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花门破":听说花门部族已攻破边疆,
"和亲事却非":和亲的事终究还是出了差错。
"人怜汉公主":人们都怜惜那位汉朝的公主,
"生得渡河归":就算能活着渡河归来也是枉然。
"秋思抛云髻":乡愁让她无心打理如云的发髻,
# 髻:一作鬓。
"腰支胜宝衣":身形消瘦胜过了身上华美的衣裳。
# 胜:一作剩。
"群凶犹索战":各路凶徒还在不停地寻衅交战,
"回首意多违":回头望去,世事总与心愿相违。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闻道”点明消息来源,“花门破”直指回纥等部族攻破边疆的紧急局势,开篇即聚焦战乱现实;“和亲事却非”则点出原本寄望止战的和亲政策遇挫,“却非”二字暗含对政策失效的无奈,为全诗奠定忧时伤世的基调。以“闻道”的传闻与“和亲事”的变故,将边疆战事与朝廷应对相连,体现杜甫“诗史”紧扣时事的特点。颔联“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借“汉公主”和亲的典故暗指唐代和亲女性,“人怜”二字直抒同情,既怜其被迫远嫁的遭遇,又暗含对和亲未能换来安宁的痛惜。“生得渡河归”看似侥幸,实则更显悲凉——即便公主得以生还,边疆战乱未止,和亲的牺牲终成徒劳,强化了对时局的失望。颈联“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抛云髻”描绘公主因乡愁无心梳妆,舍弃华美发式;“腰支胜宝衣”以身姿消瘦胜过华贵衣饰,刻画其在异乡的憔悴与苦楚,细节中见乱世女性的牺牲。通过外貌、体态的变化,将抽象的“秋思”具象化,不直言悲苦却字字含痛,情感细腻深沉。尾联“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群凶犹索战”点明乱军仍在挑衅,战事未平,与首联“花门破”呼应,凸显局势的严峻;“回首”二字写诗人回望时局,满是“事与愿违”的无奈。将对和亲悲剧的痛惜、对女性的悲悯,最终归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意多违”三字道尽乱世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余味沉重。
# 和亲作俑于汉,而历代遵为御戎之策,公却非之,盖验诸已事也。结语正发其意。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和亲本冀以纾国难,岂知公主复归,群凶犹炽,至是始悟其非,不已徒贻社稷之耻乎(“和亲”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鹤注:诗云“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谓宁国公主乾元二年八月丙辰自回纥归。当是其年作。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留花门》诗云:“公主歌黄鹄”,方出降之始,不敢斥言其非也。至是卒归恩断,失策见矣,故叹之。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三、四系直下格。又,公诗每不拘对偶。
清杨伦《杜诗镜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