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侯有佳句":李侯(李白)有美妙的诗句,
# 佳句:指诗文中精彩的语句,借指美妙的诗文。,李侯:指李白。
"往往似阴铿":往往就像阴铿的作品一样。
# 阴铿:南朝文学家,字子坚,官至陈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长于五言诗,声律上已接近唐律诗,为杜甫所称赞。
"余亦东蒙客":我也来自东蒙山的隐士,
# 东蒙客:泛指处士、隐士。东蒙,此指鲁郡(今山东兖州)一带。
"怜君如弟兄":像对待兄弟一样喜爱您。
# 怜:喜爱。
"醉眠秋共被":醉后同盖被子睡觉,
# 共被:同被而寝,谓亲如兄弟。
"携手日同行":白天携手一起同行。
# 日:一作“月”。
"更想幽期处":更想起那幽雅的约会之处,
# 幽期:隐逸之期约。
"还寻北郭生":还去寻访北郭先生。
# 北郭生:“北郭先生”的省称,借指隐士。钱谦益笺:太白集《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诗云:“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此云“来寻北郭生”,即其人也。黄鹤注:范居任城北郭,非兖州北郭。
"入门高兴发":一进门就情绪高涨,
# 高兴:高雅的兴致。
"侍立小童清":侍立的小童也显得清秀。
# 小童:年幼的男仆。《杜臆》:见小童之清俊,便知主人不俗。
"落景闻寒杵":夕阳西下听到寒秋时的捣衣声,
# 寒杵:寒秋时的杵声。,落景:夕阳。景,同“影”。
"屯云对古城":层云笼罩着古城。
# 屯云:积聚的云气。
"向来吟橘颂":刚才吟诵《橘颂》,
# 橘颂:《楚辞·九章》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
"谁欲讨莼羹":谁又能去探寻那莼羹的美味呢?
# 莼羹:用蓴菜烹制的羹。《晋书》:张翰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鲙,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羇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欲:一作“与”。,谁:一作“惟”。
"不愿论簪笏":不愿意谈论官职之事,
# 簪笏: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
"悠悠沧海情":只愿有着悠悠的像沧海一样广阔的情怀。
# 沧海情:谓无复簪笏之愿,而欲寄情江海,亦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悠悠:安闲貌。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以友情与隐逸生活为主题的诗。通过记述杜甫与李白同寻隐士范十的经历,生动展现了二人深厚的兄弟情谊与志趣相投的默契,并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超脱仕途的淡泊情怀。
2. 分段赏析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倾诉作者与李白的深厚情谊。二人同为东蒙客,亲如兄弟,“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足见应约欢聚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既点出秋日相聚之时,更将知己相伴、形影不离的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讲述同寻范十隐居的经过。“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勾勒途中寻访之态;“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以小童的清雅侧写主人的脱俗志趣,虽遭前人质疑,却恰含“不犯正位”的留白之妙;“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则以暮色、寒杵、屯云、古城等意象,暗写三人相谈至晚的流连之态。“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聚焦席间吟《橘颂》的情志共鸣。“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一联,上句以《橘颂》“苏世独立”之志赞范十隐居的高洁,下句以反诘强化不恋世俗风物的决心。朱彝尊疑“谁”当为“惟”,实则“谁”字正反对照,更显志节之坚,与结联“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相呼应,共同抒发对功名的淡泊与对隐逸情怀的追寻。
3. 作品点评
诗中虽有对李白的赞叹,却更以极简笔触勾勒出友情的多个美景:“秋共被”“日同行”见朝夕相伴的亲昵,“寻北郭”“入门高兴发”状出城寻访的兴致,“屯云对古城”“悠悠沧海情”寄望云问海的默契。从夜到昼,从出城到归居,兄弟之情在时光流转中浑然交融,心神相契的情谊坚韧而绵长。此诗写寻访范居士仅寥寥数笔,却以高古格调、飘逸兴致、清妙情境独显其难能可贵。叙事之真切、细节之鲜活、笔触之传神,虽未着意幽默,却于质朴中见真趣,堪称以简笔传深情的典范。
# 范十隐上住鲁北郭。白亦有诗云:“闲园养幽姿”,可知其人。故入门而“高兴发”。赞小童而用一“清”字,妙。因小童之清,便可知土人不俗。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谁”字妙。言当时我若不来,则今日何人要去?自笑自怨,戏诚如画(“谁欲”句下)。
清金圣叹《杜诗解》
# 诗总在“同寻”上生情。……《橘颂》、“莼羹”,吴楚故实。公向尝游此,而白今亦即有南中之行。故一触于范之隐趣,再触于李之行踪。而远引之志,悠悠一往焉。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李云:古意亦超超元著,同太白,便类太白诗。想见此中“细论文”之乐(“醉眠”二句下)。“入门”句从对面写,“侍立”句从侧面写,偶然事只拈出便妙。(“入门”二句下)。)张云:幽居秋景写得出(“落景”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下一篇:唐·杜甫《谒先主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