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顾虎头":玄武庙的禅房屋壁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给顾恺之大画师留下了精彩的壁画,
# 顾虎头:晋代画家顾恺之。
"满壁画沧洲":壁画里全是玄武山中的妙境。
#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士所居之地。一作“瀛洲”。,满壁:一作“满座”。壁:一作“座”。
"赤日石林气":只见林木森森山石嶙嶙,即使赤日当空似乎也打破不了山林之气的蓊郁,
# 赤日:红日;烈日。
"青天江海流":青天白日下江水汩汩流向大海而去,宝志寺与白鹤观隔江而立。
# 江海:一作“江水”。
"锡飞常近鹤":宝志寺与白鹤观隔江而立,
# 锡飞常近鹤:这是一个典故。梁时,僧侣宝志与白鹤道僧都想隐居山中,二僧皆有灵通,因此梁武帝令他们各用物记下他们要树地方。道僧放出鹤,志公则挥锡杖并飞入云中。当鹤飞至山时,锡杖已先立于山上。梁武帝以其各自停立之地让他们筑屋居住。
"杯渡不惊鸥":大概高僧就是用木杯渡将来去的吧,那仙风道骨的轻盈飘忽似乎连水上嬉戏的鸥鸟也不会被惊起。
# 杯渡不惊鸥:这是画面上画的另一个典故。昔有髙僧乘木杯渡海而来,于是称他为杯渡禅师。
"似得庐山路":这玄武山上的玄武庙真是清幽雅致的所在,走在上山的路上浑似行走在庐山之中,
#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又名匡山、匡庐。
"真随惠远游":连我这俗尘凡者也不禁好似有了心随惠远高僧超然物外的感受了。
# 惠远:东晋时高僧,住庐山。惠,应作“慧”。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题玄武禅师屋壁》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观赏玄武禅师寺中的壁画后,被其精妙的画技与生动的意境深深吸引,遂以此诗表达赞叹之情。杜甫在诗中流露出对陶渊明式归隐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在乱世中渴望远离纷扰的心境。全诗想象丰富,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两句借用了佛教典故,分别指宝志和尚的禅杖飞舞近鹤和杯渡禅师乘木杯渡海的传说,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增加了画面的神奇色彩。借景抒情:在描绘壁画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如“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两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比喻:诗中“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等句,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壁画中的自然景象,如将石林中的云气比作赤日映照下的蒸腾之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何年顾虎头”开篇,借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盛名赞美壁画作者的非凡技艺。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与佛教画,诗人借此暗示壁画内容与佛教相关。壁画描绘的“沧洲”是神仙居住的方外之境,为全诗定下了超凡脱俗的基调。颔联“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则具体展现了壁画中的仙境景象:红日高悬,石林间岚气缭绕;青天之下,江海奔流不息。短短十字,既勾勒出壁画的壮阔山水,又赋予其生动的气韵,体现了诗人高超的概括力与表现力。这两句不仅完成了“沧洲”画意的呈现,还通过鲜明的色彩与动态的描绘,将画中的雄浑图景展现得淋漓尽致。颈联之处,诗人巧妙融入了两个源自《高僧传》的典故,与画中悠然自得的山中鹤、水边鸥相映成趣。画中虽仅绘有飞禽,但在诗人丰富的想象世界里,它们仿佛成了得道高人的忠实伴侣,暗示着那些超然物外的高人虽未在画中现身,其仙风道骨却无处不在,与壁画之境融为一体。诗人对典故的运用与想象,已然达到了炉火纯青、自然流畅的境界。尾联,则是诗人观画时心潮澎湃的联想。他凝视着壁画,思绪飘飞至庐山之巅,仿佛看到了惠远大师当年在此结庐而居,远离尘嚣,修身养性的身影。回望自身所处的纷扰世事,诗人不禁心生感慨,渴望能像陶渊明那般,挣脱尘世的枷锁,追随惠远大师的脚步,游历于仙山琼阁之间。此处,诗人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的意愿。这皆因当时杜甫身处乱世,颠沛流离至梓州,寄居他人屋檐下,生活困顿,前途未卜,故而萌生了避世归隐的念头。
4. 作品点评
全诗语言凝练,用典自然,既赞美了壁画的精湛技艺,又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通过一墙壁画,诗人不仅展现了庙宇的历史与幽静,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赋予了画作深远的意义,使全诗成为题画诗中的佳作。
# 此诗为“诗圣”到三台“蓝池庙”一带游历时,抒写其见闻感受的著名诗篇。
现代三台文管所研究员左启《杜甫题壁“蓝池庙”——〈题玄武禅师屋壁〉所咏景点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