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未苏息":可怜天下苍生伤恸尚未平复,
"胡马半乾坤":叛军胡骑还在到处横行。
"议在云台上":高高在庙堂上的衮衮诸公却在大发建都的议论,
"谁扶黄屋尊":又有谁来真心扶佐皇尊。
# 黄屋:天子所乘黄缯车盖。
"建都分魏阙":大臣们忙着规划新都魏阙,
# 魏阙:原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其下常悬挂法令,后代称朝廷。
"下诏辟荆门":促成天子下诏另辟南都荆门。
"恐失东人望":一心只怕那荆州众人怨望,
"其如西极存":可这又怎比得上稳固关中京城要紧。
"时危当雪耻":艰危时大计莫过平叛雪耻,
"计大岂轻论":建都之事要切切三思而行。
"虽倚三阶正":虽说朝廷是名正言顺苟得“太平”,
# 三阶:三台星。
"终愁万国翻":终归乱象堪忧四海尚沸腾。
"牵裾恨不死":想当初我也曾冒死谏自恨不死,
"漏网荷殊恩":如漏网鱼有辱皇上殊恩。
"永负汉庭哭":永远辜负像贾谊在汉庭痛哭进谏,
"遥怜湘水魂":遥念可怜投湘水的屈原之魂。
# 湘水魂:指屈原自沉汨罗。,怜:一作“惜”。
"穷冬客江剑":那年冬我远离朝廷旅居剑外,
# 江剑:蜀地与长江流域一带。一作“剑外”。
"随事有田园":在这锦江畔聊事躬耕。
"风断青蒲节":好比是风吹断青蒲之节,
"霜埋翠竹根":霜埋葬了翠竹之根。
"衣冠空穰穰":朝臣们还在众口嚣嚣空发议论,
# 冠:一作“裳”。
"关辅久昏昏":难怪关中政局久久萎靡不振。
# 久:一作“远”。,关辅:指扶风、冯翊、京兆。
"愿枉长安日":愿我皇像太阳一般破开云雾,
# 愿枉:一作“唯驻”。也作“愿驻”。
"光辉照北原":把光辉照向河北敌占区那芸芸众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议在云台上,谁扶黄屋尊。”开篇描绘国家处于战乱,百姓未能休养生息,胡马占据大半国土的严峻形势。接着提出建都之议,强调其目的在于扶持帝王尊严,凸显建都问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为全诗定下忧国基调。中间四句:“建都分魏阙,下诏辟荆门。恐失东人望,其如西极存。”讨论建都的具体方案,提到在不同地点建都的考量。担心选择不当会失去东方百姓的期望,同时又要顾及西部局势,展现出建都决策的复杂性,体现诗人对国家整体局势的全面思考。再四句:“时危当雪耻,计大岂轻论。虽倚三阶正,终愁万国翻。”进一步强调在国家危难时刻,建都是雪耻兴邦的大计,不可轻视。虽希望凭借正确决策使国家步入正轨,但仍担忧局势不稳,万国翻覆,深刻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后十二句:“牵裾恨不死,漏网荷殊恩。永负汉庭哭,遥怜湘水魂。穷冬客江剑,随事有田园。风断青蒲节,霜埋翠竹根。衣冠空穰穰,关辅久昏昏。愿枉长安日,光辉照北原。”诗人由议论转为感慨自身经历,借典故表达对国事的关切与无奈。描述客居江剑之地的冬日景象,以景衬情,反映社会衰败。最后希望长安的光辉能照耀北方原野,表达对国家恢复安定繁荣的期盼。
# 建都江陵,非时事所急,而汲汲行之,有识者隐抒所见,就事论事,不必有他寓意。
清汪灏《树人堂读杜诗》卷九
# 杜五排到此篇,纯是血泪,所谓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者,岂得以句字之平仄求之。然即以一三五字乘除翕辟之理言,亦极正变起伏、出没神化之能矣。
清翁方纲《杜诗附记》卷上
# 查慎行曰:凡读一诗,必先观作者命意所在,如此篇大段谓分建五都非当时之急务,自叹身离阙下,不得上疏谏止也。
清刘溶《杜诗集评》卷一二引
上一篇:唐·杜甫《前苦寒行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少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