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东柯谷":听说东柯谷那个地方,
# 东柯谷:《通志》载,东柯谷在秦州东南五十里。据今人李济阻考察,东柯谷“即今天水市北道区街子乡柳家河村,此地位于天水市东南七十里”。杜甫之侄杜佐住东柯谷。
"深藏数十家":居住着几十户人家。
"对门藤盖瓦":繁茂的藤条攀上门户,盖着屋瓦,
"映竹水穿沙":清湛的溪水映着竹林,穿过白沙。
"瘦地翻宜粟":贫瘠的士地反倒适宜种粟,
"阳坡可种瓜":向阳的坡田可以种瓜。
"船人近相报":一路上叮瞩船夫近则相告,
# 船人近相报:可知杜甫曾乘船前往东柯谷,途中,意将其地视为陶潜所记之桃源胜地,盖欲卜居其处。
"但恐失桃花":唯恐错过了那世外桃花。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白描:“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诗人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琢地描绘出东柯谷的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如对面人家藤蔓覆盖着瓦片,翠竹旁流水穿过沙地,贫瘠的土地适合种粟,向阳的山坡可以种瓜,使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乡村的自然与生活气息。虚实结合:首联“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传道”表明诗人是听闻东柯谷的情况,为虚写;后面几联对东柯谷具体景象的描写则为实写,虚实相生,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以景结情:尾联“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以船人的相报和对桃花的担忧结尾,将诗人对东柯谷的喜爱和留恋之情蕴含在这一景语之中,余味悠长。
2. 分段赏析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三)》首联“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点明所写之地为东柯谷,通过“传道”二字说明是听闻而来,“深藏数十家”描绘出东柯谷隐藏在深处,有几十户人家居住,给人一种幽静、隐秘的感觉,为全诗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颔联“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进一步描写东柯谷的居住环境。对面人家的屋顶被藤蔓覆盖,展现出一种自然与生活的融合;翠竹映照下,流水潺潺穿过沙地,画面清新自然,富有诗意,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的清幽之美。颈联“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写当地的土地和种植情况。虽然土地贫瘠(瘦地),但反而适合种植粟米;向阳的山坡则可以用来种瓜,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勤劳耕作的生活状态,也表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生机。尾联“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写船人前来相告,担心会错过观赏桃花的时机。“但恐失桃花”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担忧,也流露出诗人对东柯谷景色的喜爱和留恋,暗示了诗人在乱世中对这宁静美好的乡村生活的珍惜。
上一篇:唐·杜甫《江亭送眉州辛别驾升之》
下一篇:唐·杜甫《戏赠友二首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