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赤云西":西面天空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
# 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赤云:夕阳映照,满天红云。,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
"日脚下平地":透过云缝的光柱斜射在地面上。
# 日脚: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像是太阳的脚。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
"柴门鸟雀噪":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
# 柴门:一作“柴间”。
"归客千里至":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
# 千里至:夸张形容辛苦远归,实际不足五百里。,归客:一作“客子”。
"妻孥怪我在":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
# 妻孥:妻子和儿女。
"惊定还拭泪":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 惊定:一作“惊走”。
"世乱遭飘荡":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
"生还偶然遂":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 遂:如愿以偿。
"邻人满墙头":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
"感叹亦歔欷":无不感慨叹息。
# 歔欷:哽咽、悲泣之声。
"夜阑更秉烛":深夜反高烧蜡烛,
# 更: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夜阑:深夜。
"相对如梦寐":夫妻相对而坐,仿佛还在梦中。
# 梦寐:睡梦;梦中。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羌村三首(其一)》是一首经典的五言古诗,以其质朴而动人的笔触,将诗人归家时的复杂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诗人初归家园时那令人动容的惊喜瞬间。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歌开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描绘了黄昏时分,西天云霞绚烂,落日余晖倾洒大地的景象。这壮美的景色不仅点明了诗人归家的时间,也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略带苍茫的氛围,暗示着时代的动荡不安,为后文写归家的情境做了铺垫。同时,景中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历经漂泊后即将到家的复杂心情。白描:全诗语言质朴,采用白描手法,如“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等句,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柴门前鸟雀鸣叫、归客归来以及邻居们满墙头围观感叹的场景,不加过多修饰,却生动地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和乱世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细节描写:“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一句,通过对妻子儿女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家人在战乱中久别重逢时的惊喜与难以置信。“怪”字精准地写出家人见到诗人时的惊讶,不敢相信他能在乱世中平安归来;“惊定还拭泪”则进一步描绘出他们在惊喜过后,泪水不自觉地流下来,还需擦拭的情景,细腻地传达出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以景结情:“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在深夜里,一家人还点着蜡烛,互相看着,仿佛在梦中一般。这句以景作结,描绘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温情的场景,将家人团聚后仍不敢相信、恍若梦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余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羌村三首(其一)》前四句“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描写诗人一路披荆斩棘,历经千里的艰难行程,在暮色渐浓之时,终于满身疲惫地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羌村。抬眼望去,西边天空中,赤云如汹涌的波涛般翻卷,气势磅礴,而那太阳仿佛也已倦乏,匆忙地将余晖洒向大地后,便急切地隐没于地平线下。自家柴门前的树梢上,几只鸟雀正欢快地啼叫着,那此起彼伏的叫声在寂静的村落中显得格外响亮。在那动荡不安的特殊年代,乡村的生活充斥着荒芜与寂寥,这鸟雀的喧闹声虽有些突兀,却也为这清冷的氛围添了几分生气。这叽叽喳喳的声音,好似在热情地迎接这位远归的旅人,给“归客千里至”的场景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喜悦,仿佛连鸟雀都在为诗人的归来而欢呼雀跃。鸟雀尚且如此,诗人的妻子儿女见到他时的欣喜之情,自然更是难以言表。“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这短短两句,杜甫将战乱时期亲人意外重逢时那复杂交织的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在那个烽火连天、生死未卜的岁月里,亲人的突然归来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所以,当杜甫出现在家人面前时,妻子儿女先是满脸的惊愕与诧异,那“怪我在”的神情中,既有不敢置信的惊讶,又有久别重逢的惊喜。待那最初的震惊稍稍平息,妻子的眼眶中便蓄满了泪水。这泪水背后,是长久以来分离的思念与牵挂,是对杜甫在外历经磨难的心疼,更是对这份劫后余生重逢的珍视。要知道,在那个战火纷飞、哀鸿遍野、白骨堆积如山的残酷年代,能像杜甫这样幸运存活下来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这次的团聚,真可谓是弥足珍贵。随后,杜甫发出了“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的沉痛感慨,语调中满是悲凉。在这动荡不安的世道中,他四处飘零,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能够活着回到家中,看似是一种幸运的偶然,然而透过这“偶然”,我们却能深切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悲哀其实是一种必然。杜甫诗歌之所以能在千百年间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其关键就在于他不仅仅是在书写自己的经历,更是对当时整个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而凝练的概括,让后人能够透过他的文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沧桑。杜甫平安归来的消息迅速在羌村中传开,乡邻们听闻后,都满心欢喜地赶来探望。“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善良的乡邻们十分体谅,只是隔着墙头默默观望,生怕打扰了这一家人难得的团圆时刻。看着杜甫历经劫难后安然无恙地站在眼前,他们的心中满是感慨,情不自禁地发出声声叹息。这些叹息声中,既有对杜甫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有对乱世的无奈与悲叹,更夹杂着他们自己在这动荡岁月里的心酸与苦楚,其中也隐隐透露出与杜甫同病相怜的伤痛。“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夜深了,周围一片寂静,可一家人却毫无睡意,再次点起了蜡烛。在昏黄摇曳的烛光下,他们彼此相对而坐。曾经无数次在梦中与亲人相聚,如今亲人真真切切地坐在身边,可这突如其来的重逢,却让杜甫觉得一切都那么不真实,仿佛仍在梦境之中。那昏黄的烛光,朦胧地映照在亲人们的脸上,更让这份重逢添了几分梦幻的色彩,将久别重逢的人们那种难以言喻的惊喜与不真实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4. 作品点评
《羌村三首(其一)》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杜甫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叙事、抒情与写景紧密融合,三者相辅相成,宛如天成。诗歌的结构布局精巧缜密,每一部分都衔接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其语言风格质朴无华,摒弃了华丽的辞藻,却以最本真的文字直抵人心。诗人还别具匠心地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将过去的情景与当下的现实相互映照,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岁月的变迁和生活的起伏。同时,他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笔触,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时代的风貌和人生的百态,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内涵。这些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让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深度远远超越了文字表面,显得格外丰富而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上一篇:唐·杜甫《同豆卢峰知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