之外,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草丛。用蓬草漂泊的意象,形象地描绘出自己如蓬草般身不由己、四处漂泊的命运,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思念故乡的旧宅,然而已经三年了,家中门巷无人,一片空荡,直接抒发了对故乡和故宅的深切思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感慨。“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抬头怅惘远望,只见烽火连天,关东地区到处都是战车,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场景,揭示了自己漂泊他乡、故宅荒废的社会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的忧虑。“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诗人感慨人生短暂,而自己却常常在漂泊羁旅之中度过,以简洁的语言收束全诗,进一步强化了漂泊之苦和时光流逝的无奈,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苦难紧密相连,深化了诗歌忧国忧民的主题。整首诗借蓬草漂泊喻自己的身世,通过描写对故宅的思念和战争的景象,抒发了漂泊之愁、思乡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情感深沉,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宿赞公房(京中大云寺主谪此安置)》

下一篇:唐·杜甫《雨二首 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