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欲就庐山远":我欲隐居庐山,但路途遥远,
# 庐山远:指惠远。据晋朝的《莲社高贤传》记载:晋代高僧惠远,入庐山居东林寺修持,人称“远公”。在唐朝时有盛名,多见于唐诗。例如孟浩然“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晚泊浔阳望庐山》)等。,就:到。
"丽藻初逢休上人":幸遇您这才华横溢的诗僧,如当年的休上人。
#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见《摩诃般若经》:“何名上人?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这两句中的“远”、“休上人”都是指代太易。,休:指南朝诗僧惠休。,丽藻:言词华丽的文藻、文章。
"数问舟航留制作":您多次询问舟船行程,留存我的诗作,
# 数问舟航留制作:曾数次乘船访问太易(一说太易数次到杜甫所乘的舟船来访,亦通),并保留了太易的诗作。问:访问。制作:指太易的诗作。
"长开箧笥拟心神":我常打开书箱,把心神寄托在诗稿中。
# 笥: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长开箧笥的意思是,杜甫把太易诗作很仔细地保存在箧笥,并经常拿出来阅读。一般认为“拟心神”指有感于诗情。但仇兆鳌注与此不同:拟者,欲和其诗也。,箧:小箱子。
"沙村白雪仍含冻":沙村里的白雪还带着寒意,
# 沙村:仇兆鳌注:五六志相别时地。根据仇注,沙村应是当地的一个地名。
"江县红梅已放春":江岸边的红梅已绽放春意。
# 放春:绽放出春意。,江县:指公安。
"先蹋炉峰置兰若":您先登临香炉峰,修建寺庙,
# 兰若:寺庙,即梵语“阿兰若”的省称。数次见于杜甫诗中,例如《谒真谛寺禅师》:“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等。,炉峰:即庐山香炉峰。亦见于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蹋:同“踏”,这里指登上庐山香炉峰,因前面曾把太易比作惠远,故有此说。
"徐飞锡杖出风尘":再手持锡杖,从容走出尘世。
# 风尘:指尘世人间。清朝陈廷敬:末二句,言太易当筑室炉峰,以俟道成飞举。,徐飞锡杖:指得道高飞,语出《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唐朝李周翰注:应真,得真道之人。持锡杖而行于虚空,故云飞也。一说惠远即晋高僧慧远,但是据考证,惠远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与东晋名僧慧远的生平行状相去甚远。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借这一送别场景,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化用:“先蹋炉峰置兰若,徐飞锡杖出风尘”,诗句中“置兰若”即“建造佛寺”,直接借用佛教对修行场所的专属称谓,贴合僧人“太易沙门”的身份,是对佛教文化符号的化用。“锡杖”是佛教僧人持用的法器,以“锡杖”代指僧人的修行身份,以“飞锡”暗用“僧人持锡杖云游”的典故,描绘太易沙门将超脱世俗、自在修行的状态,既贴合送别对象的僧人属性,又赋予诗句宗教文化内涵。用典:“丽藻初逢休上人”,“休上人”指的是南朝宋时期的僧人,惠休本为僧人,后还俗,擅长写诗,与当时的文人鲍照等交往密切,其诗歌风格清丽,兼具僧人的禅意与文人的才情,是历史上少有的“诗僧”代表。因他曾为僧人,故被尊称为“休上人”。此处用“休上人”代指诗题中的“太易沙门”(即送别对象),既强调了太易沙门的僧人身份,又通过惠休的历史声望,间接表达了对其修行与才学的敬重。
3. 分段赏析
首联“隐居欲就庐山远,丽藻初逢休上人”,以“休上人”的典故暗赞太易和尚。“丽藻”直接点出对方文才出众,如同当年才华横溢的休上人,既表达了对僧人的欣赏,也为下文的离别铺垫了情感基础。颔联“数问舟航留制作,长开箧笥拟心神”,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二人交往的深厚。“数问舟航”写太易和尚多次打听行船消息,想挽留诗人并索求诗作;“长开箧笥”则描绘诗人打开书箱整理文稿时,满是对友人的牵挂与不舍,朴素的动作中蕴含着真挚的友情。颈联“沙村白雪仍含冻,江县红梅已放春”,是典型的融情于景之笔。“白雪含冻”可见残冬余寒,“红梅放春”又显初春生机,冬末春初的物候特征被精准捕捉。冷暖交织的景色中,既含时光流转的感慨,也藏着诗人离别时复杂的心境。尾联“先蹋炉峰置兰若,徐飞锡杖出风尘”,转而设想太易和尚的未来。“炉峰”“兰若”指向庐山的修行之地,“锡杖”是僧人法器,诗人祝愿友人能在山林中潜心修行,超脱尘世烦扰。这既是对友人的美好期许,也暗含着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让离别之情多了一份豁达与深远。
下一篇:唐·杜甫《送元二适江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