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zhōu
shī
èr
shí
shǒu
shí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wàn
chóu
chí
xué
qián
tōng
xiǎo
yǒu
tiān
shén
rén
jiàn
zhēn
chuán
jìn
jiē
西
nán
jìng
cháng
huái
怀
shí
jiǔ
quán
shí
máo
sòng
lǎo
bái
yún
biān

译文

仇池山洞千古以来就存在,它暗暗与那神仙居住的小有天相通。神奇的鱼人们如今难以见到,这里是福地的说法倒是真实流传。仇池山接近西南边境,我长久地怀念那里的十九眼泉水。什么时候能有一间茅屋,在那白云边上度过余生。

逐句剖析

"万古仇池穴":仇池山洞千古以来就存在,

# 仇池:山名,在唐成州同谷县(今甘肃成县)西,因山上有仇池而得名。

"潜通小有天":它暗暗与那神仙居住的小有天相通。

# 小有天:道家所传洞府之名。在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府山。

"神鱼人不见":神奇的鱼人们如今难以见到,

# 人:一作今。,神鱼:世传仇池穴出神鱼,食可成仙。

"福地语真传":这里是福地的说法倒是真实流传。

"近接西南境":仇池山接近西南边境,

"长怀十九泉":我长久地怀念那里的十九眼泉水。

"何时一茅屋":什么时候能有一间茅屋,

# 时:一作当。

"送老白云边":在那白云边上度过余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四)》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运用“小有天”典故,说万古仇池穴与道家仙境“小有天”暗中相通,为仇池穴蒙上神秘色彩。颔联进一步渲染其神秘,称神鱼常人难见,仇池乃福地的说法真实不虚。颈联写仇池近接西南之境,诗人常念那里的十九泉。尾联笔锋一转,表达诗人渴望在仇池边盖一茅屋,在白云相伴中安度晚年的愿望。全诗通过对仇池穴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宁静归隐生活的向往,语言古朴凝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四)》是唐代杜甫所作,为组诗的其中一首。《秦州杂诗二十首》乃杜甫抵达秦州(今甘肃天水)后创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毅然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开启“因人作远游”的艰辛旅程。他自长安启程,首站便至秦州。在此期间,他以五律形式陆续创作二十首诗,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或抒发伤时感乱之情与个人身世之悲,总题为《秦州杂诗》。从末首最后两句可知,这组诗有以诗代札之意,或许是寄给昔日朝廷同僚。彼时,“安史之乱”已步入第五个年头。尽管李唐王朝已收复部分失地,然河之南北仍沦陷于安史叛军的残暴统治,中原大地战火纷飞,西北边境亦是烽烟不断,加之关辅地区灾荒频发,整个国家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曾以左拾遗之职任京官的杜甫,此时离职携家眷西行,漂泊至秦州,留下诸多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便是其中的璀璨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诗人开篇就点明仇池穴历史悠久,且传说它与道家仙境“小有天”暗中相通,为仇池之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营造出奇幻的氛围。颔联“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进一步渲染仇池的神秘色彩,传说中的神鱼人们难以见到,而此地是福地的说法却真切流传,虚实结合,强化了仇池的神秘特质,也体现出诗人对这种神秘传说的相信与向往。颈联“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从神秘的传说转向对仇池地理位置和景观的描述,仇池临近西南边境,诗人长久地怀念那里的十九泉,由虚入实,为尾联情感的抒发做铺垫。尾联“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希望能在仇池的白云边盖一间茅屋,在此度过余生的愿望。这一愿望的产生,源于前面所描绘的仇池神秘美景与氛围,反映出诗人对安宁、超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当时现实生活的不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秦州》五言二十首,内云……唐人游边之作,数十篇中间有三数篇,一篇中间有一、二联可采;若此二十篇,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网山《送蕲帅》云:“杜陵诗卷是图经”,岂不信然!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此二十首皆秦州地方,故总云《秦州杂诗》。……首作云“因人”,“鸳行侣”正与相照。

明王嗣奭《杜臆》

# 题曰《杂诗》,所感非一事,其作非一时,盖甫弃官游秦,情非得已,身世之感,一寓于诗,即事命意,触景成文,或系于国,或系于己,要以达其性情则一。然其遇弥困,而思则弥深;其心益苦,而言则益工;纵出横飞,涵今茹古。昔人谓其秦州以后,律法尤精,盖所遇有以激发之也。学者求其本源之所在而参时世以观之,庶有以窥其藩篱耳。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详结联,知此二十首故是入秦以来,详揭行踪心事、投寄中朝朋旧者。通盘布置,用代书笺,体裁自宜浑成。若云杂诗无伦次,则以后《天河》、《初月》等篇,皆杂诗也,何不统入于此?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诗)又有随所兴触,一章一意,分观错杂,总述累累。射洪《感遇》、太白《古风》、子美《秦州杂诗》之类是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张上若云:是诗二十首,首章叙来秦之由,其馀皆至秦所见所闻也:或游览,或感怀,或即事;间有带慨河北处,亦由本地触发。大约在西言西,反复于吐蕃之骄横,使节之络绎,无能为朝庭效一筹者,结以唐尧自圣,无须野人,惟有以家事付之妇与儿、此身访道探奇。穷愁卒岁、寄语诸友,无复有立朝之望矣。公之志可知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潭州送韦员外牧韶州(迢)》

下一篇:唐·杜甫《今夕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