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六日苦炎蒸":七月初六这一天酷热难耐,
# 炎蒸:炎热而潮湿。蒸,一作热。
"对食暂餐还不能":面对着食物暂时吃了一点还是难以下咽。
# 对食暂餐还不能。:蔡琰《笳曲》:“饥当食兮不能餐。”
"每愁夜中自足蝎":常常担心夜里到处都是蝎子,
# 自足:一作皆是。,中:一作来。,每:一作常。
"况乃秋后转多蝇":更何况立秋之后苍蝇越来越多。
# 蝇:《诗》:“营营青蝇,止于棘。”《诗传》:“青蝇,比小人也。”,况:一作仍。
"束带发狂欲大叫":束紧了衣带热得几乎要发狂大喊,
# 束带发狂:陶潜诗:“束带候鸡鸣。”《老子》:“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神仙传》:刘根状若发狂。赵大纲曰,昌黎云:“人各有能不能,抑而行之,必发狂疾。”即此诗意也。
"簿书何急来相仍":可案头的文书为什么还急迫地接连不断压过来。
# 簿书:《唐书》:切于簿书期会。
"南望青松架短壑":向南望去青松覆盖着短短的山壑,
# 南望青松架短壑,:张衡《四愁诗》:“侧身南望涕沾襟。”潘尼诗:“青松荫修岭。”江淹诗:“风散松架险。”注:“松横生曰架。”短,一作绝。
"安得赤脚踏层冰":怎样才能赤着脚踩在厚厚的冰层上啊。
# 安得赤脚踏层冰。:《楚辞》:“层冰峨峨。”王嗣奭曰:州牧姓郭,公初至,即代为《试进士策问》与进《灭残寇状》,不过挟长官而委以笔札之役,非重其才也。公厚于情谊,虽邂逅一饭,必赋诗以致感佩之私,傅垂名后世。郭与周旋几一载,公无只字及之,其人可知矣。得,一作能。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描绘了早秋时节,诗人在华州任上遭遇酷热天气,不仅有夜晚蝎子、秋后苍蝇的烦扰,还需应对堆积如山的公务,通过这些场景,表达了诗人在恶劣环境与繁重事务下内心的烦躁、无奈与对解脱的渴望。
2. 写作手法
想象:“安得赤脚踏层冰”借助想象,展现出诗人渴望摆脱炎热、踏上冰层获取清凉的急切心境。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开篇点明时间是七月六日,强调天气酷热,“苦炎蒸”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炎热的难耐。面对食物,诗人刚吃几口就难以下咽,体现酷热对生活的影响。接着说夜里常担心蝎子出现,秋天后苍蝇更多,进一步渲染生活环境的恶劣,从侧面突出酷热带来的困扰,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中间两句:“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诗人身着官服,面对堆积如山的公务文书,烦闷到想要发狂大叫。“束带”表明诗人的官员身份,“发狂欲大叫”直白地展现出诗人在酷热与公务双重压力下的烦躁情绪,“何急来相仍”则表达出对繁琐公务接连不断的无奈与不满,情感强烈。后两句:“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诗人将目光投向南方青松覆盖的短壑,想象自己能赤脚踏上冰层来消暑。此联借想象之景,与前文的酷热和烦闷形成鲜明对比,以对清凉的渴望,含蓄地表达出在现实困境中的无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 老杜诗岂人所敢选?当昼夜著几间读之。今欲示后生以体格,巧取(《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等)“吴体”五首如此。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公以天子侍臣,因直言左迁州掾,长官自宜破格相待。公以六月到州,至七月六日,而急以簿书,是以常椽畜之,其何以堪?故借早秋之热,蝇竭之苦,以发其郁蒸愤闷之怀,于“簿书何急”,微露意焉。……“自足蝎”,谓蝎已自足,又加以“转多蝇”,上下呼应,极状其苦。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许印芳:虚在原选拗字类。此诗之前有拗体四首,其佳者已抄入第三卷中,劣者抄此一首。何义门;此篇在“古诗”中,非“吴体”也。纪昀:此杜极粗鄙之作。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惜苦热泄傲吏之愤,即嵇叔夜“七不堪”意。老杜每有此粗糙语。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邵云:作律诗读尤老,张上若云:公以近侍出为外掾,簿书琐悉,非所能堪,故因苦热欲弃宫南游以避之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杜甫《鹿头山》
下一篇:唐·杜甫《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