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òng
quán
驿
nán
tòng
quán
xiàn
shí
shān
shuǐ
zuò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xíng
shī
湿
tíng
shǐ
sàn
dōng
wēn
wén
ruì
zài
rén
yuǎn
luàn
dēng
dùn
shēng
céng
yīn
qīng
chū
gāo
àn
驿
lóu
shuāi
liǔ
xiàn
guō
qīng
yān
pàn
chuān
jìn
qióng
zhuàng
guān
shān
yuǎn
jiāng
guāng
màn
shāng
shí
kuì
kǒng
guó
tóng
wáng
càn
shēng
piāo
líng
suǒ
yǒu
jiē
tàn

译文

晨起沿着小溪前行,衣服不知不觉被雾气沾湿,到了中午时分雾气才渐渐消散。蜀中的暖冬天气,蚊虫飞舞着聚集在一起,人已经走远,凫鸭才开始骚动。转身回望来路崎岖,阴云重叠,山崖高峻。游目远眺,山下通泉驿的驿楼旁长着几棵枯柳树,不远处已经可以看到县城中的袅袅炊烟。回望一路缘岸而行的泉水,曲折注入江中在夕阳照射下,是多么绮丽壮观。远远看去,山色苍茫寂寥,在晚照之下,江水在夕阳一同增辉满溢。我感慨时局动荡,无法为国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我远离京城,如同王粲一般。我这一生漂泊凄苦,历经磨难,只能独自叹息。

逐句剖析

"溪行衣自湿":晨起沿着小溪前行,衣服不知不觉被雾气沾湿,

"亭午气始散":到了中午时分雾气才渐渐消散。

# 始:才。,气:指雾气。,亭午:正午,中午。

"冬温蚊蚋在":蜀中的暖冬天气,蚊虫飞舞着聚集在一起,

# 在:一作集。,蚊蚋:蚊子。,温:指温暖。

"人远凫鸭乱":人已经走远,凫鸭才开始骚动。

# 凫鸭:水鸭。,人远:人远离。

"登顿生曾阴":转身回望来路崎岖,

# 登顿:上下,行止。

"欹倾出高岸":阴云重叠,山崖高峻。

# 欹倾:倾斜。

"驿楼衰柳侧":游目远眺,山下通泉驿的驿楼旁长着几棵枯柳树,

# 驿楼:驿站小楼,指通泉驿楼。

"县郭轻烟畔":不远处已经可以看到县城中的袅袅炊烟。

# 县郭:指通泉县。

"一川何绮丽":回望一路缘岸而行的泉水,曲折注入江中

# 绮丽:华美艳丽。,何:多么。

"尽目穷壮观":在夕阳照射下,是多么绮丽壮观。

# 尽目:终日。目:一作日。

"山色远寂寞":远远看去,山色苍茫寂寥,

# 山色远:远处的山色。

"江光夕滋漫":在晚照之下,江水在夕阳一同增辉满溢。

# 滋漫:滋生漫延。

"伤时愧孔父":我感慨时局动荡,无法为国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

# 伤:一作知。

"去国同王粲":我远离京城,如同王粲一般。

"我生苦飘零":我这一生漂泊凄苦,

# 飘零:漂泊,流落无依。

"所历有嗟叹":历经磨难,只能独自叹息。

# 嗟叹:叹息。,历: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描绘诗人从通泉驿前往通泉县途中的山水风光,如溪边湿衣、冬温蚊集、山川绮丽等。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写景,又借孔父、王粲典故,结合直抒胸臆,抒发伤时忧国与身世飘零之痛。诗中景情交融,展现出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既具山水诗的细腻描绘,又蕴含深厚家国情怀与个人感慨,是杜甫诗歌中情景与内涵兼具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由唐代杜甫所作。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杜甫在前往通泉县途中,行经通泉驿南至通泉十五里处。当时安史之乱未平,国家动荡,杜甫一生辗转漂泊,仕途坎坷。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目睹沿途的山水风光,内心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以抒发伤时忧国及自身飘零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行旅诗。描绘了诗人从通泉驿前往通泉县途中,沿溪而行时的种种景象,如衣裳被水汽打湿,中午雾气消散,冬天温暖蚊蚋聚集,凫鸭在远处骚乱,山路崎岖、驿楼与县郭的景致,山川的绮丽壮观。同时触景生情,借景表达了自己伤时忧国的感慨以及身世飘零的愁苦。

2. 写作手法

用典:“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引用孔子心怀天下却壮志难酬,以及王粲因战乱离开长安的典故,含蓄地表达出自己伤时忧国的情怀,以及漂泊无依、离国远去的无奈与感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借景抒情:“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诗人描绘远处寂寞的山色和傍晚弥漫的江光,将自己内心的孤独、迷茫以及对时局的忧虑融入到景色之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湿”和“散”二字精准炼字,生动展现出溪边环境的湿润以及雾气在中午才消散的特点,侧面烘托出行程之早和环境的清幽,也为全诗奠定了略带湿润、清冷的氛围基调。“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冬天温暖时蚊蚋聚集,人远离后凫鸭骚乱的画面,以细微的动植物动态,展现出独特的冬日生机,同时暗示出诗人在旅途中的观察细致。“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登顿”“欹倾”生动写出山路的崎岖难行,“曾阴”营造出阴沉压抑的氛围,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旅途的艰辛,也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此句勾勒出一幅具有画面感的场景,“衰柳”增添了几分萧瑟之感,“轻烟”营造出朦胧氛围,暗示出通泉县周边环境的宁静与沧桑,借景抒情,流露出诗人内心淡淡的哀愁。“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何”字加强语气,凸显出诗人对眼前山川绮丽壮观之景的惊叹,直抒胸臆,展现出大自然景色的震撼力,也使情感有了短暂的上扬。“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寂寞”赋予山色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远处山色的空寂;“滋漫”生动描绘出傍晚江面上波光弥漫的景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以及对时局的忧虑。“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运用典故,以孔子和王粲自比,孔子心怀济世却壮志难酬,王粲因战乱离开长安。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感伤,以及漂泊离国的无奈与愧疚,深化了诗歌忧国伤时的主题。“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直抒胸臆,“苦”字道尽一生飘零的辛酸,“嗟叹”将诗人对自身坎坷经历的感慨直接表达出来,收束全诗,情感真挚而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范二员外邈、吴十侍御郁特枉驾阙展待,聊寄此》

下一篇:唐·杜甫《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