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秋涪江木落时":去年秋天,涪江边上树叶凋零的时候,
"臂枪走马谁家儿":那个手持武器、骑马飞驰的少年是谁家的孩子?
# 枪:一作苍。
"到今不知白骨处":到现在都不知道那少年的白骨埋在何处,
"部曲有去皆无归":他的部下们去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遂州城中汉节在":遂州城里象征朝廷权力的符节还在,
"遂州城外巴人稀":然而遂州城外的百姓却寥寥无几。
"战场冤魂每夜哭":战场上那些冤死的魂魄每到夜晚就悲哭不止,
"空令野营猛士悲":徒然让在野外营帐中的勇士们感到悲伤。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对比:将遂州城内“汉节在”代表的朝廷权威存在,与城外“巴人稀”体现的百姓凋零形成对比,突出战争对当地社会造成的破坏,反映出战争下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悲惨境遇。用典:“汉节”引用典故,代表朝廷的权威和统治,暗示朝廷虽在,但当地已因战争陷入混乱,百姓生活困苦。想象:“战场冤魂每夜哭”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出战场上冤魂悲哭的场景,营造出阴森、凄惨的氛围,更深刻地表达出战争的残酷和诗人对死难者的同情。借景抒情:“去秋涪江木落时”,借秋天涪江树叶凋零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哀伤和感慨。
2. 分段赏析
《去秋行》开篇“去秋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以回忆去年秋天涪江落叶时,一个骑马持枪少年的出现,用设问引发读者好奇,营造出神秘氛围;“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点明少年及其部曲战死沙场、尸骨难寻的悲惨结局,饱含诗人对战争残酷的哀伤。“遂州城中汉节在,遂州城外巴人稀”,将城中象征朝廷权威的汉节仍在,与城外百姓稀少形成对比,突出战争对当地社会的破坏,体现出诗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运用想象描绘战场冤魂悲哭场景,进一步渲染战争的凄惨,同时也表现出猛士的悲伤无奈,强化了诗歌对战争的谴责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