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i
zhōu
wáng
láng
zhōu
suì
zhōu
guǒ
zhōu
shǐ
使
jūn
dēng
huì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hūn
rén
jìng
kōng
zhù
tiān
yīng
huā
suí
shì
jiè
lóu
shān
diān
chí
shēn
dēng
lín
wǎng
rán
shuí
néng
jiě
jīn
yìn
xiāo
gòng
ān
chán

译文

春日的山寺空寂无人,​浩渺的虚空与天相接,无边无垠。​莺鸟啼鸣,山花烂漫,万物自在生长,​寺院的楼阁静静矗立在高山之巅。​人到暮年,我究竟得到了什么,登高远眺,心中徒增茫然。有谁能放下官印的束缚,​​与我一同逍遥,安享这禅意的宁静。

逐句剖析

"春日无人境":春日的山寺空寂无人,

"虚空不住天":​浩渺的虚空与天相接,无边无垠。​

# 虚空不住天:“虚空”语出《楞严经》:“虚空寂然。”杜修可曰:取佛书不住相意,谓天运无常以成四时。

"莺花随世界":莺鸟啼鸣,山花烂漫,万物自在生长,​

# 莺花:语出唐孙逖诗:“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璎珞经》:“无量世界,尽观众生。”丘迟书:“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人合之曰莺花。

"楼阁寄山巅":寺院的楼阁静静矗立在高山之巅。​

# 寄:一作倚。,楼阁:语出周王褒诗:“建章楼阁迥。”

"迟暮身何得":人到暮年,我究竟得到了什么,

"登临意惘然":登高远眺,心中徒增茫然。

# 惘:一作寂。

"谁能解金印":有谁能放下官印的束缚,​

# 谁能解金印:一作三车将五马。金印:语出《晋书》:周颙曰:“取金印如斗大。”

"潇洒共安禅":​与我一同逍遥,安享这禅意的宁静。

# 潇洒共安禅:一作若个合安禅。“潇洒”语出无名氏诗:“高揖谢时俗,潇洒出樊笼。”“安禅”语出《法华经偈》:“安禅合掌。”江总诗:“石室乃安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全诗以春日登寺为线索,前四句绘寺院空寂之景,“虚空不住天”化用《楞严经》佛典,营造清寂禅境,“莺花”“楼阁”等意象又勾勒春山楼阁相映之景;后四句转写暮年情怀,“迟暮”“惘然”流露功业未竟之憾,末联“解金印”“共安禅”的设问,道出仕途束缚与超脱向往的矛盾。诗中佛理与尘思交融,既体现唐代文人与佛寺的互动传统,也展现杜甫沉郁诗风里禅意交织的独特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杜甫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流寓四川时,陪同川东北地区(果州,今四川南充;遂州,今四川遂宁;阆州,今四川阆中;梓州,今四川三台)的四位太守,游览梓州有名的慧义寺所写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禅意诗。诗中佛理与尘思交融,既体现唐代文人与佛寺的互动传统,也展现杜甫沉郁诗风里禅意交织的独特风貌。

2. 写作手法

化用:“虚空不住天”化用佛典,“虚空”语出《楞严经》:“虚空寂然。”,营造清寂禅境。“虚空寂然”的原意是指天空辽阔无边、寂静无扰,没有外在事物的牵绊与阻碍,展现出一种纯粹而宁静的状态。这样的化用,既让诗句呼应了典故中对天空本质的描绘,又结合登寺所见的实景,将天空的辽阔与宁静融入眼前之景,同时暗含了自己进入寺院后,心境如虚空般超脱外物的状态。设问:“谁能解金印,潇洒共安禅”作者运用设问,想问在座的人:谁能解下象征官职的“金印”,辞官后一同安然参禅?世人终究难舍官场,而若真能放下,那份“潇洒”才是真正的超脱。

3. 分段赏析

“春日无人境,虚空不住天”首联写出了杜甫登寺时的心境与所见。杜甫流寓四川时生活清苦,诗作常带“忧患”,但进入寺庙后心境转变。虽陪同四位长官游春,却如处“无人境”般自在,不刻意在意权贵(彼此本是朋友,亦无刻意疏离);“虚空不住天”则写出天空的辽阔无边。这“无人境”“不住天”中,藏着一种超脱外物、包容天地的开阔境界。​“莺花随世界,楼阁寄山巅”颔联描绘了沿途与寺中的景象。一路春光大好,黄莺和春花随脚步展现生机,啼鸣与花香相伴;惠义寺的楼阁则高高耸立于山巅,显得巍峨壮观。“随”字写出春光的随处可见,“寄”字让楼阁仿佛与山巅相融,画面鲜活而具体。​“迟暮身何得,登临意惘然”颈联抒发了杜甫登高后的失落。登上山顶见春光满眼,他难掩“迟暮”之年的感慨,虽有“致君尧舜上”的抱负,却至今一事无成,“身何得”的追问里,满是年衰无为的怅然,“惘然”二字直接道出内心的茫然。​“谁能解金印,潇洒共安禅”尾联是杜甫的感慨与思考。当时不少人到寺院参佛,却多是表面欣赏,并未真正放下。他想问在座的人:谁能解下象征官职的“金印”,辞官后一同安然参禅?世人终究难舍官场,而若真能放下,那份“潇洒”才是真正的超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九日诸人集于林》

下一篇:唐·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