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郭轩楹敞":草堂远离喧闹的城郭,庭院开阔宽敞,
# 敞:开朗。,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去郭:远离城郭。
"无村眺望赊":四周没有村落,放眼一望无边。
# 无村眺望赊: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眺望赊:放眼一望无边。赊:长,远。村:一作“材”。
"澄江平少岸":碧澄江水,淹没了不少地段的堤岸;
# 澄江平少岸: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幽树晚多花":葱茏树木,黄昏时盛开着鲜花。
# 幽树:葱茏树木。
"细雨鱼儿出":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
"微风燕子斜":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
"城中十万户":城里拥挤着十万人家,熙熙攘攘,
# 城中:指成都。
"此地两三家":这里却只有两三灯火,清闲自在。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水槛周边远离城郭、视野开阔,江水澄澈、树木清幽,以及细雨中鱼儿跃出、微风里燕子斜飞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历经漂泊后暂得安身之所,面对优美自然景色时闲适愉悦的心情,同时也隐约流露出对自身境遇的复杂感慨。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句,细雨纷纷是静态的画面氛围,而鱼儿在细雨中欢快地跃出水面,燕子在微风里轻盈地斜飞,鱼动燕飞为动态之景。以动态的鱼、燕衬托静态的细雨微风,动静相衬,让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细腻地展现出春日傍晚的清新与灵动,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生动呈现,也流露出其悠然自得的心境。对比:“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把繁华热闹、人口众多的“城中十万户”与水槛所在的静谧清幽、仅有“两三家”的环境进行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此地远离尘世喧嚣,宁静闲适的特点,进一步烘托出诗人远离纷扰,享受当下清幽生活的惬意,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这种宁静与喧嚣差异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开篇点题,描绘水槛的位置与环境。“去郭”表明水槛远离城郭,“轩楹敞”突出其轩廊宽敞,给人开阔之感;“无村眺望赊”,因周边无村庄遮挡,使得诗人能够极目远眺,视野极为开阔。此句不仅为读者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的清幽之地,也奠定了全诗闲适的基调,让诗人的悠然心境初现端倪。颔联“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景图。“澄江平少岸”,澄澈的江水浩浩荡荡,几乎与江岸齐平,展现出江水的浩渺无垠;“幽树晚多花”,幽静的树林在傍晚时分繁花似锦,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清幽与绚丽。此联从视觉角度出发,一动一静,江水平流是动景,幽树繁花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这自然美景的喜爱与沉醉。颈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细腻地刻画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蒙蒙细雨中,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似乎在享受这清新的甘霖;微风轻轻吹拂,燕子轻盈地斜飞空中,姿态优美。“出”“斜”二字生动地表现出鱼、燕在细雨微风中的动态,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生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尾联“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繁华喧嚣、人口密集的“城中十万户”与水槛所在的仅有“两三家”的宁静之地进行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更加突出了此地的清幽宁静,诗人对这种远离尘世、闲适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也愈发凸显,同时,也隐隐流露出诗人历经漂泊后,对这种宁静生活的珍惜与满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描绘了蜀地的景象,虽部分基调稍显沉重,但更多展现出一种独特韵味。诗的八句皆对仗工整,描写时远近结合,自然精细,毫无雕琢痕迹,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诗中句句写景,却又句句渗透着“遣心”之意。从表面看,诗中刻画的是草堂周边的环境,然而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悠游闲适的心境,以及对大自然和春天的深切热爱。但在这悠然之中,也藏着诗人对现实的诸多不满,他感慨自己郁郁不得志,加之年事已高,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借饮酒来稍作消遣,为诗作增添了一抹无奈的底色。
上一篇:唐·杜甫《寄岑嘉州》
下一篇:唐·杜甫《城上(一作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