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城有高楼":城上有一座高楼,
# 楼:一作会。
"制古丹雘存":其建筑风格古朴,还留存着旧时的丹雘色彩。
"迢迢百余尺":高楼高高耸立,有一百多尺,
# 迢迢百余尺:旧注:东楼在保宁府治南嘉陵江上。
"豁达开四门":四面的大门都宽敞地敞开着。
"虽有车马客":虽然有车马和客人往来,
# 有:一作会。
"而无人世喧":但却没有尘世的喧闹之声。
"游目俯大江":放眼俯瞰下面的大江,
"列筵慰别魂":摆设筵席来慰藉离别的伤魂。
"是时秋冬交":这个时候正值秋冬之交,
"节往颜色昏":随着季节的流逝,天色变得昏暗。
"天寒鸟兽休":天气寒冷,鸟兽都已休息,
# 休:一作伏。
"霜露在草根":霜露凝结在草根之上。
"今我送舅氏":如今我送别舅舅,
"万感集清尊":各种感慨都汇聚在这清酒之中。
"岂伊山川间":哪里仅仅是因为山川相隔的离别之情呢,
"回首盗贼繁":回首看到社会上盗贼繁多,让人忧虑。
"高贤意不暇":贤能的人没有闲暇顾及自身,
"王命久崩奔":为了王命长久以来四处奔波。
"临风欲恸哭":迎着风想要痛哭一场,
"声出已复吞":但声音刚出口又不得不强自咽下。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歌中对阆州东楼的描写以及秋冬时节景象的描绘,如“是时秋冬交,节往颜色昏。天寒鸟兽休,霜露在草根”,既营造出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又借景抒发了诗人送别时的伤感以及对时局的忧虑之情,使情与景相互交融。直抒胸臆:“今我送舅氏,万感集清尊。岂伊山川间,回首盗贼繁”等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在送别舅舅时内心的复杂感受,不仅有离别的不舍,更有对社会动荡、盗贼横行的担忧,使读者能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曾城有高楼,制古丹雘存。迢迢百余尺,豁达开四门”:诗的开篇先介绍了阆州东楼的情况,高楼位于城上,建筑古朴,还留存着旧时的丹雘色彩,楼高达百尺,且四面开门,视野开阔。这几句为后文写在楼上设宴送别做了环境描写的铺垫。“虽有车马客,而无人世喧。游目俯大江,列筵慰别魂”:接着写在东楼上的情景,虽然有车马和客人,但却没有尘世的喧嚣,诗人放眼俯瞰大江,在此摆设筵席为舅舅送别,慰藉离别的伤魂,既写出了东楼环境的清幽,也点明了设宴送别的主题。“是时秋冬交,节往颜色昏。天寒鸟兽休,霜露在草根”:这几句描写了当时的时节,正值秋冬之交,随着季节的流逝,天色变得昏暗,天气寒冷,鸟兽都已休息,霜露凝结在草根上。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伤感。“今我送舅氏,万感集清尊。岂伊山川间,回首盗贼繁”:诗人表明在这个时候送别舅舅,各种感慨都汇聚在酒杯中。强调自己的感慨不仅仅是因为山川相隔的离别,更在于回首看到社会上盗贼繁多的现实,将情感从离别之情上升到对时局的忧虑。“高贤意不暇,王命久崩奔。临风欲恸哭,声出已复吞”:最后几句写贤能的人没有闲暇顾及自身,为了王命长久以来四处奔波。诗人面对这样的局势,临风想要痛哭,但声音刚出口又不得不强自咽下,进一步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和悲痛,以及自己内心的压抑。
上一篇:唐·杜甫《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下一篇:唐·杜甫《丈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