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不饿死":穿绸裹缎的权贵子弟从不会饿死,
# 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纨绔:指富贵子弟。
"儒冠多误身":头戴儒冠的读书人却大多耽误自身。
# 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这句是全诗的纲要。《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丈人试静听":丈人请静心聆听,
# 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
"贱子请具陈":晚辈我愿详细陈述生平。
# 具陈:细说。,请:意谓请允许我。,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
"甫昔少年日":想我年轻时的岁月,
# 甫昔少年日: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指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 少:一作妙。
"早充观国宾":早被推举为观礼国事的贵宾。
# 观国宾:“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学识渊博,
# 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破,超过。一说是熟读识透的意思。
"下笔如有神":挥笔成文仿佛有神明相助。
# 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赋料扬雄敌":作赋自信能与扬雄匹敌,
# 敌:匹敌。,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料:差不多。
"诗看子建亲":写诗自认为可与曹植相近。
# 亲:接近。,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看:比拟。
"李邕求识面":李邕曾主动求见想结识我,
# 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
"王翰愿卜邻":王翰愿与我结邻为友。
# 卜邻:选择邻居。卜:一作为。,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自谓颇挺出":自恃才华卓越超群,
# 挺出:特出,杰出。,自谓:自认为。
"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 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立:立刻。要路津:重要的渡口,比喻重要的职位,做大官。
"致君尧舜上":立志辅佐君王超越尧舜,
# 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
"再使风俗淳":再使社会风俗回归淳朴本真。
# 风俗淳:社会风俗朴素厚道,古代太平盛世的气象。
"此意竟萧条":可这志向最终消散落空,
# 此意竟萧条:此意”两句:想不到我的政治抱负竟然落空;我虽然也写些诗歌,但却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士。意,指上二句的政治抱负。萧条,冷落不景气。一作“萧索”。
"行歌非隐沦":我虽行歌街头却非避世隐沦。
# 隐沦:隐士的意思。,行歌:边走边唱歌。
"骑驴十三载":骑驴奔波长安十三载,
# 十三载: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
"旅食京华春":年年在京华漂泊寄食求生。
# 京华:京师,指长安。,旅食:寄食。
"朝扣富儿门":清晨叩响富贵人家的大门,
# 扣:敲。
"暮随肥马尘":傍晚追随肥马扬起的飞尘。
# 肥马:指富贵的高头大马。
"残杯与冷炙":残羹冷饭中讨生活,
# 冷炙:吃剩的冷烤肉。,残杯:喝剩的酒。
"到处潜悲辛":处处潜藏着悲苦酸辛。
# 潜:心头藏着。
"主上顷见征":不久前皇上征召贤士,
# 见征:被征召。,顷:不久前。,主上:指唐玄宗。
"歘然欲求伸":我忽然以为能伸展抱负。
# 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歘然:忽然。
"青冥却垂翅":却如大鹏在青空垂下翅膀,
# 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青冥:青云。垂翅:垂下翅膀,形容大鸟不能高飞。
"蹭蹬无纵鳞":似蛟龙困顿无法纵游深谷。
# 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这里是说理想不得实现。纵鳞,跃起的鱼,形容得意。,蹭蹬:遭遇挫折,失势失意。
"甚愧丈人厚":深深感激丈人您的厚待,
"甚知丈人真":更深知您待我一片真诚。
"每于百僚上":您常在百官面前,
# 每于百僚上:“每于”两句: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百寮,官僚们。寮,同“僚”。
"猥诵佳句新":恳切称诵我新作的诗句。
# 佳句新:新作的好词佳句。,猥:自谦之词。
"窃效贡公喜":我暗学贡禹因好友升迁而喜,
# 贡公:西汉人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荐拔自己。,效:效法。,窃:私下里。
"难甘原宪贫":却难以忍受原宪般的清贫。
# 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难甘:难以甘心忍受。甘,以为甘甜。
"焉能心怏怏":怎能心中郁郁不平,
# 怏怏:不满意,气愤不平。,焉能:怎能。
"只是走踆踆":只能步履匆匆奔走不停。
# 走:跑步。
"今欲东入海":如今想东去入海隐居,
# 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
"即将西去秦":即将西离长安远游。
# 去秦:离开长安。
"尚怜终南山":仍眷恋着终南山的云雾,
# 终南山:在长安东南。,怜:爱。
"回首清渭滨":回首凝望清渭之滨的水流。
# 清渭:渭水清故称“清渭”。,回首:回头顾望,表示依恋。
"常拟报一饭":曾想以微薄之力报答知遇,
# 报一饭:答一饭之恩。春秋时灵辄报答赵宣子(见《左传·宣公二年》),汉代韩信报答漂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报恩故事。
"况怀辞大臣":何况要向您这位大臣辞行。
# 大臣:指韦济。,辞:告别。,况:何况。
"白鸥没浩荡":我将如白鸥投身浩荡烟波,
# 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白鸥:诗人自比。
"万里谁能驯":在万里江天中谁能将我驯服?
# 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驯:驯服,指外在约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自叙生平的述怀诗。诗中介绍了杜甫早年以才学自负、欲“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描绘了其困守长安时“朝扣富儿门”的落魄境遇,通过“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强烈对比,体现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仕途失意的悲愤、对韦济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白鸥没浩荡”的归隐之志。
2. 写作手法
对比:他人与自身对比“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以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终日饱食与正直儒生挣扎于饿死边缘作对比,尖锐揭露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开篇即突出全诗主旨,情感如江河决口般喷薄而出。自身今昔对比“甫昔少年日……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早年的“红火热闹”更反衬出当下“儒冠误身”的悲凉,通过大起大落的对比,强化了对现实的悲愤与无奈。直抒胸臆:“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通过“劈空而起”的质问(“纨袴不饿死”)、今昔境遇的反差感慨、对韦济的复杂期盼,使愤懑、屈辱、不甘等情感如火山喷发,极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甫一落笔,杜甫便以雷霆万钧之势,撕开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假面。在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世道,世家子弟们仰仗祖辈余荫,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奢靡度日却衣食无忧;而寒窗苦读的儒者,即便怀揣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到头来却只能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甚至因恪守儒家道义而被现实所累。“不饿死”与“多误身”六个字,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阶层固化、贤愚颠倒的社会顽疾之上。诗人自比“儒冠”,这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真实写照,更是为无数怀才不遇的寒门学子,发出的一声震彻云霄的悲愤呐喊。“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诗人以谦卑而真挚的语气,如同与老友促膝长谈般,将读者缓缓引入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长卷之中。这一句承上启下,悲愤的情绪如地下奔涌的暗流,瞬间为全诗注入了沉郁顿挫的基调,让人不禁屏息凝神,期待聆听他的故事。从“甫昔少年日”至“蹭蹬无纵鳞”,杜甫用整整二十四句,精心勾勒出一幅今昔命运的强烈反差图。前半段回溯年少时光,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盛唐文人特有的豪迈与自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短短十字,一个饱读诗书、文思泉涌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他以汉代辞赋大家扬雄、三国才子曹植自比,足见其才情之高、心气之傲;文坛前辈李邕主动求见,诗人王翰愿结为邻里,这些荣耀让他坚信,自己必将在仕途上乘风破浪,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这份心系天下的理想,如同一轮朝阳,照亮了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彰显了儒家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格。然而,后半段笔锋骤转,仿佛晴空突降暴雨,将所有光芒瞬间浇灭。“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诗人用质朴而沉痛的语言,道尽了在长安求仕的辛酸岁月。无数个清晨,他满怀希望叩响权贵之门,得到的却是纨绔子弟的冷眼;无数个夜晚,他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在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中黯然离去,日复一日靠着权贵们的“残杯冷炙”艰难维生。“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诗人以大鹏折翼、蛟龙困于浅滩的精妙比喻,将应试落第的沉重打击具象化,生动展现了理想轰然崩塌时的绝望与无助。这种“先扬后抑”的叙事结构,如同潮水涨落,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他日后走向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埋下了重要伏笔。“甚愧丈人厚”至“况怀辞大臣”,杜甫的情感表达如蜿蜒的江水,在感激、失望、无奈与决绝之间不断迂回。“窃效贡公喜”一句,巧妙化用汉代贡禹因好友升迁而喜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韦济举荐的殷切期盼;“难甘原宪贫”则以孔子弟子原宪安贫乐道的典故自比,直白地流露出自己不甘长久困于贫贱、渴望施展才华的迫切心情。“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看似洒脱的离去之语,实则饱含着求仕无门的无奈与辛酸;而“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又将他对长安这座承载着梦想与失意的城市,以及对曾给予关怀的韦济的眷恋不舍,刻画得细致入微,让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最终,“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如奇峰突起,为全诗画上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句号。“白鸥”在浩渺无垠的天地间自由翱翔,象征着诗人高洁不屈的人格与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万里谁能驯”的反问,如洪钟巨响,铿锵有力地展现了他绝不向命运低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然风骨。这一结尾,将退隐的无奈彻底升华为对自由与尊严的执着坚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情感浓烈直白,诗人毫不掩饰地倾诉内心的愤懑与无奈。诗中多处运用排比,让情感如奔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冲击人心。语句在激昂与低回间纵横转折,字里行间都跳动着感愤悲壮的情绪,读来令人震撼。像“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短短两句就把世态的冷漠、诗人遭受的精神创伤刻画得入木三分。一个“潜”字堪称神来之笔,生动地写出了悲辛无处不在,悄无声息地渗入骨髓,比普通的“是”“有”等字更细腻、更有感染在句式上,诗中骈句与散句巧妙搭配,以散句为主。骈句带来整齐对称的韵律美,散句又赋予行文自由奔放的气势,两种句式相互映衬,既有节奏感,又不失灵动变化。从这些地方不难看出,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已经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再加上时代的动荡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不难预见,诗人必将创作出更多震撼人心的鸿篇巨制,在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前诗犹有颂丞语,此诗全篇陈情,诗题曰“赠”,似误。此篇非排律,亦非古风,直抒胸臆,如写尺牍;而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末段愤激语,纡回婉转,无限深情。
明王嗣奭《杜臆》
# 杜子美云“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盖灭没于烟波间耳。而宋敏求谓余云:鸥不解“没”,改作“波”字……便觉一篇神气索然也。
宋苏轼《东坡志林》
# 仆谓善为诗者,但形容浑涵气象,初不露圭角。玩味“白鸥波浩荡”之语,有以见沧浪不尽之意;且沧浪之中,见一白鸥,其浩荡之意可想,又何待言其出没邪?改此一字(按指改“波”为“没”),反觉意局。
宋王楙《野客丛书》
# 杜《赠骥子》诗:“熟精《文选》理”,则其所取,亦自有本矣。如《赠韦左丞》诗,皆仿鲍明远《东武吟》:“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然古《咏香炉》诗:“四座且勿喧,愿听歌一言。”
宋吴幵《优古堂诗话》
# 山谷言:文章必谨布置……如杜子美《赠韦见素》诗云:“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此一篇立意也,故使人静听而具陈之耳;自“甫昔少年日”至“再使风俗淳”,皆儒冠事业也;自“此意竟萧条”至“蹭蹬无纵鳞”,言误身如此也,则意举而文备。故已有是诗矣。……然宰相职在荐贤,不当徒爱人而已,士故不能无望,故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果不能荐贤则去之可也,故曰“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又将入海而去秦也;然其去也,必有迟迟不忍之意,故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则所知不可以不别,故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夫如是可以相忘于江湖之外,虽见素亦不得而见矣,故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终焉。此诗前贤录为压卷,盖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屋,各有定处,不可乱也。诗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如老杜上韦见素诗,布置如此,是一篇命意也。至其道迟迟不忍去之意,则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其道欲与见素别,则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此句中命意也。盖如此然后顿挫高雅。
宋范温《潜溪诗眼》
# 《与韦左丞》五言二篇,当以古风为胜。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老杜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而至破万卷,则抑扬上下,何施不可;非谓以万卷之书为诗也。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宗子发曰:起二句潦倒悲愤,得此振起,以下二百言纵笔恣意,真有建瓴之势。
明李沂《唐诗援》
# 钟云:胆到,识到,力到,直直吐出,觉谦让者反琐甚,伪甚(“甫昔”四句下)。谭云:好大本事!不作诳语(“致君”二句下)。钟云:五字堪哭!堪笑(“暮随”句下)!谭云:英雄低首心肠(“残杯”二句下)。钟云:自“致君尧舜上”至此十句内,妙在说得屈伸悬绝之极。又云:李杜同负才名,同居乱世,李调羹赐锦不以为荣,杜冷炙残杯不以为辱,高人慢世,胸中各有所主(“残杯”二句下)。钟云:好前辈!今人不肯(“每于”二句下)。钟云:六句慢调(“窃效”六句下)。
明钟惺 谭元春《唐诗归》
# 刘辰翁曰:肮脏悲愤具见起语。周敬曰:此诗见公之抱负,而浩然之气,终不可回。唐汝洵曰:此杜壮年作。犹露鲍、谢蹊径。起便感激,豪气自在。周珽曰:句句转,字字快,烹炼极化,通体皆灵。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英雄失路,满腹牢骚,虽有丈人,其如之何?肮脏悲愤,出口便见(开头二句下)。连用四人名,而两古两今,殊为奇肆(“赋料”四句下)。此自道素志耳,非大言也(“致君”二句下)。句法古甚(“甚愧”二句下)。
清黄周星《唐诗快》
# “骑驴”六句,极言困厄之状,略不自讳,隐然见抱负如彼,而厄穷乃如此,俗眼无一知己矣。
清黄生《杜工部诗说》
# 诗到尾梢,他人几于力竭,公独滔滔滚滚,意思不穷,正所谓“篇终接混茫”也。然须玩其转折层次,不可增减,非汗漫敷陈者比。董养性曰:篇中皆陈情告诉之语,而无干望请谒之私,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采,未尝少挫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观唐代赠送之诗,惟老杜篇篇意思深长。此篇发端二语,气象褊迫,早年诗如此。此诗兼带齐梁气调。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杜之五古,从占人变化而出,独辟境界。严羽谓其“宪章汉魏,取材六朝。其自得之妙,则先辈所谓集大成者”,王世贞谓其“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是已。此篇起语兀傲;“甚愧丈人厚”二句叠语归题,别有风神;一结旷达,收转前半,意在言外,所谓“篇终接混茫”也。故前人多取为压卷。
清清代乾隆年间的官方机构《唐宋诗醇》
# 抱负如此,终遭阻抑。然其去也,无怨怼之词,有“迟迟我行”之意,可谓温柔敦厚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应诏退下后,将归东都时作也。……起四句,愤激而有古趣。既以自提,兼提韦丈,开手老到。“甫昔”一段叙杜心也。志大言大,尤妙在“自谓”四句,横空盘郁。“此意”一段,慨失职也。而前八泛述,后四入事,关目清晰。“甚愧”至末,乃赠韦本旨,接法古朴而陡健。一结高绝,昌黎不及。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云:“读书”二语沉雄。杜语专以沉雄擅长,然此二语,乃自道所得,乃其所以沉雄之由也。
清吴汝纶《十八家诗钞评点》
# 邵云:突兀二语,一肚皮牢骚愤激,信口冲出(首句下)。一篇之主(“儒冠”句下)。乐府调,开出全篇(“丈人”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吴曰:局势甚大,故以淡笔开拓(“丈人”二句下)。吴曰:反跌下文有神力,四句一气读(“自谓”四句下)。吴曰:转笔隽快(“此意”句下)。刘开:入得磊落。吴曰:接笔奇矗(“甚愧”句下)。吴曰:二语中截断多少语,所谓呜咽之音也(“焉能”二句下)。吴曰:此下雄奇万变,苍莽无端,不可一世矣(“今欲”句下)。吴曰:兜转万钧神力(“即将”二句下)。吴曰:收束尤超恣奇横,神变不测(“白鸥”二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