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先时杰":鲜于氏家族从前就是京兆地区的杰出人才,
"琳琅照一门":家族中人才辈出如同美玉般光彩照人,荣耀整个家族。
"朝廷偏注意":朝廷对鲜于炅特别地关注重视,
# 意:一作玺。
"接近与名藩":派他前往靠近的重要藩镇任职。
"祖帐排舟数":为送别而设的宴席摆放在众多的船只上,
# 排:一作维。
"寒江触石喧":寒冷的江水撞击着石头发出喧闹的声音。
"看君妙为政":我相信你能够出色地治理政务,
"他日有殊恩":将来必定会得到朝廷特殊的恩遇。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祖帐排舟数,寒江触石喧”通过描写送别的场景,江边排列着众多为送别而设的船只,寒冷的江水撞击着石头发出喧闹声,以寒江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略带萧瑟的氛围,既点明了送别的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离别的情绪。直抒胸臆:“看君妙为政,他日有殊恩”直接表达了杜甫对鲜于炅治理政务能力的信任,认为他能够出色地理政,并且相信他日后会得到朝廷的特殊恩遇,情感真挚,态度明确。
2. 分段赏析
《送鲜于万州迁巴州(鲜于炅乃仲通子,有父风)》首联“京兆先时杰,琳琅照一门”:“京兆”点明鲜于氏家族的籍贯或其在京兆地区的影响力。“先时杰”称赞鲜于氏家族过去就是杰出的人才。“琳琅”原指美玉,这里用来比喻鲜于家族人才济济,光彩照人,一门之中皆是优秀之人。此联开篇就高度赞扬了鲜于炅的家族背景,为后文写鲜于炅的个人情况做铺垫。颔联“朝廷偏注意,接近与名藩”:“朝廷偏注意”表明朝廷对鲜于炅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重视。“接近与名藩”指朝廷将鲜于炅派往重要的藩镇任职,进一步强调了他受重用的程度。这一联从朝廷对他的任用方面,突出了鲜于炅的才能和地位,暗示他有能力胜任重要职务。颈联“祖帐排舟数,寒江触石喧”:“祖帐”是古人出行前祭祀路神并设宴送行的仪式,“排舟数”说明送别的船只众多,场面较为隆重,体现出众人对鲜于炅的重视和不舍。“寒江触石喧”描绘了江边的自然景象,寒冷的江水撞击着石头发出喧闹声,既点明了送别的季节可能较为寒冷,也增添了离别的氛围,以景衬情,使送别之情更显深沉。尾联“看君妙为政,他日有殊恩”:“看君妙为政”直接表达了杜甫对鲜于炅治理政务能力的肯定,相信他能够巧妙地处理政务,把地方治理得很好。“他日有殊恩”则是对鲜于炅未来的期许,认为他凭借出色的政绩,日后必定会得到朝廷的特殊恩遇,表达了杜甫对他的美好祝愿。
下一篇:唐·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