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十年不解兵":天下动荡,十年来战乱从未停息,
# 十年:自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起至杜甫作此诗,恰为十年。
"犬戎也复临咸京":吐蕃的铁蹄,竟又踏临长安城。
# 咸京:即指长安。秦都咸阳,在京师(长安)附近,故变言咸京以便押韵。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唐代宗仓皇逃奔陕州(今属河南)。,犬戎:古代西戎种族名,此指吐蕃。戎:一作羊。
"失道非关出襄野":帝王若迷失正道,岂是因误入襄野迷途,
# 失道非关出襄野:《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失道,即迷失道路。唐代宗出奔陕州,是为了避吐蕃之乱,不同于黄帝之访道,故曰“非关”。
"扬鞭忽是过胡城":挥鞭驱马间,转眼又到了胡地城池。
# 扬鞭忽是过胡城:《晋书·明帝纪》:“(王)敦将举兵内向,帝乃乘巴滇骏马,微行至于湖,阴察敦营垒。敦使五骑追帝,帝亦驰去。见逆旅卖食妪,以七宝鞭与之曰:‘后有骑来,可以此示也!’俄而追者至,问妪,妪因以鞭示之。五骑传玩,稽留遂久,而止不追。”《晋书·王敦传》:帝至芜湖,察敦营垒于湖。朱注:地志:晋太康中,分丹阳置于湖县,即今当涂县地。又芜湖有王敦城,即诗中所云湖城。忽是,好像是。胡:一作湖。
"豺狼塞路人断绝":豺狼般的敌军堵塞了道路,行人绝迹,
# 豺狼塞路人断绝:“豺狼”二句:言吐蕃入寇和国内战乱不休造成的巨大损失。
"烽火照夜尸纵横":烽火映照长夜,尸骸纵横遍野。
# 烽火:战火。
"天子亦应厌奔走":天子也该厌倦了四处奔逃的颠沛,
# 天子亦应厌奔走:“天子”二句:讽刺唐代宗君臣不修朝政。天子,指唐代宗。
"群公固合思升平":朝堂诸公,本应共谋天下太平。
# 群公:指当权大臣。
"但恐诛求不改辙":只恐横征暴敛的苛政依旧不改,
# 但恐诛求不改辙:“但恐”二句:指出天子奔走,升平不至的原因在于朝廷不施行新政,减轻剥削,对专权祸国的小人也不能严厉制裁。诛求,征敛人力物力,谓繁重的剥削。改辙,这里借言改变旧政,施行新政。辙,车行时轮子经过的痕迹,此借指旧作风。
"闻道嬖孽能全生":听说那奸佞之辈,竟能全身而退、苟活偷生。
# 能:一作今。,嬖孽:受宠之佞臣,此指宦官程元振。
"江边老翁错料事":江边的老朽我错估了时局,
# 错料事:诛求应当改辙,却偏未改辙;嬖孽不应全生,却偏能全生,国事竟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所以说“错料事”。,江边老翁:杜甫自谓。江,指嘉陵江,阆州在嘉陵江畔。
"眼暗不见风尘清":老眼昏花,终是没能等到战乱平息的一日。
# 风尘清:指战乱结束。风尘,指吐蕃入寇,逼乘舆,毒生民,祸患不休。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排律,也是一首政治讽喻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后长安二次陷落、吐蕃侵扰的惨状,揭露了唐代宗君臣不修朝政、不改弊政的弊病。
2. 写作手法
用典:“失道非关出襄野”,巧用《庄子》襄野之典,典故原指黄帝在襄城郊野迷路,后引申为迷失正道。杜甫借此暗讽统治者治国失道,并非偶然失误,而是根本方向错误,影射安史之乱后朝廷的昏聩与战略混乱。对比:“四海十年不解兵”与“犬戎也复临咸京”,十年战火未息,外敌再度逼近都城,凸显战乱绵延与王朝衰微的必然性。反衬:“江边老翁错料事”反衬朝廷决策失误,老翁(诗人自喻)的清醒认知与朝廷的昏聩形成对照,如同《石壕吏》中老妇的悲诉反衬官吏残暴。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胡城”属于第一段,主要讲天宝年间战乱后,长安第二次被攻陷,唐代宗跑到陕地避难的事。这几句总结性强,带有议论,是全诗的总纲,说明了诗人之所以一直“烦闷难消”的根本原因。评论很实在,能看出诗人迫切希望国家安定的心情。“出襄野”“过湖城”这两句用了《庄子·徐无鬼》和《晋书·明帝纪》的典故,带有讽刺意味,想指出唐代宗离开京城并非主动办什么正经事,而是被敌军逼得没办法只能逃跑。杜甫这里用典很巧妙,两句都是反着说。其中“失道”这个词既对应了古代帝王迷路的典故,也暗指唐代宗失去民心、孤立无援。晋明帝当年微服出行是为了探查敌情,和唐代宗仓皇逃跑不一样。表面上,唐代宗逃陕和晋明帝微服有相似之处,但晋明帝是有准备的、有目的的行动,唐代宗却只是被迫逃难,情况紧急。作者把这两件事对比着说,隐含批评。不过王嗣奭在《杜臆》里说这两句“考虑得很忠厚”,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说“处理得很得体”,这种说法多少有点迂腐。“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夹杂着叙述和议论,是第二段,用具体的画面描述了社会一片破败的现实,用略带调侃的语气推测皇帝的心理,再用讽刺的口吻提醒官员们要尽职。“豺狼塞路”“烽火照夜”这两句承接前面“四海十年”的动荡,进一步说明战乱严重、百姓困苦,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天子亦应”“群公固合”这两句话语气冷静,委婉地批评朝廷,虽然感情真挚,符合诗人的身份,但诗人能把导致乱局的责任直接指向唐代宗和大臣们,诚恳地劝他们以百姓为重,吸取历史教训,认真考虑国家太平的大事,这种见识和魄力很值得肯定。“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情感更浓烈。诗人针对当时的局势提出自己的主张,明确说出达到“太平”的方法。他认为,减轻赋税、停止横征暴敛、让百姓休养生息,和清除奸恶小人、任用贤能、扶持正气,是实现太平的两件大事。所以他在这里担心百姓受苦、皇帝还在包庇恶人,迫切希望朝廷能改变做法,重新振作。但现实却不如人意:该停止的横征暴敛还在继续,官府催租的文书不断送上门,百姓依然活不下去;本不该被宽恕的奸恶之徒,皇帝却宽容地放了他们。国家局势发展到这种出乎意料的地步,诗人难免会感慨“看不到太平的日子”。这里说“错料事”,其实是反话,杜甫原本对唐代宗抱有希望,相信他会醒悟过来,改正错误;没想到唐代宗顽固不化,完全没有改革的决心,这让诗人更加失望。“错料事”不说朝廷做事荒唐,反而说自己看错了,其实是用这种方式更严厉地责备朝廷。
4. 作品点评
总的来说,这首抒情诗无论是叙事、议论还是抒情,都做得准确恰当,情感真挚深厚,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百姓的关切。在艺术手法上,诗句含义含蓄,对仗工整,也有其独特的地方。
# 此亦所谓“吴体”拗字。天宝十四年乙未,禄山反。至永泰元年乙已,恰十一一年。“犬戎亦复临咸京”,谓前年癸卯吐蕃入长安代宗出奔也。诗意曲折,“诛求不改”,“嬖孽全生”。此祸乱未已之兆。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此排律体,……然语排而气势流走,意不排也。天子出奔,而用黄帝、晋明隐语,用意忠厚。“天子”“群公”二语何等恳至!
明王嗣奭《杜臆》
# 通篇一气转下,皆作怪叹之词。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篇可古可排,为乱极思治之诗。忧国之忱,溢于言表。论事切中,语气含蓄。当与《伤春》五首参读。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老意中原望升平,故末句分外沉痛。
清查慎行《瀛奎律髓汇评》
# 以“眼暗不见”自释,此闷何时可释耶?到不更言处忽谬其词,愈婉愈痛,亦借用世道平,眼更明。风人谲谏,结语妙活。
清何焯《瀛奎律髓汇评》
# 后六句未免太直。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凡作拗体七律,每联下句第五字用平声,音韵方谐。此联合格,故晓岚密点之。通体似老而实颓唐,后六句又嫌浅露,故不取也。
清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杜甫《远游》
下一篇:唐·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