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为青城客":自己认为自己是青城山的人,
"不唾青城地":所以不在青城山上随地吐痰。
# 不唾:用“千里不唾井”典故。
"为爱丈人山":为了喜爱的丈人山,
# 丈人山:即青城山。山在四川灌县西南三十里,奇峰古木,风景清幽。传说黄帝封此山为五岳丈人,故称。
"丹梯近幽意":走阶梯而感受优雅的情趣。
# 幽意:幽闲的情趣。,丹梯:谓山高峰人云霞处。亦指寻仙访道之路。
"丈人祠西佳气浓":丈人祠的西边风景独好,
"缘云拟住最高峰":因为云彩都在最高峰之上。
"扫除白发黄精在":拔出白发还有干枯发黄的头发在,
# 黄精:多年生草本,其根状茎入药,道家服食之,认为可以令人长寿,白发变黑。
"君看他时冰雪容":返老还童,请您试看,几年之后,我将再现冰雪样的姿容。
# 冰雪容:指仙人纯净的肌肤,洁白的面容。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丈人山》是一首杂言古诗,同时也是一首山水隐逸题材的诗。《丈人山》介绍了诗人对丈人山的特别喜爱,描绘了丈人山丹梯幽静、丈人祠西云雾缭绕的非凡气象,体现了诗人梦想居住于最高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隐逸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丈人山景色的描绘,如丹梯、云雾、最高峰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自然景物不仅是客观存在的,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通过它们,诗人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比:诗人通过描绘丈人山的幽静美景与世俗的喧嚣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对比。丈人山的丹梯幽静、云雾缭绕、气象非凡,与世俗的繁忙、嘈杂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映衬:诗人通过描绘丈人山的自然景色,如云雾缭绕、气象非凡等,来映衬自己内心的隐逸情怀和对超凡脱俗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人还通过想象自己服用黄精等仙草后扫去白发、保持青春容颜的情景,来映衬对隐逸生活的美好憧憬。
3. 分段赏析
首段:诗人以“青城客”自居,表达了对青城山(丈人山)的深厚情感和归属感,强调了对其的尊重与珍视。同时,通过“丹梯近幽意”描绘了丈人山的幽静之境,与诗人寻求心灵归宿的意愿相契合,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中段:诗人详细描绘了丈人祠西的壮丽景色,云雾缭绕,气象非凡,表达了梦想居住于最高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同时,通过想象服用黄精等仙草扫去白发、保持青春容颜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一部分的描绘细腻生动,情感真挚,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尾段:整首诗通过描绘丈人山的自然美景和神秘氛围,以及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意境。诗人以“青城客”的身份融入自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深切向往。整首诗意境悠远,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展现了杜甫作为唐代伟大诗人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功底,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文人隐逸思想和审美追求的重要视角。
# 远注:山属仙境、故以游仙之意作结。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因登览而期栖托也。起笔尚在题前,先著“不唾”字,神已注入仙乡。结作游仙语,而以诙谐出之,趣甚。
现代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云:似占语(“自为”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