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仇池穴":仇池山洞千古以来就存在,
# 仇池:山名,在唐成州同谷县(今甘肃成县)西,因山上有仇池而得名。
"潜通小有天":它暗暗与那神仙居住的小有天相通。
# 小有天:道家所传洞府之名。在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府山。
"神鱼人不见":神奇的鱼人们如今难以见到,
# 人:一作今。,神鱼:世传仇池穴出神鱼,食可成仙。
"福地语真传":这里是福地的说法倒是真实流传。
"近接西南境":仇池山接近西南边境,
"长怀十九泉":我长久地怀念那里的十九眼泉水。
"何时一茅屋":什么时候能有一间茅屋,
# 时:一作当。
"送老白云边":在那白云边上度过余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诗人开篇就点明仇池穴历史悠久,且传说它与道家仙境“小有天”暗中相通,为仇池之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营造出奇幻的氛围。颔联“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进一步渲染仇池的神秘色彩,传说中的神鱼人们难以见到,而此地是福地的说法却真切流传,虚实结合,强化了仇池的神秘特质,也体现出诗人对这种神秘传说的相信与向往。颈联“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从神秘的传说转向对仇池地理位置和景观的描述,仇池临近西南边境,诗人长久地怀念那里的十九泉,由虚入实,为尾联情感的抒发做铺垫。尾联“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希望能在仇池的白云边盖一间茅屋,在此度过余生的愿望。这一愿望的产生,源于前面所描绘的仇池神秘美景与氛围,反映出诗人对安宁、超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当时现实生活的不如意。
# 《秦州》五言二十首,内云……唐人游边之作,数十篇中间有三数篇,一篇中间有一、二联可采;若此二十篇,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网山《送蕲帅》云:“杜陵诗卷是图经”,岂不信然!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此二十首皆秦州地方,故总云《秦州杂诗》。……首作云“因人”,“鸳行侣”正与相照。
明王嗣奭《杜臆》
# 题曰《杂诗》,所感非一事,其作非一时,盖甫弃官游秦,情非得已,身世之感,一寓于诗,即事命意,触景成文,或系于国,或系于己,要以达其性情则一。然其遇弥困,而思则弥深;其心益苦,而言则益工;纵出横飞,涵今茹古。昔人谓其秦州以后,律法尤精,盖所遇有以激发之也。学者求其本源之所在而参时世以观之,庶有以窥其藩篱耳。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详结联,知此二十首故是入秦以来,详揭行踪心事、投寄中朝朋旧者。通盘布置,用代书笺,体裁自宜浑成。若云杂诗无伦次,则以后《天河》、《初月》等篇,皆杂诗也,何不统入于此?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诗)又有随所兴触,一章一意,分观错杂,总述累累。射洪《感遇》、太白《古风》、子美《秦州杂诗》之类是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张上若云:是诗二十首,首章叙来秦之由,其馀皆至秦所见所闻也:或游览,或感怀,或即事;间有带慨河北处,亦由本地触发。大约在西言西,反复于吐蕃之骄横,使节之络绎,无能为朝庭效一筹者,结以唐尧自圣,无须野人,惟有以家事付之妇与儿、此身访道探奇。穷愁卒岁、寄语诸友,无复有立朝之望矣。公之志可知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下一篇:唐·杜甫《今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