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生非无根":蓬草生长并非没有根,
# 蓬:草名,秋枯根拔,风卷而飞,故名飞蓬。常用来比喻游子漂泊不定。
"漂荡随高风":却漂泊着随风飘荡。
"天寒落万里":天气寒冷时飘落万里,
"不复归本丛":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草丛。
"客子念故宅":客居他乡的人思念故乡的宅院,
# 故宅:故乡的家。,客子:客居他乡的人。杜甫自称。
"三年门巷空":三年过去门巷已空。
"怅望但烽火":惆怅地远望只看到烽火,
"戎车满关东":战车布满了关东地区。
#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戎车:兵车。
"生涯能几何":人生能有多长时间,
"常在羁旅中":却总是处于羁旅漂泊之中。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中描绘了故宅门巷空荡以及关东地区烽火戎车的场景,展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长期羁旅生涯的无奈,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内心痛苦。
2. 分段赏析
“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诗人以蓬草自比,说蓬草并非没有根,只是被狂风裹挟,在寒冷的天气里飘落到万里之外,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草丛。用蓬草漂泊的意象,形象地描绘出自己如蓬草般身不由己、四处漂泊的命运,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思念故乡的旧宅,然而已经三年了,家中门巷无人,一片空荡,直接抒发了对故乡和故宅的深切思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感慨。“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抬头怅惘远望,只见烽火连天,关东地区到处都是战车,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场景,揭示了自己漂泊他乡、故宅荒废的社会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的忧虑。“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诗人感慨人生短暂,而自己却常常在漂泊羁旅之中度过,以简洁的语言收束全诗,进一步强化了漂泊之苦和时光流逝的无奈,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苦难紧密相连,深化了诗歌忧国忧民的主题。整首诗借蓬草漂泊喻自己的身世,通过描写对故宅的思念和战争的景象,抒发了漂泊之愁、思乡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情感深沉,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下一篇:唐·杜甫《雨二首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