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犹在目":举目远望,洞庭湖还在眼里,
"青草续为名":又到了与之相连的青草湖。
# 续为名:青草湖与洞庭湖相连,故称。
"宿桨依农事":在农民耕作的地方停下船,
# 农事:本指农家的耕作,这里用来代指农庄。,宿桨:泊船。用桨代指船。
"邮签报水程":驿站的更筹记录着行过的漫长路程。
# 水程:水路的行程。,邮签:驿馆夜间报时的更筹。
"寒冰争倚薄":水上漂浮的寒冰相互撞击,
# 争倚薄:争着挨近、靠拢。薄(bó),迫近。
"云月递微明":月亮一次又一次穿破云层,洒落点点微光。
# 递微明:传递着微弱的光辉。,云月:云中露出的月亮。
"湖雁双双起":湖面上的大雁成双成对地飞起来,
"人来故北征":它们是否是看见人来了,才故意向北飞向归途。
# 北征:向北飞行。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思乡诗。描绘了诗人从洞庭湖进入青草湖后的行船经历及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漂泊途中的孤寂之感和浓烈的思乡之情。借行旅中的湖光夜色、湖雁北飞等景象,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颈联“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描绘出寒冷的冰相互挤压、云月间微露光明的景象,营造出孤寂清冷氛围,借此抒发内心的惆怅与思乡之情。尾联“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借湖雁北飞,引发自己的思乡情绪,以景衬情,含蓄深沉。细节描写:颔联“宿桨依农事,邮签报水程”,通过“宿桨”“依农事”“邮签报水程”等细节,生动展现诗人行船途中的生活场景,使诗歌更具真实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杜甫简单直白地交代了自己的行程。从洞庭湖一路走来,此刻眼前又出现了青草湖。“洞庭”和“青草”两个词,清晰地点出了他乘船所经过的水域。“犹”和“续”字用得极为巧妙,生动地表现出这两个湖泊相连,过渡得毫无痕迹,就像是一片广袤水域的自然延续。颔联“宿桨依农事,邮签报水程”,把镜头聚焦到了诗人乘坐的孤舟。船只在湖面上航行,夜幕降临,他选择依傍着农家停泊。这“依农事”,说明停船的地方靠近农民劳作生活之处,唐朝时当地流行在湖中围田,农民们白天乘船下田,晚上就宿在船上。杜甫在此过夜,并非随意而为,同一时期他在《早发》中提到“侧闻夜来寇,幸喜囊中净”,可见当时这一带常有“水贼”出没,让他不敢独自在夜里孤舟停泊,只能找个安全的地方暂歇。同时,他急于赶路,便借助邮签来知晓水程,对行程的在意也体现出他漂泊在外的身不由己。颈联“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画风一转,开始描绘周围的景色。湖面上,寒冰相互拥挤、紧紧相依,给人一种压抑之感;天空中,云朵和月亮相互掩映,透出微弱的光亮,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清冷的氛围。诗人对这天上、湖中景色的描写,看似只是简单的写景,实则是他内心孤寂、惆怅的映射。他望着这些景象,思绪不自觉飘向远方,思念起故乡。尾联“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堪称神来之笔。湖边栖息的大雁被过往的人惊起,扑棱棱向北飞去。杜甫本就北归不得,此时却要踏上南征之路,这北飞的大雁瞬间勾起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一个“故”字,仿佛赋予了大雁情感,像是故意在他面前向北飞,刺痛他渴望归家的心,加深他内心的痛苦。杜甫家在河南巩义,长期与弟妹失散,本想借这次顺长江到湖南的机会,实现北归团聚的心愿,可现实却总让他失望。他把这种复杂又深沉的情感,不露痕迹地融入到对湖雁的描写中,隐秘而含蓄,却在细微之处尽显真情,那种无奈与凄凉,让读者感同身受,为之动容。
4. 作品点评
《宿青草湖》的意境清新,笔触细腻,将湖中的早春月夜之景描绘得极富情致,宛如一幅灵动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诗中,诗人面对现实中的种种无奈,并未直白倾诉,而是将情绪巧妙转嫁,责怪起湖中的大雁。这般写法,看似无理,实则精妙。它以一种含蓄隐秘的方式,将诗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委婉道出,余味悠长,让人忍不住反复咀嚼,咂摸其中深意。
#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接,故曰“续”。楚人于湖中浅处种田,故曰“依农事”;邮签者,舟中用以知时,即漏箭也。此篇前六句赋也,末句兴也。公之离乡方自北而南,湖雁今见人乃自南而北,若为故意以乱我乡心也。
元董养性《杜工部诗选注》
# 叹己之不能北归也(“人来”句下)。
清张溍《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
# 谢灵运诗:“‘拙疾相倚薄。三’四,见岸上有驿,驿边有农家。倒承一二,以农‘事字’与‘青草’相映。‘水程’自指洞庭可知,见程途已远,洞庭在目,于‘犹’字更醒,洞庭之大益可知。此时农尚无事,‘农事’只当田舍字用,然用“田舍’字便庸。邮签,乃驿舍所标,以纪水程者。工在‘报’字。‘薄’,迫也。寒与冰争‘倚’争‘薄’,云与月递‘微’递‘明’。冰以寒结,寒以冰增,其触叠凝积之状,只用‘倚’‘薄’二字,言下了然。亦必二字偶然凑手,遂成妙句,此神来之笔,非苦思所能及也。六句之妙易见:“人南去,故怨雁北征,见此行非得已也。结补‘湖’字,应转起联。起虽见地,未出‘湖’字,终觉落空。诗律之细至此。观此结,则前结系反言见意可知。”
清黄生《杜诗说》
# 尾联见意格。“薄”,迫也。“倚薄”二字,见《文选》。杜诗中屡用之。“微明”亦二实字作对。三见岸边有田,四见宿处近驿。人南去,故怨雁北征。其怨何?明南去非得已也。冰凌相触,即自叠,此意人能见出,不能用“倚薄”二字形容也。
清黄生《唐诗矩》
# “倚薄”曰“争”,见寒冰交侵而竞迫;“微明”曰“递”,见云月迭掩而迭开。五补节候,六点夜色。湖雁双飞而起,岂以我之南征,而故以此北征示人耶?见南行非本意矣。
清吴修坞《唐诗续评》
# 通首俱写“宿”字,两句一意。其地其时其景其情,有不甘宿此之感。“农事”,田家春作也。“邮签”,驿舍传递也,湖与白沙驿相近。“薄”,迫也。春寒冰解,或倚或迫,犹“争”然。云中之月,或微或明,犹“递”然。写景工妙,四句强生别解而意反晦。一结以“起”字翻醒“宿”字,怨及无情,妙在插“人来”二字在句中,便似雁有心与人相反。
清吴瞻泰《杜诗提要》
# 结超忽。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上四宿湖之事,下四对景言情。南有青草,北为洞庭,一湖两名,故曰“续为名”。孤舟防盗,故须宿依农畔。水程夜泊,故闻驿报更筹。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一、二诗中地志,七、八怨及无情。“农事”,农家春始所作事,宿桨依之。三、四序事,五、六叙景。青草浅,洞庭深,日报水程,可见青草去洞庭之远。“倚薄”,犹言迫着也,字出《文选》,杜诗屡用之。“寒冰”,寒水底冰,此倚彼薄,故曰“争”。“云月”,云中底月,忽微忽明,故曰“递”。七、八与“清渭无情极”二结相同。有起联、结联以引人看,有前联、后联以诱人思。即此一诗,老杜已教天下于无尽。
清洪舫《杜诗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