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xià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xián
yǒu
qián
shèng
yǒu
nuǎn
kuàng
rén
yān
néng
shàng
ān
zhái
shǐ
lái
shān
zhōng
xiū
jià
nài
lěi
suì
xíng
chōng
chōng
jué
jìng
yǎo
yǎo
gèng
yuǎn
shì
tíng
cān
lóng
tán
yún
huí
shǒu
bái
shí
lín
bié
shù
shǒu
lèi
zài
jiāo
qíng
jiù
shēn
qióng
lǎo
duō
cǎn
píng
shēng
lǎn
zhuō
ǒu
zhí
dùn
zhù
yuàn
wéi
yǎng
cán
lín
jiān

译文

贤能之人炉灶未曾烧黑就离开,圣人也难有暖席久坐的安逸。何况我这饥寒愚笨的人,又怎能一直安居在家?初来这山中的时候,停下马车为这里的偏僻而欣喜。无奈被生活所迫,一年之中竟四次奔波劳役。满心忧愁地离开这胜地,向着那遥远的地方前行。在龙潭的云雾中停下马车,回首眺望虎崖石。在岔路口与几位朋友分别,握手时泪水再次滴落。交情无论新旧都深厚,穷困年老更添凄惨悲戚。我平生懒散笨拙,偶然有了隐居的经历。离开与留下都与心愿相违,仰望林间飞鸟心中惭愧。

逐句剖析

"贤有不黔突":贤能之人炉灶未曾烧黑就离开,

# 贤有不黔突:《淮南子》:“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班固《答宾戏》则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此诗从后一说。贤指墨翟,圣指孔丘。这是传统的看法。黔:黑。突:烟囱。席:指坐席。二句言圣贤也不能安居。

"圣有不暖席":圣人也难有暖席久坐的安逸。

"况我饥愚人":何况我这饥寒愚笨的人,

# 人:一作夫。

"焉能尚安宅":又怎能一直安居在家?

# 安宅:即安居。宅作动词用。

"始来兹山中":初来这山中的时候,

"休驾喜地僻":停下马车为这里的偏僻而欣喜。

# 喜:一作嘉。,休驾:即息驾,指卜居同谷。

"奈何迫物累":无奈被生活所迫,

# 迫物累:为衣食之累所驱迫。

"一岁四行役":一年之中竟四次奔波劳役。

# 一岁四行役:自注:夏发华州,冬离秦州,十一月至成州,十二月发同谷。

"忡忡去绝境":满心忧愁地离开这胜地,

# 绝境:犹胜地,指同谷山川之美。,忡忡:忧愁貌。

"杳杳更远适":向着那遥远的地方前行。

"停骖龙潭云":在龙潭的云雾中停下马车,

# 停骖龙潭云:此二句实写“绝境”。龙潭:指“万丈潭”。因不忍遽去,故为之驻马停车。骖:原指车子两旁的两匹马,这里是活用。虎崖:可能就是《寄赞上人》诗所云“徘徊虎穴上”的虎穴,在同谷县西。回首:回顾。

"回首白崖石":回首眺望虎崖石。

# 白:一作虎。

"临岐别数子":在岔路口与几位朋友分别,

# 临岐别数子:此二句写同谷人情之厚。歧:歧路,即岔道口,指分手的地方。送别的人都握着诗人的手一再地为他的遭遇而掉泪。

"握手泪再滴":握手时泪水再次滴落。

"交情无旧深":交情无论新旧都深厚,

# 交情无旧深:一作虽无旧深知,一作虽旧情深知。

"穷老多惨戚":穷困年老更添凄惨悲戚。

"平生懒拙意":我平生懒散笨拙,

"偶值栖遁迹":偶然有了隐居的经历。

# 偶值栖遁迹:杜甫流寓同谷山中,其迹象有似隐居遁世,故曰“栖遁迹”。但不是他的本心,故曰“偶值”。

"去住与愿违":离开与留下都与心愿相违,

# 去住与愿违:不愿去偏得去,愿住下偏住不下,故曰“去住与愿违”。陶渊明诗:“迟迟出林翮”,又“望云惭高鸟”,因不如鸟之来往自由,故不觉怀愧。翮,鸟两翅的劲羽,这里即指鸟。杜诗中也有以“翼”代鸟的,如“仰看西飞翼”(《破船》)、“村墟过翼稀”(《夜》)、“一笑正坠双飞翼”(《哀江头》)。以个体代整体,文学作品中常有。

"仰惭林间翮":仰望林间飞鸟心中惭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发同谷县》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的诗。诗歌开篇以贤圣的奔波起兴,引出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接着回忆初到同谷时因环境僻幽而产生的欣喜,与之后因生活逼迫一年四次行役的无奈形成强烈反差,展现生活的无常。在离开同谷时,诗人通过描写停驻回望、与友人分别的场景,抒发对同谷的不舍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中既有借景抒情、细节刻画,也有直抒胸臆,将杜甫内心的无奈、对自由的向往以及生活的困苦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也反映出安史之乱时期动荡社会中普通人的艰难处境与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发同谷县》乃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诗作。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从秦州前往同谷县,沿途依所经路线写了十二首纪行诗。在同谷县短暂居住约一个月后,当年冬天,杜甫决定前往成都。在此行程中,他再度创作了十二首纪行诗,而《发同谷县》为第一首,是序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起兴:诗的开头“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以贤圣的奔波忙碌起兴,引出自己作为“饥愚人”的漂泊生活,为全诗奠定了流离奔波的情感基调,使读者更易理解诗人的处境和心境。对比:“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将初到同谷县时因环境偏僻幽静的欣喜与之后因生活所迫而频繁奔波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生活的无常和现实的残酷,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直抒胸臆:“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诗人直接表明自己离开或留下都与心愿相悖,仰望林间飞鸟感到惭愧,毫不掩饰地抒发内心的无奈与愧疚,使情感表达直白强烈,让读者清晰感知诗人的心境。借景抒情:“停骖龙潭云,回首虎崖石”,通过描写在龙潭云间停驻车马、回望虎崖石的场景,借眼前之景抒发了对同谷县的留恋之情,让无形的情感有了具体的依托,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2. 分段赏析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诗人以贤圣都无法安居,起兴自己作为“饥愚人”更不能安于一处。贤圣之人都在为理想、为天下而奔波,那像自己这样在困苦中挣扎的普通人,又怎能奢望安稳的生活呢?开篇便奠定了全诗漂泊流离的情感基调,展现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与无奈。“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这部分先是回忆初到同谷县时,为这里的偏僻宁静而欣喜,终于能稍作休憩。然而现实残酷,生活的困窘让他不得不再次踏上旅途,一年之中竟要四次奔波劳役。如今满怀忧愁地离开这曾以为能安居的绝境,又要朝着那渺茫未知的远方前行。诗人将初来的喜悦与如今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深刻体现出生活的无常和被迫漂泊的痛苦。“停骖龙潭云,回首虎崖石。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在龙潭的云雾中停下马车,回望虎崖石,此处借景抒情,流露出对同谷的不舍。与友人在岔路口分别,握手落泪,即便交情并非旧识那般深厚,但在这穷困年老之际,分别更添凄惨。诗人感慨自己平生慵懒笨拙,偶然有了在同谷短暂栖居的经历,可如今离开或留下都与心愿相违,只能仰望林间自由飞翔的鸟儿,心生惭愧。这部分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友情,又直抒胸臆表达内心的无奈与对自由的向往,将诗人复杂的情感展露无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子美五自古,如自秦州入蜀诸诗,写景如画。

《诗源辨体》

# 大山水诗须有大气概,方能俯仰八方,吐纳下古。少陵《发同谷县》十二首较《秦州》诗更为刻划精诣。

《杜诗话》

# 此为后十二首之开端。亦如《发秦州》诗,都叙未发、将发时情事。但彼则偷起所赴之区,逆探其景;此则只就别去之地,曲道其情。

《读杜心解》

# 《发同谷县》后十二首,较《秦州诗》更尔刻划精诣,奇绝千古。以议论起,又一法。

邵子湘《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戏赠友二首 其一》

下一篇:唐·杜甫《示侄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