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花乱蕊畏江滨":繁花乱蕊像锦绣一样裹住江边,
# 畏:通“隈”,山水弯曲处。一作“里”。一作裹。,稠:密。
"行步欹危实怕春":脚步歪斜走入其间心里着实怕春天。
# 实:一作“独”。,欹:歪斜。一作“艰”。,行步:脚步。
"诗酒尚堪驱使在":不过眼下诗和酒还能听我驱遣,
# 在:语助词,相当于“得”。一说“在”相当于“时”。
"未须料理白头人":不必为我这白头人有什么心理负担。
# 料理:安排、帮助。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中前两句“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描绘江边繁花似锦、纷繁杂乱的景象,“畏”“怕”二字表面写诗人对花繁春盛的感受,实则将自身年老体衰、对美好事物既向往又担忧难以消受的复杂心境融入其中,情与景紧密交织,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面对美景时的独特情绪。感官描写:“稠花乱蕊”直接从视觉角度刻画花朵的形态,展现出花朵数量众多、形态各异且分布密集、错落有致的特点,让读者如临其境,仿佛亲眼目睹江畔那片生机勃勃、繁花簇拥的画面,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以乐景衬哀情:全诗描绘的是江畔繁花盛开的美好春景,本应是充满喜悦的画面。然而,诗人却在其中流露出因年老而对美好事物的担忧与无力感,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形成了情感上的反差,使诗歌蕴含的情感更加深沉复杂,耐人寻味。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构建起了诗歌的环境与情感基础。“稠花乱蕊畏江滨”描绘出江边繁花簇拥、肆意绽放的景象,花朵层层叠叠、纷繁杂乱,“稠”“乱”二字将花朵的繁茂与无序刻画得极为生动。而“畏”字更是诗眼,它并非指花朵对江滨有畏惧之情,而是诗人在面对这般浓烈的繁花盛景时,内心油然而生的一种畏惧之感。这种畏惧源于诗人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敏感认知,繁花盛开得越是热烈,就越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凋零,为全诗奠定了忧愁的情感基调。“行步欹危实怕春”紧承上句,进一步描述诗人的状态。诗人脚步踉跄,一方面可能是因年老体弱,身体不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沉浸在对春日景象的深深感慨之中,被春天蓬勃却又易逝的特质所触动,以至于连走路都变得不稳。“实怕春”直白地吐露了诗人对春天复杂的情感,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固然美好,但随之而来的春逝却让诗人满心惧怕,他害怕目睹春天的繁华走向衰败。后两句笔锋一转,展现出诗人在困境中的自我调适。“诗酒尚堪驱使在”表明诗人虽为春逝而伤感,却依然能从写诗与饮酒中寻得慰藉。在古代文人的生活里,诗酒常常是排解忧愁、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此处诗人借助诗酒,试图在时光无情、生活艰难的困境中寻求解脱,这既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即使面对诸多不如意,仍能从精神层面找到乐趣;也彰显了他对精神世界的坚守,不被现实的困境完全击垮。“未须料理白头人”是诗人对自己的宽慰之语,“料理”意为操心、照顾,“白头人”是诗人自指。表面上看,诗人故作豁达,认为无需为自己这个白发老人操心,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无奈与悲凉。在无法改变时光流逝、生命衰老的现实面前,诗人只能以这样看似洒脱的话语来自我安慰,进一步深化了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 老杜诗云:“行步欹危实怕春。”“怕春”之语,乃是无合中有合。谓“春”字上不应用“怕”字,今却用之,故为奇耳。
宋吴可《藏海诗话》
# 钟云:“裹”(按“畏”一作“里”)字下得奇(首句下)。钟云:“恼不彻”,莫作“恼”字看;“实怕春”,莫作“怕”字看,皆喜极无奈何之辞,各下二句,正是消遣发付此两字妙处。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诗酒而曰“驱使”,白头人而曰“料理”,俱是奇语。
明王嗣奭《杜臆》
# 上二,言花满而“畏江滨”。非“畏江滨”,实以老而“怕春”也。春即从“花蕊”见出,语势曲甚。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惨语不免逗出(“行步欹危”句下)。旋自镢张得妙(“诗酒尚堪”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杜甫《寒食夜苏二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