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ū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ēng
chuán
liǎng
hán
shì
gāo
qiū
qiè
dài
kàn
zhū
kāi
xiāng
hēi
qiú
shì
qíng
zhǐ
shuì
dào
zéi
gǎn
wàng
yōu
sōng
xīn
zhān
máo
wèi
yuǎn
yóu

译文

连续两夜都能听到雨声,深秋的寒冷景象来得迅猛。提着衣带看到红色的官服,打开箱子瞥见黑色的皮衣。世态人情只让人更想沉睡,但盗贼横行的乱世怎能忘记忧愁。松树和菊花刚刚被雨水洗涤过,简陋的茅屋慰藉着远行的游子。

逐句剖析

"雨声传两夜":连续两夜都能听到雨声,

"寒事飒高秋":深秋的寒冷景象来得迅猛。

"挈带看朱绂":提着衣带看到红色的官服,

# 朱绂:员外服绯,故云朱绂。,挈:一作揽。

"开箱睹黑裘":打开箱子瞥见黑色的皮衣。

# 黑裘:用苏秦事。

"世情只益睡":世态人情只让人更想沉睡,

"盗贼敢忘忧":但盗贼横行的乱世怎能忘记忧愁。

"松菊新沾洗":松树和菊花刚刚被雨水洗涤过,

"茅齐慰远游":简陋的茅屋慰藉着远行的游子。

# 远游:指在蜀。,齐:一作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村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两联以“雨声”“寒事”勾勒萧瑟秋景,并借“朱绂”“黑裘”等衣饰意象,隐喻诗人仕途失意与报国之志的矛盾心理;后两联直指对社会动荡现实忧患的忧思,结句以景物收束,流露出诗人在困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情感。全诗借秋雨之景,抒写漂泊蜀地时的困顿处境与忧国情怀,情感沉郁而真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村雨》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广德二年在草堂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怀诗。诗歌描绘了秋日乡村雨后的景象,通过寒雨、朱绂、黑裘等意象,抒写了诗人漂泊蜀地时的困顿处境与忧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松菊新沾洗,茅斋慰远游”以松菊茅斋的清淡意象作结,呼应开篇村雨寒凉,蕴含慰藉之意,让全诗的情感在清冷中多了一丝温暖的余韵。

3. 分段赏析

首联“雨声传两夜,寒事飒高秋”两句描绘了秋雨连绵的景象。“传两夜”点明雨下了整整两夜,时间的延续感让雨声显得格外绵长,仿佛渗透到周遭的每一个角落。“寒事”指秋天的寒凉景象,“飒”字既写出了秋风的萧瑟,又带出了秋雨的清寒,“高秋”则点明时节是深秋,高远的天空下,寒凉的气息随着风雨弥漫开来,开篇便奠定了全诗清冷的基调。​颔联“挈带看朱绂,开箱睹黑裘”两句转入对自身物品的描写。“朱绂”是古代官员的红色官服,“挈带”一词可见诗人对它的珍视;“黑裘”是黑色的皮衣,“开箱睹”则暗示了天气转寒,需要取出御寒衣物。这两句通过对官服和皮衣的描写,既点出秋雨带来的寒意已深,又隐喻诗人仕途失意与报国之志的矛盾心理。​颈联“世情只益睡,盗贼敢忘忧”两句由景及情,抒发内心的忧思。“世情”指世间的人情世事,“只益睡”看似说世事让人只想昏睡逃避,实则暗含对现实的无奈;“盗贼”在这里指扰乱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直指社会动荡的现实忧患;“敢忘忧”则体现了诗人即便身处困顿,也始终心系家国的责任感,一个“敢”字道出了他无法释怀的忧虑,情感由含蓄转为深沉。​尾联“松菊新沾洗,茅斋慰远游”两句以景物收束,呼应开篇村雨寒凉,蕴含慰藉之意。“松菊”是诗人品格的象征,经雨水“新沾洗”后更显清新洁净,仿佛洗去了尘世的纷扰;“茅斋”即茅屋,在经历秋雨之后,反而给远行归来的诗人带来了慰藉。这两句通过雨后洁净的松菊和安宁的茅屋,传递出一种在困顿中寻得片刻安宁的心境,让全诗的情感在清冷中多了一丝温暖的余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忆郑南玭》

下一篇:唐·杜甫《宴忠州使君侄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