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途随长江":艰险的道路沿着滔滔江水向前,
# 长江:指嘉陵江,即西汉水。,畏途:指陆行。
"渡口下绝岸":渡口正靠在悬崖绝壁下面。
# 绝岸:高岸。这是说陆路艰险可畏,故避之而泛江。
"差池上舟楫":一家人前前后后踏上小船,
# 差池:缓进貌。
"杳窕入云汉":行驶在浩渺的江上像进入天河中间。
# 云汉:天上的银河,这里比喻西汉水。,杳窕:幽深貌。
"天寒荒野外":荒漠的旷野上面是寒冷天空,
"日暮中流半":船驶过江心时太阳已开始落山。
"我马向北嘶":我的马向着北方啊嘶鸣,
"山猿饮相唤":山猿一边饮水一边相互呼唤。
"水清石礧礧":江水多么清澈,看得见卵石成堆,
# 礧礧:石累貌。
"沙白滩漫漫":沙滩一片白色,伸向远远。
# 漫漫:无涯际貌。
"迥然洗愁辛":我心中的愁苦全都被洗涤干净,
# 迥:一作翛
"多病一疏散":浑身各种病痛也顿时消散。
"高壁抵嶔崟":小船终于到达高峻的崖岸,
# 抵嶔崟:到达山顶。崟:一作岑。
"洪涛越凌乱":越过了光影缭乱的巨浪狂澜。
# 越凌乱:越过急流。
"临风独回首":我独自迎着风回头眺望,
"揽辔复三叹":上马拉着缰绳时又再三感叹。
# 揽辔:挽马缰。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在白沙渡渡江时的沿途景象,如绝岸、舟楫、荒野、山猿等,展现了野外的荒寒与江景的险峻。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因自身多病而产生的愁绪,以及面对前路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衬托:“高壁抵嶔崟,洪涛越凌乱”,以江岸高壁的险峻陡峭衬托出江水波涛的汹涌险恶,突出渡江环境的艰难。借景抒情:“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通过描写荒寒的野外、渐晚的天色,以及行至江中心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迷茫以及旅途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语言上,“畏途”一词精炼地概括出此前旅程的艰险,奠定全诗基调。从形象塑造看,描绘出长江边陡峭的绝岸,凸显出渡口环境的险峻。表达技巧上,为后文抒发旅途的愁绪做铺垫,也侧面展现出诗人旅途的艰辛。“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在景色描写上,“天寒”“荒野”“日暮”组合,营造出凄冷悲苦的氛围。内容主题上,诗人此时身处江中心,借景传达出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前路的迷茫。“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形象方面,通过描写马的嘶鸣和猿的呼唤,以动衬静,突出山野的寂静与凄凉。情感表达上,借马和猿的声音,触动并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水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生动地勾勒出水清沙白的画面。从情感角度,此美景使诗人愁绪得到疏解,展现出诗人情绪的转变。“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从人物形象塑造,刻画了诗人临风回首、感慨万千的形象。内容主题上,“三叹”蕴含着诗人对未来旅途艰险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感深沉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