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ú
cǎo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ǎo
yǒu
hài
rén
céng
shēng
xiū
shèn
fēng
chài
duō
dào
zhōu
qīng
chén
qián
lín
jiāng
wèi
sàn
yōu
máng
zài
yǎn
yān
néng
dài
gāo
qiū
shuāng
zhān
níng
huì
nán
liú
chú
xiān
tóng
zhì
réng
tǎo
qiú
zhuǎn
zhì
shuǐ
zhōng
yāng
shuāng
diào
zhōu
wán
gēn
màn
gǎn
shǐ
使
jiù
qiū
fān
kuàng
gèng
jué
sōng
zhú
yōu
shān
quē
è
xìn
chóu

译文

野草对人有害,为什么会在荒僻的地方生长呢?它的毒性比蜂虿还厉害,而且到处都是。清晨我漫步到前林,江边景色还笼罩在忧愁之中。野草的芒刺刺痛我的眼睛,怎能等到秋天再来铲除呢?霜露一降临,蕙草的叶子也难以保留。我带着锄头,和孩子们一起除草,直到太阳落山还在努力。把野草扔到水中央,难道没有双桨小船可以帮忙吗?野草的根很容易蔓延,绝不能让它留在原地。清除野草后,篱笆显得空旷,松竹也显得更加清幽。铲除野草是必不可少的,就像痛恨邪恶一样。

逐句剖析

"草有害于人":野草对人有害,

"曾何生阻修":为什么会在荒僻的地方生长呢?

"其毒甚蜂虿":它的毒性比蜂虿还厉害,

"其多弥道周":而且到处都是。

"清晨步前林":清晨我漫步到前林,

"江色未散忧":江边景色还笼罩在忧愁之中。

"芒刺在我眼":野草的芒刺刺痛我的眼睛,

"焉能待高秋":怎能等到秋天再来铲除呢?

"霜露一沾凝":霜露一降临,

# 凝:一作衣。,露:一作雪。

"蕙叶亦难留":蕙草的叶子也难以保留。

"荷锄先童稚":我带着锄头,和孩子们一起除草,

"日入仍讨求":直到太阳落山还在努力。

"转致水中央":把野草扔到水中央,

"岂无双钓舟":难道没有双桨小船可以帮忙吗?

"顽根易滋蔓":野草的根很容易蔓延,

"敢使依旧丘":绝不能让它留在原地。

"自兹藩篱旷":清除野草后,篱笆显得空旷,

# 兹:一作移。

"更觉松竹幽":松竹也显得更加清幽。

"芟夷不可阙":铲除野草是必不可少的,

"疾恶信如雠":就像痛恨邪恶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除草》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有害之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邪恶势力的厌恶和清除的决心,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诗中描绘了有害之草的毒性与蔓延之势,诗人将其比作蜂虿,强调其危害性。诗人通过除草的行为,表达了对邪恶的坚决抵制,以及对清幽环境的向往。诗人以除草为题,通过描写有害之草,隐喻社会中的邪恶势力,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诗中的“有害之草”象征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而除草的行为则象征对这些现象的清除。诗人将清晨的江色与内心的忧愁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沉郁的氛围。前四句:诗人描绘有害之草的毒性与蔓延之势,强调其危害性。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除草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邪恶的抵制。后四句:诗人以除草后的清幽环境作结,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这首诗语言质朴,风格沉郁,展现了杜甫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和对正义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杜甫以“除草”为题,通过对有害之草的描写,象征社会中的邪恶与不良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些现象的厌恶和清除的决心。对比:诗中将有害之草的“其毒甚蜂虿。”与“松竹幽”的美好环境形成对比,突出了清除恶草后环境的清幽与宁静。拟人:诗人将草的生长和蔓延赋予了“顽根易滋蔓。”的拟人化特征,生动地表现出这些草的侵扰性。象征:诗中的“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不仅指除草的行为,更象征着诗人对社会中不良现象的坚决抵制和清除。情景交融:诗人通过“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忧虑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沉郁的氛围。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开篇点明主题,诗人以“草有害于人。”起笔,强调杂草对人的危害,质疑其为何生长在阻塞道路的地方。接着用“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进一步描绘杂草的毒性和繁多,形象地表现出杂草的可恶。中间四句:“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诗人清晨漫步林间,江边景色虽美,但内心的忧愁并未消散。杂草的芒刺刺痛了诗人的眼睛,诗人感叹不能等到秋天再除草。这里通过“芒刺在我眼。”生动地表现出杂草对人的困扰,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中间四句:“霜露一沾凝,蕙叶亦难留。荷锄先童稚,日入仍讨求。”诗人描绘霜露降临后,连蕙叶也难以留存的景象,进一步强调杂草的顽强。接着写诗人和童稚们手持锄头,从早到晚都在努力除草,展现了除草的艰辛。后八句:“转致水中央,岂无双钓舟。顽根易滋蔓,敢使依旧丘。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诗人将杂草移到水中央,即使有双钓舟,也难以让杂草继续生长在原地。诗人深知杂草的根系顽固,容易滋长蔓延,因此决心彻底清除它们。最后,诗人以“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描绘除草后的景象,表达了清除杂草后带来的清幽之感。结尾“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则升华了主题,诗人将除草比作清除邪恶,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憎恶和清除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贾至)》

下一篇:唐·杜甫《别董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