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āng
cūn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zhēng
róng
chì
yún
西
jiǎo
xià
píng
chái
mén
niǎo
què
zào
guī
qiān
zhì
guài
zài
jīng
dìng
hái
shì
lèi
shì
luàn
zāo
piāo
dàng
shēng
huán
ǒu
rán
suì
lín
rén
mǎn
qiáng
tóu
gǎn
tàn
lán
gèng
bǐng
zhú
xiāng
duì
mèng
mèi

译文

西面天空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透过云缝的光柱斜射在地面上。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深夜反高烧蜡烛,夫妻相对而坐,仿佛还在梦中。

逐句剖析

"峥嵘赤云西":西面天空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

# 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赤云:夕阳映照,满天红云。,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

"日脚下平地":透过云缝的光柱斜射在地面上。

# 日脚: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像是太阳的脚。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

"柴门鸟雀噪":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

# 柴门:一作“柴间”。

"归客千里至":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

# 千里至:夸张形容辛苦远归,实际不足五百里。,归客:一作“客子”。

"妻孥怪我在":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

# 妻孥:妻子和儿女。

"惊定还拭泪":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 惊定:一作“惊走”。

"世乱遭飘荡":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

"生还偶然遂":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 遂:如愿以偿。

"邻人满墙头":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

"感叹亦歔欷":无不感慨叹息。

# 歔欷:哽咽、悲泣之声。

"夜阑更秉烛":深夜反高烧蜡烛,

# 更: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夜阑:深夜。

"相对如梦寐":夫妻相对而坐,仿佛还在梦中。

# 梦寐:睡梦;梦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羌村三首(其一)》是一首五言古诗,开篇的前四句,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黄昏归家图,而后的八句,则将镜头聚焦于诗人与家人、邻里相见的场景。整首诗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刚到家时,全家上下悲喜交加的动人场景。它真实地捕捉到了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生还归家的那份意外之喜,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与至深的人情味。同时,诗句又并非直白浅露,而是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无尽的韵味,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羌村三首(其一)》是杜甫与家相聚时所作,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的五月,杜甫获任左拾遗尚不久,出于一片赤诚之心,他上书为宰相房琯求情辩护。然而,此举却大大忤逆了唐肃宗的心意,盛怒之下,肃宗将杜甫下狱审讯,一时之间,杜甫命途堪忧,处境岌岌可危。幸得新任宰相张镐伸出援手,全力斡旋营救,杜甫才得以洗脱罪名,官复原职。经此风波,唐肃宗对杜甫已心存嫌隙,厌恶之情日益加深。短短两个月后,便找由头将杜甫逐出朝堂。闰八月,带着满心的失意与无奈,杜甫离开了凤翔,踏上了返回鄜州羌村看望家人的路途。世事往往出人意料,这次被迫离开朝廷,却意外地让杜甫有了亲近民间、体察百姓疾苦的机会。在那动荡不安、兵荒马乱的世道中,杜甫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平安抵达羌村,与久别的家人得以团聚。回想起一路的艰辛坎坷,再看着眼前亲人熟悉的面容,杜甫心中百感交集,万千情绪涌上心头。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挥笔写下了组诗《羌村三首》,而这第一首诗,便是他彼时心境的真实写照,饱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亲情的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羌村三首(其一)》是一首经典的五言古诗,以其质朴而动人的笔触,将诗人归家时的复杂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诗人初归家园时那令人动容的惊喜瞬间。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歌开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描绘了黄昏时分,西天云霞绚烂,落日余晖倾洒大地的景象。这壮美的景色不仅点明了诗人归家的时间,也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略带苍茫的氛围,暗示着时代的动荡不安,为后文写归家的情境做了铺垫。同时,景中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历经漂泊后即将到家的复杂心情。白描:全诗语言质朴,采用白描手法,如“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等句,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柴门前鸟雀鸣叫、归客归来以及邻居们满墙头围观感叹的场景,不加过多修饰,却生动地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和乱世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细节描写:“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一句,通过对妻子儿女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家人在战乱中久别重逢时的惊喜与难以置信。“怪”字精准地写出家人见到诗人时的惊讶,不敢相信他能在乱世中平安归来;“惊定还拭泪”则进一步描绘出他们在惊喜过后,泪水不自觉地流下来,还需擦拭的情景,细腻地传达出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以景结情:“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在深夜里,一家人还点着蜡烛,互相看着,仿佛在梦中一般。这句以景作结,描绘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温情的场景,将家人团聚后仍不敢相信、恍若梦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余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羌村三首(其一)》前四句“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描写诗人一路披荆斩棘,历经千里的艰难行程,在暮色渐浓之时,终于满身疲惫地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羌村。抬眼望去,西边天空中,赤云如汹涌的波涛般翻卷,气势磅礴,而那太阳仿佛也已倦乏,匆忙地将余晖洒向大地后,便急切地隐没于地平线下。自家柴门前的树梢上,几只鸟雀正欢快地啼叫着,那此起彼伏的叫声在寂静的村落中显得格外响亮。在那动荡不安的特殊年代,乡村的生活充斥着荒芜与寂寥,这鸟雀的喧闹声虽有些突兀,却也为这清冷的氛围添了几分生气。这叽叽喳喳的声音,好似在热情地迎接这位远归的旅人,给“归客千里至”的场景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喜悦,仿佛连鸟雀都在为诗人的归来而欢呼雀跃。鸟雀尚且如此,诗人的妻子儿女见到他时的欣喜之情,自然更是难以言表。“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这短短两句,杜甫将战乱时期亲人意外重逢时那复杂交织的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在那个烽火连天、生死未卜的岁月里,亲人的突然归来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所以,当杜甫出现在家人面前时,妻子儿女先是满脸的惊愕与诧异,那“怪我在”的神情中,既有不敢置信的惊讶,又有久别重逢的惊喜。待那最初的震惊稍稍平息,妻子的眼眶中便蓄满了泪水。这泪水背后,是长久以来分离的思念与牵挂,是对杜甫在外历经磨难的心疼,更是对这份劫后余生重逢的珍视。要知道,在那个战火纷飞、哀鸿遍野、白骨堆积如山的残酷年代,能像杜甫这样幸运存活下来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这次的团聚,真可谓是弥足珍贵。随后,杜甫发出了“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的沉痛感慨,语调中满是悲凉。在这动荡不安的世道中,他四处飘零,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能够活着回到家中,看似是一种幸运的偶然,然而透过这“偶然”,我们却能深切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悲哀其实是一种必然。杜甫诗歌之所以能在千百年间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其关键就在于他不仅仅是在书写自己的经历,更是对当时整个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而凝练的概括,让后人能够透过他的文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沧桑。杜甫平安归来的消息迅速在羌村中传开,乡邻们听闻后,都满心欢喜地赶来探望。“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善良的乡邻们十分体谅,只是隔着墙头默默观望,生怕打扰了这一家人难得的团圆时刻。看着杜甫历经劫难后安然无恙地站在眼前,他们的心中满是感慨,情不自禁地发出声声叹息。这些叹息声中,既有对杜甫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有对乱世的无奈与悲叹,更夹杂着他们自己在这动荡岁月里的心酸与苦楚,其中也隐隐透露出与杜甫同病相怜的伤痛。“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夜深了,周围一片寂静,可一家人却毫无睡意,再次点起了蜡烛。在昏黄摇曳的烛光下,他们彼此相对而坐。曾经无数次在梦中与亲人相聚,如今亲人真真切切地坐在身边,可这突如其来的重逢,却让杜甫觉得一切都那么不真实,仿佛仍在梦境之中。那昏黄的烛光,朦胧地映照在亲人们的脸上,更让这份重逢添了几分梦幻的色彩,将久别重逢的人们那种难以言喻的惊喜与不真实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4. 作品点评

《羌村三首(其一)》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杜甫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叙事、抒情与写景紧密融合,三者相辅相成,宛如天成。诗歌的结构布局精巧缜密,每一部分都衔接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其语言风格质朴无华,摒弃了华丽的辞藻,却以最本真的文字直抵人心。诗人还别具匠心地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将过去的情景与当下的现实相互映照,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岁月的变迁和生活的起伏。同时,他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笔触,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时代的风貌和人生的百态,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内涵。这些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让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深度远远超越了文字表面,显得格外丰富而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同豆卢峰知字韵》

下一篇: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