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岭南蛮北":我寓居在南蛮之北的岷山山麓,
"徐关东海西":你将要回到东海之西的徐关。
# 徐关:古地名,在今山东淄博。
"此行何日到":此行路途遥远,不知你何日才能抵达,
"送汝万行啼":送别时我流下了无数泪滴。
"绝域惟高枕":我滞留蜀中,除了蒙头闷睡,
"清风独杖藜":就只有在清风中拄藜杖眺望。
"危时暂相见":时危年衰,暂聚又远别,
"衰白意都迷":再晤难期,心中凄迷。
"风尘暗不开":战火尚未停止,时局不见好转,
"汝去几时来":你此去不知何日再来。
"兄弟分离苦":我们兄弟饱受分离之苦,
"形容老病催":何况老病催人憔悴。
"江通一柱观":你顺江直下,经一柱观而东去,
# 一柱观:故址在今湖北松滋东丘家湖。
"日落望乡台":我滞留成都,在望乡台伫立至日落。
# 望乡台:在今四川成都北。
"客意长东北":虽然常常想着你而望着东北方,
"齐州安在哉":却不知道齐州在何处。
"诸姑今海畔":几位姑姑如今都住在海边,
# 诸姑今海畔:公《范阳卢氏墓志》:“审言之女,薛氏所出者,适魏上瑜、裴荣期、卢正均,皆前卒。卢氏所出者,一适京兆王佑,一适会稽贺。”
"两弟亦山东":两个弟弟也留在山东。
# 两弟亦山东:两弟,谓丰与观。
"去傍干戈觅":你就要前往战火纷飞之处去探寻出路,
"来看道路通":期望归来时看到道路已经畅通。
"短衣防战地":身着短衣在战地防范危险,
# 短衣防战地:《国策》:赵武灵王,好戎服,士皆短衣。《前汉·黥布传》:“自战其地。”
"匹马逐秋风":独自骑着马追逐着秋风踏上行。
"莫作俱流落":我一直会等着你抵达后的来信,
"长瞻碣石鸿":但愿有一日我们都不再流落他乡。
# 碣石: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多次借助自然景象来抒发情感,“风尘暗不开”描绘了战乱时期风尘弥漫的景象,衬托出诗人对弟弟归期无望的忧虑和战乱带来的沉闷氛围。“日落望乡台”则通过日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弟弟的期盼。直接抒情:“送汝万行啼”、“兄弟分离苦”诗人直接抒发了对弟弟的深厚感情和离别时的悲伤,情感真挚,动人心弦。对比:“绝域惟高枕,清风独杖藜”与“短衣防战地,匹马逐秋风”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弟弟的生活状态,进一步突出了战乱时期人们的苦难和离散。象征:“碣石鸿”象征着家乡和亲人,诗人嘱咐弟弟“长瞻碣石鸿”,寄托了对家族团聚的期盼。“干戈”象征着战乱和动荡,诗人通过“去傍干戈觅”一句,表达了弟弟在战乱中奔波求生的艰辛。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岷岭南蛮北,徐关东海西。”以辽阔的地理空间开篇,岷岭在南方蛮荒之地以北,徐关则在东方大海之西,形象地描绘出杜颖此行的遥远与艰辛。“此行何日到,送汝万行啼。”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弟弟此行归期的忧虑和送别时的悲伤之情。“绝域惟高枕,清风独杖藜。”描绘了杜颖在远方孤独生活的情景,只能依靠清风和藜杖,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深深挂念。“危时暂相见,衰白意都迷。”写出在乱世中兄弟短暂相聚又即将分别的无奈,以及诗人因忧愁而显得衰老迷惘的心境。第二首“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以战乱时期风尘弥漫、道路阻隔的景象,衬托出诗人对弟弟归期无望的忧虑。“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直接抒发了兄弟分离的痛苦,以及这种痛苦对诗人身心的摧残。“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通过具体的地理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弟弟归来的迫切心情。“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再次强调诗人对弟弟所在方向的深切挂念,以及对齐州具体位置的询问,透露出内心的迷茫与不安。第三首“诸姑今海畔,两弟亦山东。”介绍了诗人其他亲人的分布情况,进一步突出了家族离散的现状。颔联:“去傍干戈觅,来看道路通。”写杜颖此行是为了生计而在战乱中奔波,诗人期待着战乱平息、道路通畅,兄弟能再相见。“短衣防战地,匹马逐秋风。”描绘了杜颖在战地上的艰辛生活,短衣匹马,在秋风中奔波,充满了危险与艰辛。“莫作俱流落,长瞻碣石鸿。”诗人嘱咐弟弟不要像自己一样四处流落,要时常眺望北方的碣石山(借指家乡方向),寄托了对家族团聚的期盼和对弟弟的深深关怀。
# 引邵长蘅曰:老人絮絮,真情苦语。公寄弟、忆弟诸诗无不佳,以其从真性情流出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战伐之风尘不休,则汝何日复来?兄弟分离已自苦矣,况又当风尘之际而兼老病乎?
清边连宝《杜律启蒙》五言卷五
# 末章,冀其去而复来。颖赴齐州,故并想诸姑两弟。去傍干戈,冒险可虑;来看道路,后会难期。五、六承“去”,七、八承“来”。碣石在山东,鸿雁比兄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四
下一篇:唐·杜甫《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