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mè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hǎi
shí
nián
jiě
bīng
quǎn
róng
lín
xián
jīng
shī
dào
fēi
guān
chū
xiāng
yáng
biān
shì
guò
chéng
chái
láng
rén
duàn
jué
fēng
huǒ
zhào
shī
zòng
héng
tiān
yīng
yàn
bēn
zǒu
qún
gōng
shēng
píng
dàn
kǒng
zhū
qiú
gǎi
zhé
wén
dào
niè
néng
quán
shēng
jiāng
biān
lǎo
wēng
cuò
liào
shì
yǎn
àn
jiàn
fēng
chén
qīng

译文

天下动荡,十年来战乱从未停息,吐蕃的铁蹄,竟又踏临长安城。帝王若迷失正道,岂是因误入襄野迷途,挥鞭驱马间,转眼又到了胡地城池。豺狼般的敌军堵塞了道路,行人绝迹,烽火映照长夜,尸骸纵横遍野。天子也该厌倦了四处奔逃的颠沛,朝堂诸公,本应共谋天下太平。只恐横征暴敛的苛政依旧不改,听说那奸佞之辈,竟能全身而退、苟活偷生。江边的老朽我错估了时局,老眼昏花,终是没能等到战乱平息的一日。

逐句剖析

"四海十年不解兵":天下动荡,十年来战乱从未停息,

# 十年:自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起至杜甫作此诗,恰为十年。

"犬戎也复临咸京":吐蕃的铁蹄,竟又踏临长安城。

# 咸京:即指长安。秦都咸阳,在京师(长安)附近,故变言咸京以便押韵。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唐代宗仓皇逃奔陕州(今属河南)。,犬戎:古代西戎种族名,此指吐蕃。戎:一作羊。

"失道非关出襄野":帝王若迷失正道,岂是因误入襄野迷途,

# 失道非关出襄野:《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失道,即迷失道路。唐代宗出奔陕州,是为了避吐蕃之乱,不同于黄帝之访道,故曰“非关”。

"扬鞭忽是过胡城":挥鞭驱马间,转眼又到了胡地城池。

# 扬鞭忽是过胡城:《晋书·明帝纪》:“(王)敦将举兵内向,帝乃乘巴滇骏马,微行至于湖,阴察敦营垒。敦使五骑追帝,帝亦驰去。见逆旅卖食妪,以七宝鞭与之曰:‘后有骑来,可以此示也!’俄而追者至,问妪,妪因以鞭示之。五骑传玩,稽留遂久,而止不追。”《晋书·王敦传》:帝至芜湖,察敦营垒于湖。朱注:地志:晋太康中,分丹阳置于湖县,即今当涂县地。又芜湖有王敦城,即诗中所云湖城。忽是,好像是。胡:一作湖。

"豺狼塞路人断绝":豺狼般的敌军堵塞了道路,行人绝迹,

# 豺狼塞路人断绝:“豺狼”二句:言吐蕃入寇和国内战乱不休造成的巨大损失。

"烽火照夜尸纵横":烽火映照长夜,尸骸纵横遍野。

# 烽火:战火。

"天子亦应厌奔走":天子也该厌倦了四处奔逃的颠沛,

# 天子亦应厌奔走:“天子”二句:讽刺唐代宗君臣不修朝政。天子,指唐代宗。

"群公固合思升平":朝堂诸公,本应共谋天下太平。

# 群公:指当权大臣。

"但恐诛求不改辙":只恐横征暴敛的苛政依旧不改,

# 但恐诛求不改辙:“但恐”二句:指出天子奔走,升平不至的原因在于朝廷不施行新政,减轻剥削,对专权祸国的小人也不能严厉制裁。诛求,征敛人力物力,谓繁重的剥削。改辙,这里借言改变旧政,施行新政。辙,车行时轮子经过的痕迹,此借指旧作风。

"闻道嬖孽能全生":听说那奸佞之辈,竟能全身而退、苟活偷生。

# 能:一作今。,嬖孽:受宠之佞臣,此指宦官程元振。

"江边老翁错料事":江边的老朽我错估了时局,

# 错料事:诛求应当改辙,却偏未改辙;嬖孽不应全生,却偏能全生,国事竟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所以说“错料事”。,江边老翁:杜甫自谓。江,指嘉陵江,阆州在嘉陵江畔。

"眼暗不见风尘清":老眼昏花,终是没能等到战乱平息的一日。

# 风尘清:指战乱结束。风尘,指吐蕃入寇,逼乘舆,毒生民,祸患不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释闷》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七言排律。这首诗写的是经历动荡后仍心有余悸,诗人担忧弊政难以改变,预感到国家难以安宁,字里行间流露出爱国与忧民的情怀,展现出深切的忧患意识和敏锐的政治见识。诗的前四句大致叙述了安史之乱后,长安再次被攻陷,唐代宗跑到陕地避难的事情;中间四句描写了当时社会一片破败的现实景象,还推测了皇帝的心理,借此提醒掌权的大臣要尽到职责;最后四句结合当时的局势,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整首诗分析事情切中要害,情感真挚,语言含蓄,对仗严谨,在艺术表现上有独特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天。当时杜甫又从梓州前往阆州,打算从嘉陵江经长江出三峡。朝中接连传来长安遭吐蕃侵扰的消息,他心里十分烦闷,只觉前途未卜,拿不定主意。想起不久前长安刚被攻陷又收复的情形,再亲眼看到国家残破衰败的景象,他既愤怒又感慨,心中的郁结难以排解,便写下这首七言排律《释闷》。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引用《杜臆》的话说:“此为代宗不诛程元振而作。吐蕃入寇,逼乘舆,毒生民,祸皆起于程元振。所望一时君臣,翻然悔悟。当柳伉疏入,但削官放归,此诗所以有嬖孽全生之叹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排律,也是一首政治讽喻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后长安二次陷落、吐蕃侵扰的惨状,揭露了唐代宗君臣不修朝政、不改弊政的弊病。

2. 写作手法

用典:“失道非关出襄野”,​​巧用《庄子》襄野之典,典故原指黄帝在襄城郊野迷路,后引申为迷失正道。杜甫借此暗讽统治者治国失道,并非偶然失误,而是根本方向错误,影射安史之乱后朝廷的昏聩与战略混乱。对比:​​“四海十年不解兵”与“犬戎也复临咸京”,十年战火未息,外敌再度逼近都城,凸显战乱绵延与王朝衰微的必然性。反衬:​​“江边老翁错料事”反衬朝廷决策失误,老翁(诗人自喻)的清醒认知与朝廷的昏聩形成对照,如同《石壕吏》中老妇的悲诉反衬官吏残暴。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胡城”属于第一段,主要讲天宝年间战乱后,长安第二次被攻陷,唐代宗跑到陕地避难的事。这几句总结性强,带有议论,是全诗的总纲,说明了诗人之所以一直“烦闷难消”的根本原因。评论很实在,能看出诗人迫切希望国家安定的心情。“出襄野”“过湖城”这两句用了《庄子·徐无鬼》和《晋书·明帝纪》的典故,带有讽刺意味,想指出唐代宗离开京城并非主动办什么正经事,而是被敌军逼得没办法只能逃跑。杜甫这里用典很巧妙,两句都是反着说。其中“失道”这个词既对应了古代帝王迷路的典故,也暗指唐代宗失去民心、孤立无援。晋明帝当年微服出行是为了探查敌情,和唐代宗仓皇逃跑不一样。表面上,唐代宗逃陕和晋明帝微服有相似之处,但晋明帝是有准备的、有目的的行动,唐代宗却只是被迫逃难,情况紧急。作者把这两件事对比着说,隐含批评。不过王嗣奭在《杜臆》里说这两句“考虑得很忠厚”,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说“处理得很得体”,这种说法多少有点迂腐。“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夹杂着叙述和议论,是第二段,用具体的画面描述了社会一片破败的现实,用略带调侃的语气推测皇帝的心理,再用讽刺的口吻提醒官员们要尽职。“豺狼塞路”“烽火照夜”这两句承接前面“四海十年”的动荡,进一步说明战乱严重、百姓困苦,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天子亦应”“群公固合”这两句话语气冷静,委婉地批评朝廷,虽然感情真挚,符合诗人的身份,但诗人能把导致乱局的责任直接指向唐代宗和大臣们,诚恳地劝他们以百姓为重,吸取历史教训,认真考虑国家太平的大事,这种见识和魄力很值得肯定。“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情感更浓烈。诗人针对当时的局势提出自己的主张,明确说出达到“太平”的方法。他认为,减轻赋税、停止横征暴敛、让百姓休养生息,和清除奸恶小人、任用贤能、扶持正气,是实现太平的两件大事。所以他在这里担心百姓受苦、皇帝还在包庇恶人,迫切希望朝廷能改变做法,重新振作。但现实却不如人意:该停止的横征暴敛还在继续,官府催租的文书不断送上门,百姓依然活不下去;本不该被宽恕的奸恶之徒,皇帝却宽容地放了他们。国家局势发展到这种出乎意料的地步,诗人难免会感慨“看不到太平的日子”。这里说“错料事”,其实是反话,杜甫原本对唐代宗抱有希望,相信他会醒悟过来,改正错误;没想到唐代宗顽固不化,完全没有改革的决心,这让诗人更加失望。“错料事”不说朝廷做事荒唐,反而说自己看错了,其实是用这种方式更严厉地责备朝廷。

4. 作品点评

总的来说,这首抒情诗无论是叙事、议论还是抒情,都做得准确恰当,情感真挚深厚,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百姓的关切。在艺术手法上,诗句含义含蓄,对仗工整,也有其独特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亦所谓“吴体”拗字。天宝十四年乙未,禄山反。至永泰元年乙已,恰十一一年。“犬戎亦复临咸京”,谓前年癸卯吐蕃入长安代宗出奔也。诗意曲折,“诛求不改”,“嬖孽全生”。此祸乱未已之兆。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此排律体,……然语排而气势流走,意不排也。天子出奔,而用黄帝、晋明隐语,用意忠厚。“天子”“群公”二语何等恳至!

明王嗣奭《杜臆》

# 通篇一气转下,皆作怪叹之词。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篇可古可排,为乱极思治之诗。忧国之忱,溢于言表。论事切中,语气含蓄。当与《伤春》五首参读。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老意中原望升平,故末句分外沉痛。

清查慎行《瀛奎律髓汇评》

# 以“眼暗不见”自释,此闷何时可释耶?到不更言处忽谬其词,愈婉愈痛,亦借用世道平,眼更明。风人谲谏,结语妙活。

清何焯《瀛奎律髓汇评》

# 后六句未免太直。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凡作拗体七律,每联下句第五字用平声,音韵方谐。此联合格,故晓岚密点之。通体似老而实颓唐,后六句又嫌浅露,故不取也。

清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远游》

下一篇:唐·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