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秋云薄":天水一带秋日的云层很薄,
# 水:一作外,一作际,一作永。
"从西万里风":从西边吹来万里长风。
"今朝好晴景":今天是美好的晴日景象,
"久雨不妨农":长时间的降雨没有妨害农事。
"塞柳行疏翠":边塞的柳树呈现出稀疏的翠绿,
# 疏翠:稀疏而青翠。,行:排列成行。,塞:一作岸。
"山梨结小红":山梨上结着小小的红果。
# 小红:小红果。
"胡笳楼上发":胡笳的声音从楼上响起,
"一雁入高空":一只大雁飞入高远的天空。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通过对雨后初晴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民生以及国家局势的关注。诗人借景抒情,以雨晴之景为背景,融入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 写作手法
白描:“天水秋云薄,从西万里风”,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秋日天空中云淡风轻、秋风从远方吹来的景象,不加修饰却画面感十足。拟人:“鹊声犹湿”,将鹊的叫声赋予“湿”的感觉,把听觉形象拟人化,仿佛能感受到雨后空气的湿润。用典:“有猿挥泪尽”,巧用《水经注》渔歌典故,原典带有悲凉之情,作者在此化用,比原典更显悲切;“无犬附书”,反用陆机黄犬传信典故,原典是黄犬传信,此处说没有犬来传信,强化了思乡却无望的情感。对比:“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疏翠”与“小红”形成色彩对比,突出塞柳和山梨的特点,让边塞秋色更鲜明。以景结情:“一雁入高空”,以大雁飞入高空的景象收尾,暗含诗人漂泊的孤寂之情,将情感寄托于景物之中。
3. 分段赏析
首联“天水秋云薄,从西万里风”,雨后初晴的天水,秋日的云层如轻纱般稀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从西边吹来的长风跨越万里,带着边塞的清冽与辽阔。这两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天地,“薄”写出秋云的轻盈,“万里”凸显风的绵长,既展现了秋日晴空的爽朗,又暗含边塞地域的广袤与苍凉,为全诗铺就开阔而略带萧瑟的底色。颔联“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久雨过后迎来晴日,阳光驱散阴霾,诗人眼中满是晴景的美好。更让他欣慰的是,这场连阴雨并未妨害农事,庄稼或许能顺利生长。此联在写景中融入民生关怀,“好晴景”是自然之喜,“不妨农”是民生之安,体现了杜甫心系百姓的情怀,让自然景象与人文关怀自然交融。颈联“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边塞的柳树在风中舒展,稀疏的绿叶透着清新的翠色;山间的梨树挂满小巧的红果,点缀在枝头。“疏翠”与“小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柳的苍劲与梨的娇俏相映成趣,既写出边塞植物的坚韧生机,又在苍凉的边塞风光中添了几分鲜活,展现诗人对自然细节的敏锐捕捉。尾联“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城楼上传来胡笳声,凄清悲凉,在空旷的边塞回荡。一只孤雁振翅高飞,渐渐融入高远的天空。胡笳声常与边塞的戍守、思乡相关,孤雁又象征着漂泊与孤寂,两者结合将此前的景物描写引向情感抒发,让诗人的思乡之愁与孤独之感随雁影渐远,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五言律诗的成熟技法,通过对边塞雨后初晴景象的描写,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巧妙结合,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评其写景入神,言情尽致,在写景与抒情的结合上颇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