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zhōu
shī
èr
shí
shǒu
shí
sā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huán
dào
dōng
shēn
cáng
shù
shí
jiā
duì
mén
téng
gài
yìng
zhú
shuǐ
chuān
穿
shā
shòu
fān
yáng
zhòng
guā
chuán
rén
jìn
xiāng
bào
dàn
kǒng
shī
táo
huā

译文

听说东柯谷那个地方,居住着几十户人家。繁茂的藤条攀上门户,盖着屋瓦,清湛的溪水映着竹林,穿过白沙。贫瘠的士地反倒适宜种粟,向阳的坡田可以种瓜。一路上叮瞩船夫近则相告,唯恐错过了那世外桃花。

逐句剖析

"传道东柯谷":听说东柯谷那个地方,

# 东柯谷:《通志》载,东柯谷在秦州东南五十里。据今人李济阻考察,东柯谷“即今天水市北道区街子乡柳家河村,此地位于天水市东南七十里”。杜甫之侄杜佐住东柯谷。

"深藏数十家":居住着几十户人家。

"对门藤盖瓦":繁茂的藤条攀上门户,盖着屋瓦,

"映竹水穿沙":清湛的溪水映着竹林,穿过白沙。

"瘦地翻宜粟":贫瘠的士地反倒适宜种粟,

"阳坡可种瓜":向阳的坡田可以种瓜。

"船人近相报":一路上叮瞩船夫近则相告,

# 船人近相报:可知杜甫曾乘船前往东柯谷,途中,意将其地视为陶潜所记之桃源胜地,盖欲卜居其处。

"但恐失桃花":唯恐错过了那世外桃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三)》是一首五言律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充满隐逸之趣且静谧祥和的田园乡村画卷。诗中所展现的自然景致,色彩鲜明而亮丽,格调明快活泼,那轻快的韵律仿佛在诉说着乡村生活的悠然自得。对于处于漂泊旅途的杜甫而言,这些美好的景象恰似在其灰暗的行程中点亮了一抹希望的曙光。然而,表象之下实则蕴含着更为深沉复杂的情感。回顾杜甫的一生,结合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背景来考量,这种看似轻松愉悦的描绘,实则是他内心极度愤懑情绪的一种扭曲表达。在现实的重重困境与无奈之下,他又怎会真正心生出世之念?所谓的苦中作乐、愁中寻欢,不过是在仕途屡屡受挫、壮志难酬之后,试图寻求的一种自我宽慰与解脱罢了。在这看似平和的诗句背后,隐藏着的是无尽的苦涩与悲哀,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令人不禁为之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此诗为其中第十三首。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的秋天,对于杜甫而言,是人生旅程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彼时,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踏上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辛路途。从长安启程出发后,他的第一站便是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停留的这段时间里,杜甫创作热情高涨,以五言律诗的形式,陆续写下了二十首诗作。这些诗篇围绕着秦州当地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展开歌咏,同时也倾诉着他内心深处对时局动荡的感伤、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自身坎坷身世的悲叹。他将这二十首诗统一命名为《秦州杂诗》。从组诗最后一首的末尾两句可以推断,这组诗有着特殊的意义,杜甫大概是把它们当作书信,寄给了曾经在朝廷共事的同僚们。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的第五个年头,尽管李唐王朝名义上已收复了一些失地,但黄河以南以北的大片地区,依旧被安史叛军的铁蹄肆意践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原大地战火纷飞,西北边境也是警报频传,再加上关辅地区遭遇饥荒,整个国家陷入了国破民穷的悲惨境地。杜甫此前仅是以左拾遗的身份在京城任过职,如今离职后带着家眷西行,流落到秦州。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他却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其中的第十三首,更是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诗人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白描:“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诗人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琢地描绘出东柯谷的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如对面人家藤蔓覆盖着瓦片,翠竹旁流水穿过沙地,贫瘠的土地适合种粟,向阳的山坡可以种瓜,使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乡村的自然与生活气息。虚实结合:首联“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传道”表明诗人是听闻东柯谷的情况,为虚写;后面几联对东柯谷具体景象的描写则为实写,虚实相生,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以景结情:尾联“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以船人的相报和对桃花的担忧结尾,将诗人对东柯谷的喜爱和留恋之情蕴含在这一景语之中,余味悠长。

2. 分段赏析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三)》首联“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点明所写之地为东柯谷,通过“传道”二字说明是听闻而来,“深藏数十家”描绘出东柯谷隐藏在深处,有几十户人家居住,给人一种幽静、隐秘的感觉,为全诗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颔联“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进一步描写东柯谷的居住环境。对面人家的屋顶被藤蔓覆盖,展现出一种自然与生活的融合;翠竹映照下,流水潺潺穿过沙地,画面清新自然,富有诗意,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的清幽之美。颈联“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写当地的土地和种植情况。虽然土地贫瘠(瘦地),但反而适合种植粟米;向阳的山坡则可以用来种瓜,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勤劳耕作的生活状态,也表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生机。尾联“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写船人前来相告,担心会错过观赏桃花的时机。“但恐失桃花”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担忧,也流露出诗人对东柯谷景色的喜爱和留恋,暗示了诗人在乱世中对这宁静美好的乡村生活的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江亭送眉州辛别驾升之》

下一篇:唐·杜甫《戏赠友二首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