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万重山":浑浑莽莽万山重叠,
"孤城山谷间":孤独的秦州城处于南北两山之谷。
# 孤城山谷间:秦州处于南北两山之谷。山:一作石。
"无风云出塞":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
# 无风云出塞:秦州位于低谷,故城中人不觉有风,而天风实有之。
"不夜月临关":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
# 不夜月临关:秦州东西皆为谷口,故无山以遮日月。
"属国归何晚":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
# 属国:即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掌少数民族事务。此处指赴吐蕃之使臣。
"楼兰斩未还":可能是效法傅介子之壮举遇到了障碍。
#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汉昭帝时,楼兰与匈奴和好,不亲汉朝。傅介子至楼兰,斩其王首。此以楼兰代指与唐为敌的吐蕃。
"烟尘独长望":久久地长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
# 独:一作一。
"衰飒正摧颜":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
# 摧:一作催。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边塞纪行诗。诗开篇“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描绘出秦州山峦绵延、孤城孤立的景象,奠定雄浑苍凉基调。颔联“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借独特自然现象渲染边塞荒僻神秘氛围。颈联“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巧用苏武、傅介子典故,抒发对边疆战事胶着、朝廷举措受挫的忧虑。尾联“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诗人望战争烟尘,因国势动荡、自身漂泊而容颜憔悴,尽显忧国忧民情怀。全诗借景抒情,将边塞景与诗人家国之忧、身世之悲相融,深刻展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及内心的痛苦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前两联“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描绘了秦州四周山岭重叠、孤城处于山谷之间,以及云无风而飘出塞外、月未夜却照临关塞的景象,借雄浑而又略带苍凉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孤寂、荒凉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落寞与惆怅。动静结合:“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中,“云出塞”是动态描写,云在没有风的情况下飘出塞外,给人一种悠然又孤寂的感觉;“月临关”是静态描写,月亮静静地照临关塞,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用典:“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运用了两个典故。“属国”指苏武,他曾出使匈奴,被扣留多年,归国时已历经沧桑;“楼兰斩”指傅介子计斩楼兰王的故事。诗人借这两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朝廷不能靖边安国的感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烘托:首联“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以莽莽群山、山谷中的孤城,烘托出一种孤立无援、荒凉落寞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也衬托出诗人在这偏远之地的孤独与凄凉。情景交融:诗歌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如尾联“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诗人望着远方的烟尘,想到国家的动荡不安,眼前的衰飒之景与内心的忧愁相互交融,使诗人憔悴不堪,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身的愁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首联“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莽莽”描绘出山岭绵延、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强调了山岭的复沓深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秦州四周山岭重叠的宏大景象。“孤城”置于“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在宏大背景的衬托下,更显孤立,突出了秦州城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此联通过对秦州险要地势的描写,隐隐透露出一种严峻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情感基调。与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相比,王之涣的诗句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意态,而杜甫此联则更强调紧张气氛,体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心境。颔联“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从自然现象入手,云本应因风而动,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风动云移,便产生“无风云出塞”的错觉;上弦月升起早,天未黑就高悬,出现“不夜月临关”的景象。将这两种特殊景象与“关”“塞”相联,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把边城特有的紧张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边城独特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在平常景物中融入了不平常的感受,体现出时代的特点。颈联“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属国”指唐朝使节,借用苏武任典属国的典故,说唐朝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楼兰斩未还”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指出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将汉王朝强盛时苏武、傅介子能凭借国家实力取得外交与军事胜利,与如今唐王朝衰落,类似故事无法重演进行对比。深刻地表达了今昔盛衰之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尾联“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诗人遥望关塞之外,仿佛看到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描绘出西北边地衰飒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由边地的衰飒景象联想到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一”“正”两字开合相应,强调了局势的持续恶化和诗人为国事忧伤的无尽心情,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推向高潮。此联收束全诗,在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将时代的悲凉融入其中,使诗歌呈现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作品点评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在文学史上价值颇高。诗人杜甫以精湛笔触,首联勾勒雄浑阔大的山川孤城之景,奠定悲壮基调;颔联借独特自然现象,虚实相生,渲染边塞氛围。颈联巧用典故,增添历史厚重感,尾联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堪称千古名句,生动展现边塞奇异之景,引发无限遐想。此诗在杜甫诗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于动荡时代背景下,将个人忧思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以悲壮艺术美,深刻反映时代沧桑,尽显杜诗“诗史”特质,为后世展现了唐代边塞风貌与诗人深沉情怀。
# 皆人称老杜字法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句法如“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余谓此等皆杜句字之露巧者,浑读不妨大雅。拈出示人,将开恶道。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 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里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