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ān
jué
wàng
xìng
huā
è
dēng
lín
xià
cháo
zhú
rén
jiān
yǒu
jīn
dǐng
lóng
yuǎn
yín
hǎi
yàn
fēi
shēn
wàn
suì
péng
lái
cháng
xuán
jiù
lín

译文

骊山再盼不到玄宗驾幸,花萼楼上,他也不会再登临。地下自然不会有上朝的烛光照耀,人间却仍留存着他赏赐的黄金。他像黄帝在鼎湖山乘龙去远,陵墓深处,银海上雁飞冥冥。千年万世,蓬莱宫上太阳升起,永悬高空,照射旧日的羽林军。

逐句剖析

"骊山绝望幸":骊山再盼不到玄宗驾幸,

"花萼罢登临":花萼楼上,他也不会再登临。

"地下无朝烛":地下自然不会有上朝的烛光照耀,

# 地下:指黄泉之下。

"人间有赐金":人间却仍留存着他赏赐的黄金。

"鼎湖龙去远":他像黄帝在鼎湖山乘龙去远,

# 龙去远:指迎接圣驾的神龙早已远去。

"银海雁飞深":陵墓深处,银海上雁飞冥冥。

# 深:谓深埋。

"万岁蓬莱日":千年万世,蓬莱宫上太阳升起,

# 蓬莱:蓬莱宫。,万岁:皇帝死的讳语。

"长悬旧羽林":永悬高空,照射旧日的羽林军。

# 羽林:指羽林军,皇帝卫队。,悬:搁置,废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骊山》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客居夔州时创作的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骊山如今失去往昔帝王临幸时的繁华,呈现出寂寞凄凉之态。写作上运用对比,将骊山昔日的热闹与当下的冷清对照;借景抒情,通过相关景象传达情感。从首联点明帝王不再临幸,到尾联的今昔感慨,层次分明。此诗语言凝练,借骊山兴衰表达今昔之感,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让读者感受到历史变迁的沧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借骊山失去昔日繁华、寂寞凄凉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抒发了深沉的今昔之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骊山昔日帝王临幸时的繁华热闹与如今的寂寞凄凉进行对比,“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突出了历史变迁带来的巨大反差,强化了今昔之感。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与骊山相关的景象来抒发情感,像“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借地下的冷清和人间依旧的奢靡,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对偶:全诗为五言律诗,多处运用对偶,“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骊山》第一句“骊山绝望幸”,“绝望幸”三字简洁有力,直接点明骊山不再有帝王临幸的事实,奠定了全诗感慨兴衰的基调。第二句“花萼罢登临”,“罢登临”进一步强调曾经帝王常登临的花萼楼如今也无人问津,昔日繁华不再,加深了今昔对比的意味。第三句“地下无朝烛”,从“地下”场景入手,描绘出如今骊山的幽暗冷清,与往昔灯火辉煌形成鲜明对照。第四句“人间有赐金”,以人间依旧有赏赐黄金的行为,反衬出历史的变迁,凸显出世事的无常。第五句“鼎湖龙去远”,运用黄帝乘龙升天的典故,含蓄地暗示唐玄宗已经离世,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第六句“银海雁飞深”,“银海”和“雁飞深”营造出一种深邃、神秘且寂寥的氛围,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厚重。第七句“万岁蓬莱日”,描绘出曾经对长生不老、如蓬莱仙境般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兴衰形成强烈反差。第八句“长悬旧羽林”,“旧羽林”表明曾经守护的羽林军还在,然而人事已非,深化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将晓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别蔡十四著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