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zài
suǒ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西
yáng
xìn
rén
suì
què
huí
yǎn
chuān
穿
dāng
luò
xīn
zhuó
hán
huī
shù
xíng
xiāng
yǐn
lián
fēng
wàng
kāi
suǒ
qīn
jīng
lǎo
shòu
xīn
zéi
zhōng
lái
chóu
jiā
liáng
hàn
yuàn
chūn
shēng
huán
jīn
shì
jiàn
dào
zàn
shí
rén
zhāng
chū
nán
yáng
xīn
xīn
fān
dǎo
lèi
zhān
jīn
píng
shuí
bào
guī
lái
shǐ
lián
yóu
zhān
tài
bái
xuě
gōng
tiān
yǐng
jìng
qiān
guān
xīn
xiào
qián
jīn
zhāo
hàn
shè
xīn
shù
zhōng
xīng
nián

译文

盼望凤翔那边有人来传点消息,但没有等到人于是决意逃回来。逃窜过程中边走边望望眼欲穿,一路上提心吊胆几乎心都凉透。重重烟树像在招引自己向前奔,莲花似的山峰仿佛为我而打开。初到时亲友们惊讶我又老又瘦,感叹我艰辛地从贼营中逃出来。黄昏时愁思不已传来胡笳的悲音,满目凄凉是那失陷了的京城之春。能活着回来只是今天才敢想的事,从小路逃亡随时都可能一命归阴。严明的章法制度今天刚刚看得到,就像光武中兴一样这里气象已新。喜悦的心情达到极点变成了悲伤,呜呜咽咽不能自禁泪水沾湿佩巾。如果在敌国死去,也无人报信,回到自己国家终于有人怜惜自己了。到这里才能复见汉家天日,庆幸能见到太白、武功山。在众多官员中身影沉静,置身朝班才觉影静而心苏,如今大唐国家社稷,一定振兴有望。

逐句剖析

"西忆岐阳信":盼望凤翔那边有人来传点消息,

# 西忆岐阳信:“西忆”二句:说明冒险逃归之故。岐阳,即肃宗行在所在地凤翔。凤翔在岐山之南,山南为阳,故称岐阳。凤翔在长安西,故曰西忆,信,是信使或信息。自去冬陈陶斜之败,杜甫急待官军再举,故希望那边有人来。

"无人遂却回":但没有等到人于是决意逃回来。

# 无人遂却回:无人二字读断,是说天天盼有人来,能得到一点消息,但竟没有人来。遂却回,是说于是决意逃回来。却回二字连读,却过、却出、却入、却到、却望、却去、却寄等,皆唐人习惯语。却字有加重语气的作用。

"眼穿当落日":逃窜过程中边走边望望眼欲穿,

# 眼穿当落日:“眼穿”二句:写逃窜时的紧张心情。向西走,向西望,故当着落日。一面走,一面望,望得急切,故眼为之穿。当时逃窜是很危险的,一路之上,提心吊胆,所以说“心死著寒灰”。就是心都凉透了的意思。当:一作看。

"心死著寒灰":一路上提心吊胆几乎心都凉透。

# 著:同“着”,置也。《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同可使如死灰乎。”

"雾树行相引":重重烟树像在招引自己向前奔,

# 雾树行相引:“雾树”二句:写拼命逃窜之状。一路之上,重重烟树就好像在招引着自己向前奔。远树迷蒙,故曰雾树,正因是远树,人望树行,有似树之相引。一本作“茂树”,“茂”字便死。

"莲峰望忽开":莲花似的山峰仿佛为我而打开。

# 忽:“忽”字传神,真是喜出望外。一作或。,莲峰:一作连山。即太白山和武功山,是将到凤翔时的标志。

"所亲惊老瘦":初到时亲友们惊讶我又老又瘦,

# 所亲惊老瘦:“所亲”二句:写初到时亲友的慰问。

"辛苦贼中来":感叹我艰辛地从贼营中逃出来。

"愁思胡笳夕":黄昏时愁思不已传来胡笳的悲音,

# 愁思胡笳夕:“愁思”二句:追忆陷安史叛军时苦况。入夜则愁闻胡笳,当春则伤心汉苑(如《哀江头》所云)。愁:一作秋。

"凄凉汉苑春":满目凄凉是那失陷了的京城之春。

# 汉苑:是以汉比唐,如曲江、南苑等地。

"生还今日事":能活着回来只是今天才敢想的事,

# 生还今日事:“生还”二句:活着回来,这只是今天的事情,因为昨天还在逃命,随时有作鬼的可能。

"间道暂时人":从小路逃亡随时都可能一命归阴。

# 暂时人:谓生死悬于俄顷,见得十分危险。,间道:犹小道,伺其间隙之道而行,指由僻路逃窜。

"司隶章初睹":严明的章法制度今天刚刚看得到,

# 司隶章初睹:“司隶”二句:写所见朝廷新气象。借古喻今,以汉光武帝比唐肃宗。《后汉书·光武纪》:“更始(刘玄)以光武(刘秀)行司隶校尉,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一如旧章。三辅吏士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宫威仪。”又:“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今属河南),遥望见春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光武(刘秀)南阳人。司隶,是汉代的司隶校尉,代指朝廷官员。

"南阳气已新":就像光武中兴一样这里气象已新。

"喜心翻倒极":喜悦的心情达到极点变成了悲伤,

# 喜心翻倒极:“喜心”二句:中兴有望,故“喜极而悲”。当歌而哭,当喜而悲,似乎反常,故曰翻倒极。黄生云:“七八真情实语,亦写得出,说得透。从五六读下,则知其悲其喜,不在一己之死生,而关宗社(国家)之大计。”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还睹司隶章,复见东都礼”,亦用汉光武事,但两句一意,未免合掌。于此可见杜诗用事之精密。

"呜咽泪沾巾":呜呜咽咽不能自禁泪水沾湿佩巾。

# 泪:一作涕。

"死去凭谁报":如果在敌国死去,也无人报信,

# 死去凭谁报:“死去”二句:是脱险后的回思。凭谁报,是说如果间道时死去,也无人报信。黄生云:“起语自伤名位卑微,生死不为时所轻重,故其归也,悲喜交集,亦止自知之而已。”甚确。按韩偓《息兵》诗:“正当困辱殊轻死,已过艰危却恋主。”心情与此相似。

"归来始自怜":回到自己国家终于有人怜惜自己了。

"犹瞻太白雪":到这里才能复见汉家天日,

# 犹瞻太白雪:“犹瞻”二句:窃喜终于到达行在,得复见汉家天日。太白雪,指行在所在地凤翔府眉县的太白山,最高峰拔海四千一百一十三米,山顶终年积雪。

"喜遇武功天":庆幸能见到太白、武功山。

# 武功天:武功即指太白山西边的武功山(今称鳌山,为秦岭第二独立高峰)。《三秦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影静千官里":在众多官员中身影沉静,

# 影静千官里:“影静”二句:系记刚达行在,初谒唐肃宗情事。国家兴复有望,故置身朝班,觉影静而心苏,不似在乱军中时之眼穿而心死。官:一作门。

"心苏七校前":置身朝班才觉影静而心苏,

# 七校:指武卫,汉武帝曾置七校尉。,苏:苏醒、苏活。

"今朝汉社稷":如今大唐国家社稷,

"新数中兴年":一定振兴有望。

# 中兴:指国家经中衰之后的再度复兴。,新:重新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喜达行在所三首》为唐代诗圣杜甫的经典组诗。第一首前四句“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写诗人在长安时,日日盼望能有来自凤翔的消息,却始终无人前来,他望眼欲穿,心情极度绝望。“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则描写了诗人在逃窜途中,雾气中的树木仿佛在引领他前行,莲花峰在眺望中忽然显现,展现出诗人拼命逃窜的状态。最后两句“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通过亲友的惊讶,侧面表现出诗人在贼营中的艰难困苦,突出了死里逃生的庆幸。第二首“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诗人回忆起在安史叛军控制下的长安,傍晚胡笳声声,令人愁思,春天的汉苑一片凄凉。“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感慨如今能够生还只是今日之事,此前在偏僻小路逃亡就像暂时偷生的人。“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用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典故,暗示唐肃宗也有望中兴唐朝。“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诗人喜极而悲,哭泣起来,真实地表达了历经磨难后悲喜交集的激动心情。第三首:“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诗人感慨自己名位卑微,生死不为世所重,如今归来,不禁自我怜悯。“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再次表达了诗人的侥幸与欣喜之情。“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写诗人置身于朝廷官员之中,暂时恢复了平静生活,心中感到苏醒和安慰。“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够报效朝廷的期望,也体现了对朝廷中兴的期盼。诗中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三首诗结构严谨,杜甫以苍劲老辣的笔触,将抵达行在所前后的状况进行鲜明对比,生动展现出内心丰富情感,同时也清晰地流露出他爱憎分明的态度,以及对世事坚定的评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喜达行在所三首》是杜甫创作于唐至德二载(757年),唐至德二载四月深陷长安的杜甫,瞅准时机,在安史叛军的严密管控下,毅然冒险出逃。彼时长安被叛军牢牢占据,局势危如累卵,杜甫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智慧,一路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只为奔赴凤翔,投奔唐肃宗。在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中,他风餐露宿,饱受磨难,终于成功抵达朝廷的临时驻地——行在所。同年五月十六日,唐肃宗赏识杜甫之才,任命他为左拾遗。这三首诗,正是杜甫担任左拾遗后不久,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心绪渐趋平静之时,回顾过往经历,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所以在第三首诗中,才会出现“影静千宫里”这样与宫廷任职相关的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记录诗人历经艰难险阻,从叛军占领区逃脱,最终抵达行在所的过程与心境的五言律诗,通过描绘沿途景色、自身遭遇和抵达后的感慨,展现了战乱下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抒发了诗人对国家中兴的期盼以及死里逃生的喜悦。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借助“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等诗句描绘的沿途自然景色,烘托出从被困贼营到成功抵达行在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将艰难、迷茫与最终的欣喜融入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用典:“心死著寒灰”,融合庄子“心可如死灰乎”与《史记・韩安国列传》“死灰复燃”典故,精准传达出绝望中仍存希望的复杂心境;“司隶章初睹”化用南朝傅亮《进宋元帝诏》语句,“南阳气已新”取自《后汉书・光武本纪》望气者见南阳王者之气的记载,以古喻今,暗示唐肃宗有望重振朝纲,同时表达自己接近行在与君王的喜悦。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开篇“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彼时杜甫深陷贼境,心中唯一的牵挂与期许便是行在中的唐肃宗。在沦陷区的日子里,他时常西望行宫,满心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成功突围奔赴而去。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长安已沦为沦陷之地,宫廷之人自然不会冒险踏入这危险区域,他根本等不到任何关于行在的消息,更无人从那边退回长安,让他知晓情况。长安城中,杜甫满心焦虑,“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眼穿”一词,正是后世成语“望眼欲穿”的源头。面对西下的落日,他久久凝望,那落日既象征着位于西面的凤翔行在,同时也隐晦地暗示了当时如落日般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国。“寒灰”这一表述,巧妙运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源自庄子所言“形故可如槁木,心可如死灰乎?”精准地展现出他当时近乎绝望的心境;其二则取自《史记・韩安国列传》中“死灰复燃”的故事,韩安国曾入狱遭狱吏羞辱,他放言“你以为死灰就不会复燃吗?”狱吏回应“若死灰复燃,我就用尿浇灭它。”后来韩安国出狱后官至高位,再遇狱吏时笑着说“你现在可以用尿浇灭了。”狱吏惊恐万分。杜甫借用“死灰”典故,意在表明自己虽身处绝境,但内心仍怀揣着重振希望,即便绝望,也未曾放弃。“茂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这里“茂树”也作“雾树”,在那雾气笼罩的树木指引下,杜甫终于望见了凤翔周边连绵起伏的山峦,那一刻,他内心该是何等激动。可杜甫笔锋一转,并未直接描绘自己的激动之情,而是通过故旧亲朋的反应来侧面展现:他们惊讶于杜甫的变化,感慨他又老又瘦,好在终于从沦陷区活着回来了。这种借他人之口对自身进行评价的手法,充分彰显了杜甫的高明之处。第二首“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杜甫先回忆起往昔在沦陷区时,每个黄昏都被四面传来的胡笳声笼罩,心中满是悲怆,再联想到长安那曾辉煌一时的汉苑,在叛军铁蹄践踏下变得满目疮痍、凄凉残破的惨状,继而对自己能死里逃生、成功生还感到无比庆幸。尽管已经基本脱离险境,但杜甫仍觉自己像是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暂时人”,这种心态既有对自身遭遇的怜惜,又带着一丝自嘲。当他终于找到了朝廷这个“组织”时,内心的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司隶章初睹”一句,虽算不上惊艳的警句,却巧妙化用了南朝傅亮《进宋元帝诏》中“东京父老,重睹司隶之章”一语;“南阳气已新”同样运用典故,《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春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杜甫以望气者见到王者之气时的喜悦,来隐喻自己靠近行在和君王时的欣喜。“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这是杜甫诗歌中常见的以悲写喜的手法。他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襟,那种喜不自胜的情感表露无遗。高步瀛评价道:“五六句明写达,暗写喜,七八句明言喜,反说悲而喜弥甚,笔弥幻矣。”杜甫诗歌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能将本是简单的情感,通过曲折的方式生动地展现出来。第三首诗开篇便出人意料,劈空而来。杜甫一开始就假设了自己的死亡,想象着若自己死在贼中,无人知晓,那将是何等惨淡的结局。然而,现实却是他奇迹般地生还,这怎能不让他心生“自怜”之情。“犹瞻”一词再次体现出杜甫劫后余生的“侥幸”与欣喜。“影静千官里”描绘的是他暂时回归到平静的生活,能够像众多朝臣一样侍奉天子。王夫之对这句评价颇高,称其“写出避难仓皇之余,收拾仍入衣冠队里一段生涩情景,妙甚。非此则千官之静,亦不足道也。”“七校”本是汉代的七种校尉,在此处用来指代朝廷百官。而“心苏”中的一个“苏”字,更是将全诗的情感瞬间提振起来。最后“新数中兴年”,这句诗既饱含了杜甫对自己能报效朝廷的殷切期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朝廷能够重振雄风、走向中兴的美好愿景。

4. 作品点评

《喜达行在所三首》这组诗作,相互间脉络交织、层层递进,结构布局独具匠心。从形式来看,三首诗都采用了折腰格,使得诗作在格律上别具一格。其篇章结构清晰严谨,遣词造句尽显深沉凝重之感。每一个字的锤炼都极为精妙,不仅精准恰当,而且生动鲜活,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有着一字能定乾坤的效果。杜甫生活在战乱频仍的时代,满心忧虑国家命运与百姓疾苦,这些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他的诗作之中,这也是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史”的原因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看他“当”字、“著”字,用虚字落泊处(“眼穿”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眼穿当落日”,望之切也,应“西”字。“心死著寒灰”,则绝望矣,应“忆”字。于是拚死向前,望树而往,指山而行,见“莲峰”或开或合,俱实历语。

明王嗣奭《杜臆》

# “眼穿”起下联“望”字,“心死”终上联“忆”字,为“喜达”作远势(“眼穿”一联下)。“辛苦”二字,上包“眼穿”“心死”,下含(次首)“愁思”“凄凉”(“辛苦”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李因笃曰:抗贼高节而以“老瘦辛苦”四字隐括之,所谓蕴藉也。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起倒提凤翔,暗藏在京。四句一气下,是未达前一层也。五为窜去之路径,六为将至之情形,七、八,就已至倒点自京。着“西忆”“眼穿”“心死”等字,精神已全注欲达矣。又妙在结联说至凤翔处,用贴身写,令“喜”字反迸而出;而自身“老瘦”,又从旁眼看出:笔尤跳脱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树为雾所漫,初时不见,故曰“行相引”,他人此等情岂暇如此写景,纵写景岂能写得如此精细!

清黄生《唐诗矩》

# 四句追叙;二句途中景(“眼穿”四句下)。

清《杜诗镜铨》杨伦

# 张上若曰:四句追述陷贼中驰想(“西忆”四句下)。吴曰:字字血性中语(“所亲”二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刘云:五字可伤。即“旦暮人”耳。“暂时”,更警。(“间道”句下)刘云:此岂随时忧乐语(“司隶”四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此意他人十字说不出(“生还”二句下)。钟云:喜极而泣,非实历不知(末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赵汸曰:先言“生还”,亦倒装法。以光武中兴比肃宗兴复,盖其所喜在此。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胡笳”“汉苑”,追言贼中愁悴之感。直到今日,才是生还;向在“间道”,不过“暂时人”耳:说得可伤。“司隶”二句,以光武比肃宗之中兴。喜极而呜咽者,追思道途之苦,从死得生也。

明王嗣奭《杜臆》

# 接上“贼中来”。忽“贼中”,忽“行在”,笔势出没无端(“愁思”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前首本从未达时起也,却预忆行在;此则写初达之情矣。起反转忆贼中,笔情往复人妙……五、六,明写“达”,暗写“喜”。七、八,明言“喜”,反说“悲”,而喜弥深,笔弥幻矣。此为“喜”字点睛处,看翻点法。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沈著语有深痛(“生还”二句下)。邵云:接得气色(“司隶”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吴曰:五字惊创独绝(“间道”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此主情,《诸将》主议论,自有分别。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谭云:佳句。钟云:“影静”二字深妙可思(“影静”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死凭谁报”,“归来自怜”,须溪云:“他人累千百言不自诉者,一见垂泪。”“影静”,见乍归无侣,“心苏”,见从死得生,意苦语工。

明王嗣奭《杜臆》

# “影静千官里”,写出避难仓皇之余,收拾仍入衣冠队里,一般生涩情景,妙甚。

明王夫之《唐诗评选》

#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日”,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静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

明王夫之《姜斋诗话》

# 接“生还今日事”来。前此忆信不得,何意竟生达耶!间道辛苦,忽睹中兴,宜乎其喜倍也(“死去”二句下)。“喜”字足。反复顿挫,“喜”字在中篇点出,却仍不即正落,留在第三篇作结(“今朝”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犹瞻”,从死去说来,死则不得瞻,今犹得瞻矣;来归而遇尧天,“喜”而知矣。五、六,才是面君;而以“心苏”对“影静”,仍不脱窜至神理也。七、八,结出本愿,乃为“喜”字真命咏。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两首起句俱承前首末说下(“死去”二句下)。张云:脱险回思。情景逼真。只“影静”“心苏”字,以前种种奔窜惊危之状,俱可想见。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赵子常曰:题曰《喜达行在所》,而诗多追说脱身归顺、间关跋涉之情状,所谓“痛定思痛”,逾于在痛时也。又曰:曲折开合,非亲历间关,不能道。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三首中肝肠踪迹,描写如画。化作记事,便入司马子长之笔矣。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谭云:《诸将》诗肯如此做即妙绝,岂七言难于五言,子美亦尔耶?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珽曰:少陵心存王室,出自天性。故身陷贼中,奋不顾死。间关归朝,虽悲喜交集,人情固然,而一腔忠爱无已。如此三诗,神骨意调俱备,孙月峰欲于中取一为唐律压卷,以此。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首章曰:“心死”,次章曰“喜心”,末章日“心苏”,脉络自相照。首章见亲知,次章至行在,末章对朝宫,次第又有浅深。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唐诗归》)谭又评《喜达行在所》曰:“《诸将》诗肯如此做即妙绝,岂七言难于五言,子美亦尔耶?”余谓此言尤妄。按《达行在》诗……此是子美身陷贼中,艰难窜徙,得赴行在,痛定思痛,不觉怨善交集。《诸将》诗乃流落剑南,风闻时事,不胜亡羊补牢之虑。局中、事外,如何可同?率尔妄言若此。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肺腑流露,不假雕饰。论甫者谓其一饭不忘君。况斯时情境乎?所以写欣喜处,语极悲痛,性情所至,妙不自寻,观其真挚如此,其生平大节可知矣。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前章喜脱贼中,次章喜见人主,三章喜睹中兴之业,章法井然不乱。《喜达行在》三首、《收京》二首,《有感》五首,皆根本节目之大者,不宜去取。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文章有对面敲击之法,如此二诗写“喜”字、反详言危苦情状是也。言言着痛,笔笔能飞,此方是欲歌欲哭之文。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上若云:三首艰难之情,忠爱之念。一写出,改之恻恻动人。李子德云:三诗于仓皇情事,写得到,推得开,老气横披,真绝调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上白帝城(公孙述僭位于此,自称白帝)》

下一篇:唐·杜甫《覃山人隐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