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犹未定":战争的纷乱还没有平定下来,
"弟妹各何之":弟弟妹妹们都不知流落到了哪里。
"拭泪沾襟血":擦拭眼泪的时候,泪水沾湿了衣襟,上面还有斑斑血迹,
# 襟:一作“巾”。
"梳头满面丝":梳理头发时,发现自己已是满头白发。
"地卑荒野大":所处之地地势低平,荒野一片辽阔,
"天远暮江迟":天空显得非常遥远,傍晚的江水缓缓流淌,似乎也变得迟缓起来。
"衰疾那能久":我身体衰弱又疾病缠身,这样的状况哪里还能维持多久呢,
"应无见汝时":恐怕是没有机会再见到你们了。
# 时:一作“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安史之乱期间亲人离散的悲剧场景,通过“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亲情的深切牵挂、对战争的悲愤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忧愁。诗中运用了细节描写和以景结情的手法,如“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展现了战乱对个体的摧残,“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则以开阔景象反衬内心的孤寂。全诗通过个人遭遇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杜甫“诗史”的创作特点。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中以直白语言描绘战乱惨状,如“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不加修饰地展现亲人离散的现实,体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细节描写:通过“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的细节描写,以血泪交织的画面和衰老形象,凸显战乱对个体身心的摧残,增强情感冲击力。直抒胸臆:尾联“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直接倾诉对生命无常的悲叹与对团聚的绝望,情感深沉而直白,符合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 分段赏析
首联“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干戈”点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弟妹各何之”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离散的深切牵挂。这两句开门见山,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战乱紧密结合,奠定了全诗沉郁悲愤的基调。颔联“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强调诗人以细节描写展现战乱中的身心创伤:血泪交织的衣襟、满面白发的形象,凸显了战争对个体的摧残。这种白描手法不加修饰,却极具感染力,体现了杜甫诗歌“写实”的特点。颈联“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中低地、荒野、暮江等开阔意象,既暗示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又以苍茫景象反衬内心的孤寂与对和平的渴望。尾联“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直抒胸臆,将生命无常的悲叹与对战乱的控诉融为一体。“以绝望之语作结”,既呼应首联的担忧,又深化了“诗史”的社会批判意义,体现了杜甫对时代苦难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