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shuǐ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yuè
xiá
táng
yún
zuò
dǐng
luàn
shí
zhēng
róng
jǐng
yún
ān
shuǐ
bēi
xīn
shěng
bái
chéng
西
wàn
zhú
pán
jiē
tǒng
yǐn
shuǐ
hóu
gān
rén
shēng
liú
zhì
shēng
nán
dǒu
shuǐ
zhí
bǎi
yōu
kuān

译文

月峡和瞿塘峡高耸入云,仿佛云彩是它们的顶,那里乱石嶙峋,地势险峻,当地的风俗是没有水井的。在云安的时候,要买水喝,连奴仆都为此感到悲伤,搬到鱼复浦居住后,在找水这件事上耗费的心力就减少了。白帝城西面,千万竿竹子盘绕丛生,用竹筒连接起来引水,从此喉咙不再感到干渴。人这一生长期漂泊羁留他乡,维持生计十分艰难,一斗水哪里值得让它来缓解我心中百种忧愁呢?

逐句剖析

"月峡瞿塘云作顶":月峡和瞿塘峡高耸入云,仿佛云彩是它们的顶,

"乱石峥嵘俗无井":那里乱石嶙峋,地势险峻,当地的风俗是没有水井的。

"云安酤水奴仆悲":在云安的时候,要买水喝,连奴仆都为此感到悲伤,

"鱼复移居心力省":搬到鱼复浦居住后,在找水这件事上耗费的心力就减少了。

"白帝城西万竹蟠":白帝城西面,千万竿竹子盘绕丛生,

"接筒引水喉不干":用竹筒连接起来引水,从此喉咙不再感到干渴。

"人生留滞生理难":人这一生长期漂泊羁留他乡,维持生计十分艰难,

"斗水何直百忧宽":一斗水哪里值得让它来缓解我心中百种忧愁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引水》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之一,创作于大历元年(766年),时值诗人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此诗以民生疾苦为切入点,通过描写当地“接筒引水”的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注,以及对自身漂泊命运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描绘了月峡和瞿塘峡高耸入云、乱石嶙峋且当地无井的景象,借这一艰苦之景,抒发了诗人对生活艰难的感慨以及漂泊的愁绪。对比:“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一句中,将在云安时买水的艰难使奴仆都感到悲伤,与搬到鱼复后在找水方面心力耗费减少进行对比,突出了不同居住环境下用水状况的差异,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生活的不易。直抒胸臆:“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漂泊、生计艰难的感慨,以及即使有了水也难以排解内心诸多忧愁的无奈,让诗人的情感直接喷薄而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引水》首联以借景抒情开篇,描绘瞿塘峡高耸入云、乱石嶙峋的险峻地貌,暗喻诗人漂泊西南的艰难处境。“俗无井”三字点明当地生存困境,为后文“引水”叙事埋下伏笔。颔联通过对比衬托手法,将云安买水的艰辛与鱼复迁居后的便利形成鲜明对照,既展现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也暗含对自身命运的喟叹。颈联以细节描写聚焦引水工程,“万竹蟠”的视觉意象与“接筒引水”的动态场景,生动展现古代劳动智慧,“喉不干”三字既写引水成效,亦隐喻诗人对暂时安定生活的欣慰。尾联直抒胸臆,由“斗水”的微小与“百忧”的深重形成强烈反差,将个人生存困境升华为对乱世中普遍人生苦难的哲思,“何直”二字反问有力,凸显诗人在困苦中仍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全诗以叙事起笔,以抒情收束,通过多重手法的交织,将民生疾苦与生命哲思熔铸于八句之中,体现杜甫“诗史”特质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暂往白帝复还东屯》

下一篇:唐·杜甫《别李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