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éng
wéi
yuàn
sān
zài
tóng
guān
shī
xìng
duō
xiá
zhān
huà
yuè
shǔ
jiāng
yóu
jiàn
huáng
zhōu
zhōng
bìng
qīn
zhěn
dòng
kǒu
jīng
chūn
zhǎng
luó
xíng
shèng
yǒu
fēng
è
shí
huí
shǒu
gāo

译文

我曾经担任掾吏奔走于三辅地区,回忆起在潼关时诗兴大发。行至巫峡,忽然感觉就像看到了华山,看到蜀江,就好像见到了黄河。我在舟中染病,移动了衾枕,洞口经过春天,早已长满了薜萝。这里地势优越但风俗和土地条件不好,什么时候能回首往事放声高歌呢。

逐句剖析

"曾为掾吏趋三辅":我曾经担任掾吏奔走于三辅地区,

# 三辅:汉代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辖之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的汉都城长安及郊区,唐人习惯称京畿之地为“三辅”,华州原属扶风。,掾吏:指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

"忆在潼关诗兴多":回忆起在潼关时诗兴大发。

# 潼关:唐时属华州华阴县(陕西华阴市)。潼关背依华山,面对黄河,形势颇为雄伟。此时杜甫初至夔州,见巫峡、长江之壮,故有此联想。

"巫峡忽如瞻华岳":行至巫峡,忽然感觉就像看到了华山,

"蜀江犹似见黄河":看到蜀江,就好像见到了黄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我在舟中染病,移动了衾枕,

# 移衾枕:杜甫初病于云安,至夔又病,故曰移衾枕。

"洞口经春长薜萝":洞口经过春天,早已长满了薜萝。

# 薜萝:蔓生植物。,洞口:指五溪口。夔州与五溪相邻近,此借指夔州。

"形胜有余风土恶":这里地势优越但风俗和土地条件不好,

# 风土恶:菱州在当时是边远地区,与少数民族五溪蛮杂居,地多瘴厉,风土人情都远不如中原一带,故日“风土恶”。

"几时回首一高歌":什么时候能回首往事放声高歌呢。

# 几时回首:盼望尽快离开此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览物》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诗人回忆自己曾经担任掾吏奔走于三辅地区,在潼关时诗兴大发。此联通过回忆过往经历,展现出诗人曾经积极的生活状态和创作热情,为全诗奠定了回忆与感慨的基调。颔联诗人行至巫峡,既描绘出眼前壮丽的自然景象,又流露出诗人对往昔所见壮阔之景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颈联写病中舟居的孤寂处境,诗人舟中染病,移动衾枕的艰难处境。尾联诗人感慨此地地势优越但风俗和土地条件不好,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感慨。全诗通过今昔对比、景物类比,自然流露出诗人漂泊中的孤寂与对旧地的怀念,语言质朴,情感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览物》作于大历元年(766年)晚春,杜甫尚在云安,此诗为览物感怀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感怀诗。通过描绘巫峡、蜀江等自然景观与自身漂泊病中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往昔仕途的追忆、对当下困顿处境的感慨,以及对归乡的深切渴望,同时暗含对时局动荡的隐忧。

2. 分段赏析

首联“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是作者的回忆。作者曾担任华州司功参军这一掾吏之职,三辅指京兆、扶风、冯翊三地,华州属扶风;潼关是中国著名古关卡,在今陕西渭南市,古时曾隶属华州。作者有多首写潼关的诗,可见其在潼关时诗兴大发。此联通过回忆过去担任掾吏奔走三辅地区以及在潼关的积极经历和创作热情,与后文如今漂泊困苦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为全诗奠定了回忆与感慨的情感基调,引发读者对其人生经历变化的关注。颔联“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写览江山之感受。在作者眼中,巫峡风光宛如西岳华山,见到巫峡就如同见到华岳;蜀江风光好似黄河,见到蜀江就如同见到黄河。这不仅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壮丽,更流露出诗人对往昔所见壮阔之景的怀念,暗示其内心曾经的豪情壮志,也说明诗人忘不了长安的生活。这种联想和比喻使诗歌意境更加开阔,丰富了诗歌内涵。颈联“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写作者停留的原因。作者于765年九月到达云安,因病留在云安直至晚春才前往夔州。此联描述诗人舟中染病的艰难处境,移动衾枕体现身体不适与行动不便;洞口经春长满薜萝,描绘出周围环境变化,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联系颔联,还可想象长安朝廷里长起薜萝,暗指缠绕皇帝的寄生藤,反映出诗人漂泊不定、生活困苦的现状,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其艰难与无奈。尾联“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表达了作者的愿望。作者评价眼前山水“形胜有余”但“风土恶”,这里的“风土恶”既指当地如妇女背井盐等不佳的生活状况,也暗指当前朝廷里风气极坏,被皇帝宠信的小人搞坏了山水。诗人内心矛盾,时而觉得回乡(回朝廷)不可能,时而又寄希望于未来,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积极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不满。此联以疑问结尾,引发读者思考,深化了全诗的感怀主题,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巫峡、蜀江,诗人亦堪发兴,其如风士之恶何!不知几时回首三辅,发一高歌,以续旧时之兴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此在峡而忆华州也。白乐天《九江春望》诗云:“炉烟岂异终南色,盆草宁殊渭北春”;苏子瞻《横翠阁》诗云:“已见西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嵋”,其句意皆本于少陵(“巫峡忽如”二句下)。朱瀚曰:初联语平;“巫峡”、“华岳”,首尾痴肥;“忽如”、“犹似”,衬笔庸滑;“瞻见”二字,不免合掌;第五似病呈,“移”字亦晦;“洞口”何地,未明;七八句,亦近庸率。断非少陵真笔。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何缘独思华州?适览“巫峡”、“蜀江”,有如“华岳”、“黄河”故以为言耳。华在两京之间,亦乡思也。境虽相似,而病泊逾时,关”迥别矣。质实。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内弟潩赴湖南幕职)》

下一篇:唐·杜甫《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