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āo
cōng
x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ān
西
qīng
cōng
shēng
jià
rán
lái
xiàng
dōng
lín
zhèn
jiǔ
rén
xīn
chéng
gōng
gōng
chéng
huì
yǎng
suí
suǒ
zhì
piāo
piāo
yuǎn
liú
shā
zhì
xióng
姿
wèi
shòu
ēn
měng
yóu
zhàn
chǎng
wàn
gāo
tiě
jiāo
céng
bīng
liè
huā
sàn
zuò
yún
mǎn
shēn
wàn
fāng
kàn
hàn
liú
xuè
cháng
ān
zhuàng
ér
gǎn
zǒu
guò
chè
diàn
qīng
chéng
zhī
qīng
luò
tóu
wèi
jūn
lǎo
yóu
què
chū
héng
mén
dào

译文

安西都护的青白色相杂的马,声名大噪,随着它主人东至长安。这马身临战阵没有对手,全心全意帮助它的主人建立大功。功成名就后得到悉心照料,随着主人到各处,它从遥远的沙漠之地飘然而至。它那雄伟的姿态,不愿接受伏枥养老的恩惠,它那勇猛的气概,仍然思念着在战场上建功获利。它腕促蹄高,踏地如铁,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它身上的毛色斑驳,像散开的云彩布满全身,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长安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手驾御它在城里风驰电掣,全城人都知道它。用青丝绳给它系上笼头,它愿意为你效劳到老,怎样才能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战场呢?

逐句剖析

"安西都护胡青骢":安西都护的青白色相杂的马,

# 胡青骢:西域的骏马。青骢:青白色相杂的马。,都护:官名。唐朝置六大都护府,统辖边疆地区,都护府长官称都护。

"声价欻然来向东":声名大噪,随着它主人东至长安。

# 欻:同“忽”。,声价:名誉身价。

"此马临阵久无敌":这马身临战阵没有对手,

# 临阵:谓身临战阵。

"与人一心成大功":全心全意帮助它的主人建立大功。

# 大功:大功业,大功劳。

"功成惠养随所致":功成名就后得到悉心照料,随着主人到各处,

# 随所致:随所托身之主人。,惠养:犹豢养。

"飘飘远自流沙至":它从遥远的沙漠之地飘然而至。

# 流沙:泛指西北沙漠地区。,飘:一作摇。

"雄姿未受伏枥恩":它那雄伟的姿态,不愿接受伏枥养老的恩惠,

# 枥:马槽。

"猛气犹思战场利":它那勇猛的气概,仍然思念着在战场上建功获利。

# 猛气:勇猛的气势或气概。

"腕促蹄高如踣铁":它腕促蹄高,踏地如铁,

# 踣铁:踏地如铁,比喻马蹄坚硬有力。踣:踏地。,腕:一作“踠(wǎn)”,马脚与蹄相连接的部位。

"交河几蹴曾冰裂":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

# 交河几蹴曾冰裂:言交河有层积之冰,马几度蹴踏之而破裂。交河:西域河名,源出交河县,流经高昌县。几蹴(cù):几次踩踏。

"五花散作云满身":它身上的毛色斑驳,像散开的云彩布满全身,

# 五花:唐人喜将骏马鬃毛修剪成瓣以为饰,分成五瓣者,称“五花”。

"万里方看汗流血":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

# 万里方看汗流血:极写马的材力,必须万里,方见流汗。

"长安壮儿不敢骑":长安壮年都不敢骑乘它,

# 壮儿:犹健儿。

"走过掣电倾城知":骑术高手驾御它在城里风驰电掣,全城人都知道它。

# 倾城知:全城无人不晓。,掣电:闪电。亦以形容迅疾。

"青丝络头为君老":用青丝绳给它系上笼头,它愿意为你效劳到老,

# 络头:马笼头。,青丝:指马缰绳。

"何由却出横门道":怎样才能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战场呢?

# 横门:代长安城北西起第一门,是通向西域的大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高都护骢马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是一首咏马诗。此诗通过描写一匹来自西域的宝马,展现其非凡的来历、卓越的本领和壮志未酬的心境。诗中先介绍骢马从安西来到长安,强调其声价不凡。接着描述它在战场上的英勇无敌以及立下的赫赫战功,突出其能力超群。随后刻画骢马的雄姿和不甘伏枥、渴望重回战场的心态,又细致描绘其外形特征与奔跑时的迅猛状态。最后诗人借骢马表达自己虽怀才不遇却仍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感慨。全诗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八、九载(749、750年)。天宝六载(747年)三月,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兼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以行营节度使的身份,率万人之军征讨小勃律国。同年八月,成功平定小勃律国,俘获其国王。凭借此役战功,高仙芝获提拔,升任鸿胪卿,代理御史中丞,还兼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天宝八载(749年),高仙芝入朝,被加授特进之衔,兼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员。天宝九载(750年),他再度出征,讨伐石国。这首诗应写于高仙芝入朝之后、再次出征之前的这段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围绕高都护的骢马展开,描绘了骢马临阵无敌、姿容矫健等特点,赞美了骢马的勇猛与忠诚,同时借马虽有功却未得重用,抒发了诗人自己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无奈与悲哀。这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两句表面写骢马被青丝络头,甘心为君老去,却又渴望能从横门道而出奔赴战场;实则借骢马自比,抒发诗人虽愿为朝廷效力,却困守长安难以施展抱负的无奈与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3. 分段赏析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此段开篇介绍骢马的来历与声名。“安西都护胡青骢”,点明骢马来自安西都护府,且是胡地的青骢马,给人一种神秘而矫健的感觉。“声价欻然来向东”,“欻然”二字生动地表现出骢马声名迅速传播的状态,它忽然从西域来到长安,备受瞩目。“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着重刻画骢马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它久经沙场,从未有过敌手,并且能与主人默契配合,共同建立赫赫战功,展现出骢马的卓越才能和忠诚品质,为下文对其进一步的描写奠定基础。​​“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这一段讲述骢马功成后的经历与心境。“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描述骢马在立下大功后,得到悉心照料,从遥远的流沙之地来到长安,“飘飘”一词赋予骢马一种潇洒自在的气质。“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通过描写骢马不甘接受伏枥养老的待遇,内心依然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借骢马之态表达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心境,将骢马与诗人自身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此段细致描绘骢马的外形特征与奔跑姿态。“腕促蹄高如踣铁”,“腕促蹄高”准确地写出骢马腿部结构坚实有力的特点,“如踣铁”则进一步强调其蹄子的坚硬程度,如同铁块般稳固。“交河几蹴曾冰裂”,夸张地表现骢马在交河之上奔跑时的强大力量,它的蹄子几次蹴踏,竟能使坚冰破裂,突出其勇猛非凡。“五花散作云满身”,描绘骢马身上毛色斑驳,像散开的云彩布满全身,展现出其毛色的美丽与独特。“万里方看汗流血”,强调骢马奔跑的剧烈程度,它奔驰万里,汗水流成血色,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耐力与坚韧,使读者对骢马的形象有更深刻的印象。​​“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最后一段进一步强调骢马的勇猛非凡以及诗人对它的期望与感慨。“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通过描写长安壮小伙都不敢骑乘骢马,它奔跑起来如闪电般迅速,整个长安城的人都知道,突出骢马的威名远扬和勇猛无比。“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诗人希望骢马能一直为自己效力,用青丝绳给它系上笼头,愿它效劳到老,但又感慨不知何时它能再出横门,重新奔赴战场,借此抒发自己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无奈与悲哀,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同时也深化了托物言志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有诸多精妙之处:结构精巧:杜甫的歌行体诗向来纵横跌宕、变化多端。这首诗虽篇幅有限,结构上却尽显诗人匠心。诗人并未循规蹈矩,按马的形貌、品性、志向的常规思路创作,而是另辟蹊径。从高都护回朝写起,引入骢马来历。第一段讲述骢马在西域立功;第二段承接功成,描绘它受到惠养;第三段刻画马的骨相形貌,既与第二段的“雄姿”“猛气”相呼应,又为第四段写马的才力与志向埋下伏笔。如此布局,层次清晰,前后关联紧密,极大增强了“寓情于物”的审美感染力。诗人巧妙将马的来历、形貌、品性、志向穿插于各段描写,契合连接联想的构思特性。前后呼应:全诗共十六句,分为四段。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凑,彼此呼应,情感线索暗隐其中,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连贯。这种巧妙呼应,不仅让骢马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也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思想的表达。咏物精妙:作为一首咏物诗,此诗对骢马的形貌、才力、品格、志向进行了细腻描摹,字里行间皆围绕马展开,细致入微,精准把握其神韵。诗人借骢马伏枥的处境,类比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遇;以骢马的雄姿才力,象征自己的才能与胸怀;借骢马渴望立功的心愿,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理想。杜甫恰似诗中那匹“未受伏枥恩”“犹思战场利”的骢马,不懈追寻着理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诗中运用得炉火纯青。韵律讲究:诗的前三段,各自押韵(第一段押平声东韵;第二段押去声寘韵;第三段押入声屑韵)。末段则是两句一韵,“骑”“知”押平声支韵,“老”“道”押上声皓韵。沈德潜对诗的结句用韵赞誉有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咏骏马,见写貌骏物可喜之状。

宋何谿汶《竹庄诗话》

# 刘云:亦是精气(“此马临阵”二句下)。刘云:此气骨不可少(“雄姿未受”二句下)。刘云:只知此语,绝是(“青丝络头”二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杨用修曰:马之为物最神骏,故古之诗人画工皆借之以寄其精工,若杜工部、苏东坡诸诗极其形容,殆无余巧。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快意处不避粗梗。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此赞马德,亦以“与人一心成大功”尽之。用人亦然,非独马也。至于“长安壮儿不敢骑”,与“青丝络头为君老”,尤极致意。此“为君”与前“一心”相照,盖唯豪杰能用豪杰,徒爱之养之而不能用之,虽豪杰何以自见乎?骐骥伏枥,空负千里之志矣。

明王嗣奭《杜臆》

# 嘉州《赤骠歌》最为矫健,此犹过之,节短而气厚也。此结风流柔婉,与岑、李相似。

明邢昉《唐风定》

# 蒋一梅曰:看他画马,如生龙活虎然。周珽曰:语语迅快,如疾风之卷长云。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张綖曰:凡诗人题咏,必胸次高超,下笔方能卓绝,此诗“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如此状物,不唯格韵特高,亦见少陵人品。若曹唐《病马》诗:“一朝千里心犹在,曾敢潜忘秣饲恩。”乃乞儿语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骢马行》与岑参《赤骠马歌》意异格同。

清吴乔《围炉诗话》

# (天宝)九载,(高仙芝)讨石国,平之,获其王,入朝,除武威太守、河西节度使,代安思顺。思顺讽群胡嫠面割耳请留;制复留思顺,以仙芝为古羽林大将军。公诗盖作于此时,惜其屡立大功,而终老于环卫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转接顿宕,如狮子跳,此方与名马配。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即“真堪托死生”意(“此马临阵”二句下)。思驰驱于战场,隐然为老将写照(“青丝络头”二句下)。结处悠扬不尽者,或四语,或六语以传其神。若二语用韵,戛然而止,此又专取简捷,如此篇是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少陵马诗,先后六七首,人但颟顸赏诵,而不知意象各出,首首有相题立论之妙。此系有功西域之马,新随都护入京者。诗即从此作意,本地风光也。起四,还清来历,以“欲然向东”为一诗之根。而说马带人,兼表都护矣。“功成”四句,叙其新到,而拟其性格。“未伏枥”、“犹思战”,都从新到上摹想出来。“腕促”四句,写其骨相,仍就来路生情。“交河蹴冰”,想在彼地如此也。“万里方汗”,历此长途而不疲也。末四,复就其气概而推其心志曰:以兹“掣电”惊人之姿,今则安养退休矣,岂遂忘出建大功哉!又从来路转一出路,其不作一通套语如此。至其高迈卓绝,不肯低头傍人,读者自领。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王阮亭云:此子美少壮时作,无一句不精悍。邵云:结有老骥伏枥之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直叙起。三、四夹叙夹议顿住,却皆是虚叙。第四伏结。“功成”四句,实叙其老闲,而以“猛气”句再伏结。“腕促”四句写。“长安”二句起棱。“青丝”二句入今,别一意作收,妙能双收人马。“为君老”三字,下得凄侧:如此大材,肯为君老乎?乃竟为君老矣。转笔言,还当用之于边塞战场之上,又叹何由而得见用也。盖借马以为喻。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吴北江曰:淋漓酣畅(“腕促蹄高”四句下)。二句更从旁面顿足,然后结转有力(“长安壮儿”二句下)。吴星叟曰:妙在句句赞马,却句句赞英雄。吴北江曰:杜公马诗特见精采,每篇不同,皆亘古绝今之作。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寄裴施州(裴冕坐李辅国贬施州刺史)》

下一篇:唐·杜甫《忆郑南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