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源豕韦派":我们同出上古豕韦的支脉,
# 分源豕韦派:言刘、杜同出也。范宣子曰:“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
"别浦雁宾秋":在这大雁作客的秋日水滨分别。
"年事推兄忝":论年岁我忝列为兄长,
"人才觉弟优":论才德方知贤弟更优。
"经过辨丰剑":路途相逢如识得丰城宝剑,
"意气逐吴钩":豪情追逐着吴地金钩。
"垂翅徒衰老":我这垂翼老鹤徒然迟暮,
"先鞭不滞留":你却已扬鞭奋蹄不稍停留。
"本枝凌岁晚":家族主干历经岁寒愈发挺拔,
"高义豁穷愁":你高尚的义气驱散困顿忧愁。
"他日临江待":待到来日我定在江畔守候,
"长沙旧驿楼":待到来日我定在江畔守候,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送别诗。主要围绕着与刘十弟的深厚情谊展开,既有对离别的不舍、对其才华的赞赏,也有对自身身世的感慨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增强内涵:“分源豕韦派”借“豕韦”这一古代部族名,暗指杜、刘二姓同源的历史渊源,以古证今,强化了两人的宗亲情谊,让离别之情更添一层深厚的家族联结感。情景交融:“别浦雁宾秋”以秋日别浦、鸿雁南飞的萧瑟景象起笔,既点明送别时节(“雁宾秋”指秋雁南来),又以景物的凄清烘托离别时的感伤氛围,让“送别”的情与“秋日江浦”的景自然融合,奠定全诗苍凉而不舍的基调。
3. 分段赏析
“分源豕韦派,别浦雁宾秋”:诗人提及刘杜两家自周代起即是同宗,以同宗之情加深了彼此的联系。接着点明送别场景,在秋日的江边,鸿雁南飞之时,两人即将分离。“别浦”“雁宾秋”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烘托出离别的伤感,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聚散无常。“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诗人自谦年长者却无相应成就,深感惭愧,同时高度赞扬刘十弟才华出众。通过对比,既体现了对刘十弟的认可与欣赏,也流露出自己因岁月流逝而功业未就的无奈与落寞,在夸赞友人的同时,也隐含着对自身境遇的喟叹。“经过辨丰剑,意气逐吴钩”:“丰剑”代表宝物,“吴钩”象征着建功立业的壮志。这两句是说刘十弟有辨别宝物的眼光,且意气风发,心怀壮志,追逐着建功立业的梦想。诗人借此进一步突显刘十弟的卓越见识与远大抱负,表达了对他的期许,希望他能在未来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垂翅徒衰老,先鞭不滞流”:诗人将自己比作垂翅的鸟儿,徒然衰老,感慨时光飞逝,自己却一事无成,充满了无奈与悲哀。而“先鞭不滞流”则是对刘十弟的鼓励,希望他能勇往直前,不要因离别而停留,要抓住时机,积极进取,成就一番事业,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刘十弟前途的关切。“本枝凌岁晚,高义豁穷愁”:“本枝凌岁晚”意味着两人同宗的情谊如同树木的本枝,能够历经岁月的寒冬,强调了友情的坚固与长久。“高义豁穷愁”则是说刘十弟的高尚情义让诗人在穷困愁苦的生活中得到了慰藉,突出了刘十弟的情义对诗人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两人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诗人最后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说他日会在江边的长沙旧驿楼等待刘十弟归来。这既体现了对此次离别的不舍,又给予了彼此一个未来相聚的期许,让这份友情有了延续的盼头,使整首诗在伤感中又带有一丝温暖和希望。
4. 作品点评
作为杜甫的诗作,整体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诗歌语言凝练,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虽未直接抒发强烈的离别愁绪,但通过对身世、情谊等方面的描写,将那种复杂的情感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既有对友人的不舍,又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还有对时局的隐忧,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上一篇:唐·杜甫《乘雨入行军六弟宅》
下一篇:唐·杜甫《咏怀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