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ēn
chán
shī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lán
shān
gāo
chù
yān
xiá
zhàng
chóng
dòng
quán
shí
qíng
xuě
luò
cháng
sōng
wèn
kàn
shī
wàng
guān
shēn
xiàng
jiǔ
yōng
wèi
néng
zhái
jìn
qián
fēng

译文

真谛寺坐落在高高的山上,烟霞缭绕着如屏障般的山峰,不知有几层。冰冷的泉水依偎着细小的岩石,晴朗天气里的积雪落在高大的松树上。向禅师请教佛法,连看诗都忘记了,审视自身之后,对饮酒也变得慵懒起来。终究没能割舍下妻子儿女,于是选择住宅靠近前面的山峰。

逐句剖析

"兰若山高处":真谛寺坐落在高高的山上,

# 兰若:亦称阿兰若,梵文音译,原意为寂静、空闲处,一原指比丘修行处,后泛指一般佛寺。

"烟霞嶂几重":烟霞缭绕着如屏障般的山峰,不知有几层。

# 嶂:一作障。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冻泉依细石":冰冷的泉水依偎着细小的岩石,

"晴雪落长松":晴朗天气里的积雪落在高大的松树上。

"问法看诗忘":向禅师请教佛法,连看诗都忘记了,

# 忘:一作妄。

"观身向酒慵":审视自身之后,对饮酒也变得慵懒起来。

# 观身:佛教四种观行之一,即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中之观自身。此观行乃观自身之正因,虽有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无了解诸法之力,故不得显也。

"未能割妻子":终究没能割舍下妻子儿女,

# 割:此处为“离断”之意。

"卜宅近前峰":于是选择住宅靠近前面的山峰。

# 卜宅:选择住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谒真谛寺禅师》是唐代杜甫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描绘登山时见到的烟霞、山嶂等远景;颔联刻画登上山后看到的冻泉、晴雪等近景;颈联和尾联则抒发诗人拜谒禅师后生出的感悟。全诗写景细致,字句精巧,情感真挚,满含禅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当时杜甫正客居夔州。某日,诗人前往真谛寺拜见禅师,之后便写下了这首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记游抒怀诗。介绍了诗人前往高处的真谛寺拜谒禅师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禅境的喜爱,以及在与禅师交流后内心获得的宁静与超脱,流露出对禅理的体悟和向往。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首联“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写远景,展现真谛寺所处高山被烟霞、层嶂环绕的阔远之景;颔联“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描近景,细绘冻泉、细石、晴雪、长松的清幽之态。远近相衬,既显山寺环境的高远,又露近处景致的雅致,让画面层次分明。

3. 分段赏析

首联“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以简洁笔墨勾勒出真谛寺的环境。“兰若”点明寺院,“山高处”写出其地势之高,给人远离尘嚣之感。“烟霞嶂几重”则描绘出山间烟霞缭绕、层峦叠嶂的景象,将寺院置于这般深远的背景中,既显其清幽,又透着几分神秘,让人想见其所处环境的静谧与高远。颔联“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聚焦近处景致。“冻泉”可见气候之清冷,“依细石”则写出泉水依偎着细小岩石的姿态,轻柔而安静。“晴雪落长松”中,晴天里的雪落在高大的松树上,画面清新雅致,雪的洁白与松的苍翠相映,动静相衬,细致地展现了山间景致的清幽秀美,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沁人心脾的凉意与宁静。颈联“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写诗人与禅师交流问法的情景。在与禅师探讨佛法的过程中,诗人沉醉其中,连看诗这样平日或许喜爱的事都忘了,可见问法时的专注与投入,也体现出禅法对诗人的吸引力,让他暂时忘却了其他事物,一心沉浸在与禅师的交流之中。写诗人在观照自身之后的状态。经过一番内省观身,诗人连饮酒的兴致都变得淡薄了。这既反映出他在禅意的影响下,对世俗的享乐不再那般热衷,也体现出内心的沉静与超脱,仿佛在观身之后,心境有了新的感悟与变化,多了一份淡然与平和。尾联“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说自己没能割舍下妻子儿女,只能选择在靠近前峰的地方占卜定居。道出诗人虽受禅意感召,却仍难脱世俗牵绊的矛盾,也显露出对这方清净之地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近人论杜甫思想,曾经引了此诗的末四句,说杜甫可以不作诗饮酒,但要他割下妻儿去出家却办不到,因而断定佛家思想对杜甫没有影响。我以为,这种说法和诗人写这几句诗的本意是很有出入的。杜甫与真谛禅师谈论佛法,觉得他自己所有的诗酒的爱好都是妄惑,从而叹念尘缘未了,无由皈依佛法。这正如另一首诗《上兜率寺》所写的“庾信哀虽久,周颙好不忘”的意思。诗人在这里不过表示着一种对佛法的向往,并没有做了什么割下妻儿或不割下妻儿的打算。文学家与哲学家究竟不同,哲学家总要摆出说教的面孔,矫揉做作;文学家一般都比较坦率,他常常在作品里表现了一刹那的思想感情,不加掩饰。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正是这样。

浙江师范学院教授吴鹭山《杜诗论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送窦九归成都》

下一篇:唐·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