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xìng
shǒu
èr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kuí
chéng
luò
xié
měi
běi
dǒu
wàng
jīng
huá
tīng
yuán
shí
xià
sān
shēng
lèi
fèng
shǐ
使
suí
yuè
chá
huà
shěng
xiāng
wéi
zhěn
shān
lóu
fěn
dié
yǐn
bēi
jiā
qǐng
kàn
shí
shàng
téng
luó
yuè
yìng
zhōu
qián
huā

译文

夔州孤城夕阳西斜,常常借助天上的北斗星来遥望京华。听猿哀鸣几声便愁思泪下,希望乘着木筏回到家乡,但这个愿望终究是落空了。没能在尚书省中熏香卧病,只能听到山城粉墙隐没于暮色时的鸣笳。请看笼罩在石上藤萝的月光,已映照到洲前的芦荻花。

逐句剖析

"夔府孤城落日斜":夔州孤城夕阳西斜,

# 夔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

"每依北斗望京华":常常借助天上的北斗星来遥望京华。

# 京华:指长安。

"听猿实下三声泪":听猿哀鸣几声便愁思泪下,

"奉使虚随八月槎":希望乘着木筏回到家乡,但这个愿望终究是落空了。

# 槎:木筏。,奉使:奉命出使。

"画省香炉违伏枕":没能在尚书省中熏香卧病,

# 伏枕:指生病。,画省:指尚书省。

"山楼粉堞隐悲笳":只能听到山城粉墙隐没于暮色时的鸣笳。

# 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粉堞: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山楼:白帝城楼。

"请看石上藤萝月":请看笼罩在石上藤萝的月光,

# 请看:言外兼有时光迅速之感。

"已映洲前芦荻花":已映照到洲前的芦荻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兴八首·其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中的第二首。此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全诗从黄昏到深夜,诗人身处孤城,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达了对长安的深深怀念和对自身暮年、疾病缠身、兵戈不息的无奈与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兴八首·其二》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中的第二首。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弃官离开长安,至当时已历经七载。在这期间,安史之乱虽于广德元年(公元763)结束,但唐朝国力衰弱,吐蕃、回纥等外族乘虚而入,藩镇势力割据一方,战乱频仍,国家难以恢复往日的繁荣。杜甫本人也经历了漂泊不定的生活,直到严武去世后,他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了依靠,不得不沿江东下,最终滞留在夔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抒情诗。《秋兴八首·其二》通过描绘夔州秋天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个人暮年的孤独和无奈。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如落日、孤城、深宵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借景抒情,表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寄托。此诗不仅反映了杜甫晚年身处乱世、疾病缠身的苦况,更体现了他对长安的深深怀念和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展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往昔繁华的眷恋。诗歌以夔府望长安的情感为主线,既展现了个人的寂寞抑郁,又蕴含着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杜甫通过描绘夔州秋天的萧瑟景象,如落日、孤城、深宵等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进而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暮年的孤独与无奈。这种手法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对比:通过对长安昔日繁华昌盛与当前国家衰败残破的对比,展现了时间流逝中的巨大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起伏不定。比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将相隔遥远的两地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抚今追昔的复杂情感。象征:“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的景象象征着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以及诗人内心的翻腾起伏,既反映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也暗示了个人命运的多舛。

3. 分段赏析

《秋兴八首·其二》描绘了诗人身处夔州,由秋天的景色联想到长安,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全诗分为几个段落赏析如下:“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这两句开篇即以夔府孤城为背景,通过描写落日余晖中的孤城景象,营造出一种寂寥悲凉的氛围,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同时,“每依北斗望京华”一句,不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深深怀念,也暗示了他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此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猿猴的啼叫往往引发人们的哀愁,此处通过猿声引出泪水,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而“奉使虚随八月槎”则反映了他无法实现的愿望和抱负,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在这两句中,诗人通过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自己在长安时期工作场景的怀念,与当前病卧夔州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失落感和忧伤情绪。“悲笳”之声隐约传来,更增添了环境的凄凉气氛。“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最后两句转而描写自然景象,从具体的人事转向更为广阔的自然世界,通过石上的藤萝、洲前的芦荻以及明月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意境,既呼应了开头的孤独寂寞之感,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整体来看,《秋兴八首·其二》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杜甫晚年复杂深沉的思想感情及其卓越的艺术成就。

4. 作品点评

《秋兴八首·其二》作为杜甫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身世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在唐代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通过细腻入微的景物描写和复杂深邃的情感表达,将个人的孤独、病痛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通篇悲惋,实、虚、违、隐,又是篇中之目。

明郎瑛《七修类稿》

# 刘辰翁曰:“画省香炉”虽点缀意,然亦朴。吴山民曰:三、四根“京华”句说来。周珽曰:精笃快思,异情自溢。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望京华”正故园所在也。望而不得,奚能不悲?……公虽不奉使,然朝廷授以省郎……公不赴任,实以病故,是“画省香炉”,因“伏枕”而“违”也。

明王嗣奭《杜臆》

# 刘云:语苦(“听猿实下”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斡旋善巧。尾联故用活句,以留不尽。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三,应云“听猿三声实下泪”,今云然者,句法倒装,与第七首三、四一样奇妙,……“请看”二字妙,意不在月也。“已”字妙,月上山头,已穿过藤萝,照此洲前久矣,我适才得见也。先生唯有望京华过日子,见此月色,方知又是一日了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

# 后此皆“望京华”之事,三字所谓诗眼也。以“夔府”“京华”蹉对……上承“日斜”,下起“月映”,忽晦忽明,曲折变化。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每依北斗望京华”,皎然所谓“截断众流句”也。孤城砧断,日薄虞渊,万里孤臣,翘首京国,虽又八表昏黄,绝塞惨淡,唯此望阙寸心,与南斗共其色耳。此句为八首之纲骨。

清钱谦益《钱注杜诗》

# 子美在夔,非是一日,次篇乃薄暮作诗之情景……“依南斗”而“望京华”者,身虽弃逐凄凉。而未尝一念忘国家之治乱。……猿声下泪,昔于书卷见之,今处此境,诚有然者,故曰“实下”;浮查犹上天,已不得还京,故曰“虚随”,……日斜吟诗,诗成而月已在“藤萝”“芦荻”,只以境结,而情在其中。

清《围炉诗话》吴乔

# “望京华”,八首之旨,特于此章指出。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二章,乃是八首提掇处。提“望京华”本旨,以申明“他日泪”之所由,正所谓“故园心”也。……首句,点明“夔府”。次句,所谓点眼也。三、四,申上“望京华”,起下“违伏枕”。……五、六长去“京华”,远羁“夔府”也。……“藤萝月”应“落日”,“芦荻花”含“秋”字。此章大意,言留南望北,身远无依,当此高秋,讵堪回首!正为前后筋脉。旧谓夔州暮景,是隔壁话。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八诗之骨(“每依北斗”句下)。对结无痕,(八首)篇篇映带秋意(“请看石上”二句下)。此首言才看落日,已复探更,正见流光迅速,总寓不归之感,故下章接言“日日”。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通首重“望京华”三字,盖“望京华”者乃少陵之至性所钟,生平命脉,昏在于此。

清不详《杜诗言志》

# 正言在夔府情事。结句乃叹岁月蹉跎,又值秋辰,作惊婉之情,以致哀思。乃倒煞题“秋”字,收拾本篇,即从次句“每”字生来。“每”者,二年在此,常此悲思,而今不觉忽又值秋辰,玩末章末句可见。《笺》乃妄解,引皎然盲说,以次句为“截断众流”。此诗词意景物,皆主夔府言,不主长安,何谓“截断众流”也?……七句无限之情不说,八句变律。先兴后秋。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钟云:《秋兴》偶然八首耳,非必于八也。今人诗拟《秋兴》已非矣,况舍其所为秋兴,而专取盈于八首乎?胸中有八首,便无复秋兴矣。杜至处不在《秋兴》,《秋兴》至处亦非八首也。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秋兴》八首是杜律中最有力量者,其声响自别。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才大气厚,格高声宏,真足虎视词坛,独步一世。

明郝敬《艺圃伧谈》

# 陈继儒曰:云霞满空,回翔万状,天风吹海,怒涛飞涌。可喻老杜《秋兴》诸篇。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王阮亭曰:《秋兴》八首,皆雄浑丰丽,沉着痛快,其有安于长安者,但极言其盛,而所感自富其中。徐而味之,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寇盗交兵,小人病国,风俗之非旧,盛衰之相寻,所谓不胜其悲者,固已不出乎意言之表矣。宗子发曰:《秋兴》诸作,调极铿锵而能沈实,词极工丽而尤耸拔,格极雄浑而兼蕴藉,词人之能事毕矣,在此体中可称神境。乃世犹有訾议此八首者,正昌黎所谓“群儿愚”也。

明李沂《唐诗援》

# 《秋兴》八章,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单选一章不得。

明王嗣奭《杜臆》

# 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体尽失矣,选诗者之贼不小。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

# 此诗八首凡十六解。才真是才,法真是法,哭真是哭,笑真是笑。道他是连,却每首断;道他是断,却每首连。倒置一首不得,增减一首不得。分明八首诗,直可作一首诗读,盖其前一首结句,与后一首起句相通。后来董解元《西厢》,善用此法。题是《秋兴》,诗却是无兴。作诗者,满肚皮无兴,而又偏要作“秋兴”,故不特诗是的的妙诗,而题亦是的的妙题,而先生的的妙人也。试看此诗第一首纯是写秋,第八首纯是写兴,便知其八首是一首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

# 《秋兴》八首,规模弘远,气骨苍丽,脉络贯通,精神凝聚,……七字之内,八句之中,现出如是奇观大观,真使唐代人空,千秋罢唱。寄语世间才人,勿再和《秋兴》诗也。秋兴者,因秋起兴也。子美一肚皮忠愤借秋以发之,故以名篇也。子美律诗必作二解,《秋兴》八首分开有十六解,独其诗前首结一句与后首起一句意相通,直作一首诗读可也。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贾开宗曰:少陵之诗,以《文选》为宗,故《秋兴八首》其题原于卢子谅,其笔取之刘太尉,文词几于乱丝而头绪井然,一丝不紊,又本于左太冲《咏史八首》,熟精《文选》理者,当自知之。按:左之《咏史》,昭明所采适八首耳;此自以八首为章法,贾言本此者,非。古今诗体不同,谓其笔取之刘太尉,亦附会之谬者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郝敬曰:《秋兴》八首,富丽之词,沉浑之气,力扛九鼎,勇夺三军,真大方家如椽之笔。王元美谓其藻绣太过,肌肤太肥,造语牵率而情不接,结响凑合而意未调。如此诸篇,往住有之。由其材大而气厚,格局而卢弘,如万石之钟,不能为喁喁细响;河流万里,那得不千里一曲?子美之于诗,兼综条贯,非单丝独竹,一戛一击,可以论宫商者也。陈廷敬曰:《秋兴八首》,命意炼句之妙,自不必言,即以章法论:分之如骇鸡之犀,四面皆见;合之如常山之阵,首尾互应。前人皆云:李如《史记》,杜如《汉书》。予独谓不然,杜合子长、孟坚为一手者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秋兴》诗体高格厚,意味深长。……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蜀中,忽而秦中;忽而写景,忽而言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忽而直陈,忽而隐喻。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伦,或笑或泣,苦乐自知者。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秋兴八首》“秋兴”二字,或在首尾,或藏腰脊,钩连甚密。……其一,秋起秋结,“丛菊”二句,兴也。其二,兴起秋结。其三,秋起兴结。其四,兴起秋结。其五,兴起秋结。其六,秋起兴结。其七,兴起兴结,中四句带入“秋”字。其八,兴起兴结,“红豆”二句,暗藏“秋”字。其四,上二句冒下六句格。其六,后二句擎上六句格。其七,起结各二句格、中四句妙在壮丽语写荒凉景。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八首意极浅,不过“抚今追昔”四字而已,而诗甚伟练。旧谓杜诗以八首冠全集,又谓八首如一首,缺一不得,皆稚儿强解事语……只八首原有得失,世并不晓,所当明眼人一指破耳。

清毛奇龄《唐七律选》

# 一题八首,句句稳叶,前后照应,结构森严,此格自公创之,遂为七言律诗之祖。有谓本于左思《咏史》诗者,亦强为之说也。

清钱良择《唐音审体》

# 凡读唐人诗,孤篇须看通篇意,有几篇者须合看诸篇意,然后作解,庶几可得作者之意,不可执一二句、一二字轻立论也。《秋兴八首》皆是追昔伤今,绝无讥刺。

清吴乔《围炉诗话》

# 余雅不喜杜少陵《秋兴》八首,而世间耳食者,往往赞叹,奉为标准。不知少陵海涵地负之才,其佳处未易窥测。此八首,不过一时兴到语耳,非其至者也。

清袁枚《随园诗话》

# 《秋兴》自是杜集有名大篇,八章固有八章之结构,一章亦各有一章之结构。浑浑吟讽,佳趣自当得之。必如《笺》所云如何穿插,如何钩锁,则凿矣。作者胸中无此定见。

清卢坤《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 盖唐人七律之作,至杜甫而境界始大,情意始深,而此一体之功能变化,亦始发展而臻于极致。至于七律连章之作,则更为杜甫之所独擅,而《秋兴八首》则杜甫七律连章之作中之翘楚冠冕也。

现代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江亭王阆州筵饯萧遂州》

下一篇:唐·杜甫《警急(时高公適领西川节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