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ǎi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qīng
míng
hán
jiāng
jià
zhú
wéi
cháng
qiáo
gān
竿
shī
湿
yān
jiāng
yǒng
fēng
xiāo
xiāo
lián
zuó
dòng
niǎo
nuó
zhēng
piāo
yáo
liú
bǎo
sàn
jué
àn
yuán
tuó
jiāo
西
yuán
dōng
shì
yào
gāo
tōng
jīng
mén
kuò
huì
cāng
hǎi
cháo
guāng
yǐn
miǎn
yóu
chàng
liáo
xīn
xiōng
qián
dēng
dàn
shān
jiāo

译文

在幽远昏暗的寒江上渡口处,用竹子搭成一座长桥。水湿竹竿雾气蒙蒙,江水长流风萧萧萧。寒风吹来,竹桥随之微微晃动,衣襟也随风飘扬。桥下激流奔腾,大型的水鸟都无法驻足,唯有骄傲的鼋鼍不受影响,依然慢腾在绝岸下爬行。沿着江岸前进,过了桔柏渡,就要一路向西,进入蜀地,而嘉陵江水则依然滚滚东流。嘉陵江水跨越荆门,直至汇入波澜壮阔的沧海。回看江水,神往不已,游子失伴寂寞冷落。无法借江水以洗涤心胸,便只好攀登西行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山峰,聊以纾解怅恨。

逐句剖析

"青冥寒江渡":在幽远昏暗的寒江上渡口处,

# 青冥:高远貌。

"驾竹为长桥":用竹子搭成一座长桥。

"竿湿烟漠漠":水湿竹竿雾气蒙蒙,

# 竿湿烟:一作“竹竿湿”。

"江永风萧萧":江水长流风萧萧萧。

# 江永:江水源远流长。一作“江水”。

"连笮动袅娜":寒风吹来,竹桥随之微微晃动,

# 袅娜:摇晃貌。,连笮:一种两岸连结竹索,上铺竹木而成的桥。仇兆鳌注:“《梁益记》:笮桥,连竹索为之,亦名绳桥。”

"征衣飒飘飖":衣襟也随风飘扬。

# 飘飖:飘动貌。

"急流鸨鹢散":桥下激流奔腾,大型的水鸟都无法驻足,

# 鹢:水鸟名,羽色苍白,善飞。,鸨:鸟名,似雁而大。

"绝岸鼋鼍骄":唯有骄傲的鼋鼍不受影响,依然慢腾在绝岸下爬行。

# 鼍:鳄类,背有鳞甲,俗名猪婆龙。,鼋: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俗称癞头鼋。

"西辕自兹异":沿着江岸前进,过了桔柏渡,就要一路向西,

# 西辕:车辕向西,指身向西行。

"东逝不可要":进入蜀地,而嘉陵江水则依然滚滚东流。

# 东逝:水向东流。

"高通荆门路":嘉陵江水跨越荆门,

#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

"阔会沧海潮":直至汇入波澜壮阔的沧海。

# 会:会合。

"孤光隐顾眄":回看江水,神往不已,

# 顾眄:指视线。,孤光:远光,含昏暗意。

"游子怅寂寥":游子失伴寂寞冷落。

"无以洗心胸":无法借江水以洗涤心胸,

# 洗心胸:消除忧思。

"前登但山椒":便只好攀登西行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山峰,聊以纾解怅恨。

# 山椒:山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桔柏渡》是唐代诗人杜甫于759年途经昭化县桔柏渡时所作的五言古诗,生动描绘了渡口的险峻景象和诗人的羁旅情怀。开篇四句勾勒出寒江竹桥的萧瑟画面:青冥天色下,湿漉漉的竹竿搭成长桥,江风萧瑟,烟雾迷蒙。“连笮动袅娜”以下六句,通过竹索晃动、征衣飘扬的动态描写,以及鸨鹢惊飞、鼋鼍逞凶的江中景象,渲染出渡口的艰险。“连笮动袅娜”四句写渡江后水路的壮阔变化,荆门古道与沧海潮水在此交汇。结尾四句转入抒情,孤舟远去的游子回望渡口,满目寂寥,只能登上山巅以舒胸怀。全诗将险峻的自然景物与漂泊的羁愁紧密结合,语言凝练而意境苍茫,既展现了蜀道水路的奇险风光,又渗透着诗人乱世飘零的孤寂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在入蜀途中写下这首五言古诗。诗中以四川广元昭化县的桔柏渡为背景,是他流寓西南期间所作纪行组诗的一篇,记录了从陇右前往剑南的旅途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纪行诗。描述了诗人在四川昭化县寒江渡口跨越竹桥时的艰险景象,抒发了西行入蜀途中与东流江水背道而驰的孤寂怅惘,以及对前路漫漫的无奈与坚持。

2. 分段赏析

“青冥寒江渡,驾竹为长桥”,以简洁笔触勾勒场景。“青冥”渲染寒江的幽远清冷,点明渡口岸边环境,“驾竹为桥”呈现蜀地独特的渡河方式,为行旅添几分奇崛。“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写竹桥竿湿、江烟弥漫、风声瑟瑟,渲染出江上阴冷、萧索氛围,让渡口岸边的景象更立体,为后续的行渡铺垫氛围。“连笮动袅娜,征衣飒飘飖”,聚焦行渡细节。“连笮”(竹索桥)晃动,旅人征衣飘拂,一静一动间,捕捉行渡的瞬间姿态,现实了江上行走的飘摇之感。“急流鸨鹢散,绝岸鼋鼍骄”,转写江水与江岸。急流里水鸟惊散,绝壁下鼋鼍逞威,“散”与“骄”字,描绘出江水湍急、江岸荒僻之态,衬托出行旅环境的艰险,也让行渡经历更加显得曲折。“西辕自兹异,东逝不可要”,由行渡关联行程的改变。“西辕”转向,暗喻人生轨迹改变,“东逝不可要”,感叹江水东流难留,时光、世事难以预料,蕴含着对命运无常的无奈。“高通荆门路,阔会沧海潮”,从眼前渡头联想前路。“高通”“阔会”拓展地点,似暗示人生或有新途,却又难掩漂泊无依的怅惘,借地点延伸,深化行旅漂泊的感叹。“孤光隐顾眄,游子怅寂寥”,“孤光”映出旅人孤独身影,“顾眄”间满是寂寥,将游子漂泊的怅惘,融入回望动作里,情感直白而深沉。“无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写行旅烦闷难消,想登高解愁,却只剩“山椒”(山顶)可登。以简单描绘收束,把羁旅的孤寂、前路的迷茫,悄然托出,余味悠长,延续杜诗沉郁顿挫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轻蔚可喜,杜集所稀。

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二二

# 此详写竹桥之景,而便登山椒以散怀也。

清张溍《读书堂杜诗注解》卷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吾宗(卫仓曹崇简)》

下一篇:唐·杜甫《喜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