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阁要宾许马迎":江边楼阁邀请宾客,曾答应用马匹来迎接,
"午时起坐自天明":从中午开始起来坐着,其实从天亮就醒了。
"浮云不负青春色":浮云没有辜负春天的美好景色,
"细雨何孤白帝城":小雨为何让白帝城显得这般孤单。
"身过花间沾湿好":身体穿过花丛被打湿,倒觉得舒爽,
"醉于马上往来轻":醉意朦胧骑在马上,来回走动多轻松。
"虚疑皓首冲泥怯":原是空自担心我这白发老人怕踏泥泞,
"实少银鞍傍险行":实在是因为没有银鞍好马,才不敢冒险近路走。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生活题材诗。描绘了诗人因崔评事弟许相迎未到而产生的复杂心境,通过从早到午等待客人的急切、细雨孤城的阴郁、雨中穿行花径的闲适、自嘲“怕泥怯行”的幽默等细节与心理刻画,既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也流露出雨中独处的随性及生活的无奈,语言平实自然,充满生活趣味。
2. 写作手法
对比:“身过花间沾湿好,醉于马上往来轻”两幅画面,花丛湿衣,醉中骑行,但都用“好”“轻”这类明快的字眼,把雨天的狼狈说成了乐事。这种将不便转化为情趣的写法,既显出诗人随遇而安的豁达,不纠结于天气好坏,更在意当下的感受;又暗藏对相聚的珍视,哪怕冒雨赶路,也要享受这份与友人共度的闲适时光。
3. 分段赏析
首联“江阁要宾许马迎,午时起坐自天明”,直接点出事件起因:杜甫在江边楼阁邀弟弟崔评事骑马相迎,自己却从清晨天亮便坐立难安,一直等到中午。两句通过“要宾许马迎”的约定与“自天明”的等待,刻画出一个因期待而心神不宁的老者形象,既写出对友人的重视,又暗含久等不至的焦灼。颔联“浮云不负青春色,细雨何孤白帝城”转向窗外景物。浮云飘游,未负春日明丽景色;细雨纷纷,却让白帝城更显孤寂。“不负”与“何孤”形成对比,浮云的“不负”是自然生机,细雨的“孤”则是诗人主观感受,久等不至的怅惘,借景语传递出等待中的心绪。颈联“身过花间沾湿好,醉于马上往来轻”转为假设性想象:若冒雨穿过花丛,即便衣裳沾湿也别有情趣;若在马上微醉而行,更觉轻快自在。“沾湿好”“往来轻”以轻松的口吻消解雨天的不便,展现诗人随遇而安的豁达,也暗含对与友人相聚的期待,即便冒雨,也愿享受这份难得的闲适。尾联“虚疑皓首冲泥怯,实少银鞍傍险行”点破真相:之前担心自己年老怕泥泞,不过是多虑;真正原因是没有华美的马鞍,不敢冒险骑马。“虚疑”与“实少”的转折,将等待中的矛盾心理与真实状态和盘托出,读来亲切自然。
下一篇:唐·杜甫《同豆卢峰知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