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维扬一俊人":淮海地区的维扬出了一位杰出的才俊,
# 一俊人:一位英俊之人。,维扬:扬州的别称,今江苏扬州市,章彝的籍贯。
"金章紫绶照青春":他佩戴着象征高官的金印紫绶,光彩闪耀在青春岁月。
"指麾能事回天地":他指挥军事行动的卓越才能,足以扭转乾坤,
# 回:回转。
"训练强兵动鬼神":训练出的强大军队,其威势连鬼神都为之震动。
# 动:惊动,震动。
"湘西不得归关羽":如同当年关羽镇守湘西(荆州一带)却未能归蜀,
# 湘西:指荆州。
"河内犹宜借寇恂":而你就像当年治理河内的寇恂,当地正需要你继续留任,发挥才能。
# 河内:郡名,在今河南黄河两岸地方。
"朝觐从容问幽仄":你朝见君主时,要从容地向君主反映民间的艰难困苦,
# 幽仄:指居于林野偏远之地的微贱者,也指隐居之人。,朝觐:朝见君王。
"勿云江汉有垂纶":不要说自己身处江汉之地,就想如隐居垂钓者一般置身事外。
# 有:一作“老”。,江汉:指岷江、西汉水(即嘉陵江),因两水皆流经蜀地,故此代指蜀地。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别酬唱诗。诗中高度赞扬了章十侍御的才华与能力,说他是维扬一带的才俊,年纪轻轻就已佩戴金章紫绶,指挥军事可扭转乾坤,训练军队能感天动地。还运用典故,将章十侍御比作关羽、寇恂,希望他能得到重用,为朝廷效力,同时也委婉表达了希望章十侍御向朝廷举荐自己的心意,体现了杜甫渴望得到重用、施展抱负的心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分别使用了关羽和寇恂的典故。前者借关羽镇守荆州却未能归蜀,来暗示局势的复杂和对军事将领安排的思考;后者以寇恂治理河内政绩卓著,百姓请求其留任,表达希望章十侍御能继续发挥才能,为国家效力,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说服力。夸张:“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回天地”夸张地形容章十侍御指挥才能卓越,足以扭转乾坤;“动鬼神”则极度强调其训练军队的能力高强,连鬼神都为之惊动,突出对章十侍御的赞美。烘托:开篇“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描绘章十侍御出身之地人才出众,且身佩金章、系着紫绶,光彩照人,从侧面烘托出章十侍御的不凡身份与出众气质。
3. 分段赏析
首联“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诗人开篇盛赞章十侍御。“淮海维扬”是人文昌盛之地,言章十侍御出身于此,暗示其不凡。“俊人”直接点明他才智出众。“金章紫绶”代表高官的服饰,描绘出章十侍御在青春年华便身居高位、光彩照人的形象,从侧面烘托出他的杰出才能与不凡地位,为全诗奠定了对其赞扬的基调,也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钦佩。颔联“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此联着重夸赞章十侍御的军事才能。“指麾能事回天地”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其指挥作战时,能力超凡,仿佛能扭转乾坤,改变局势。“训练强兵动鬼神”同样以夸张之语,强调他训练军队成效显著,连鬼神都为之震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章十侍御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成就,将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推向高潮。颈联“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诗人巧用历史典故。“湘西不得归关羽”,借关羽镇守荆州却未能归蜀的典故,暗指当下局势复杂,军事形势严峻,对优秀将领需求迫切。“河内犹宜借寇恂”则以寇恂治理河内政绩斐然,百姓请求其留任为例,委婉且殷切地希望章十侍御能像寇恂一样,继续在其任职之处发挥才能,为国家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也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尾联“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表达对章十侍御的期望。“朝觐从容问幽仄”,希望章十侍御朝见君主时,能从容地向君主反映民间的艰难困苦与社会的隐秘问题。“勿云江汉有垂纶”则是劝诫他,不要因身处江汉之地,就萌生如隐居垂钓者般置身事外的想法,而应积极为国家效力,充分展现出诗人对国家的关切以及对友人的期许。
上一篇:唐·杜甫《泛江送客》
下一篇:唐·杜甫《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