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shí
èr
yù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āng
shēng
wèi
bàn
qián
kūn
zài
yún
tái
shàng
shuí
huáng
zūn
jiàn
fēn
wèi
què
xià
zhào
jīng
mén
kǒng
shī
dōng
rén
wàng
西
cún
shí
wēi
dāng
xuě
chǐ
qīng
lùn
suī
sān
jiē
zhèng
zhōng
chóu
wàn
guó
fān
qiān
hèn
lòu
wǎng
shū
ēn
yǒng
hàn
tíng
yáo
lián
xiāng
shuǐ
hún
qióng
dōng
jiāng
jiàn
suí
shì
yǒu
tián
yuán
fēng
duàn
qīng
jié
shuāng
mái
cuì
zhú
gēn
guān
kōng
ráng
ráng
guān
jiǔ
hūn
hūn
yuàn
wǎng
cháng
ān
guāng
huī
zhào
běi
yuán

译文

可怜天下苍生伤恸尚未平复,叛军胡骑还在到处横行。高高在庙堂上的衮衮诸公却在大发建都的议论,又有谁来真心扶佐皇尊。大臣们忙着规划新都魏阙,促成天子下诏另辟南都荆门。一心只怕那荆州众人怨望,可这又怎比得上稳固关中京城要紧。艰危时大计莫过平叛雪耻,建都之事要切切三思而行。虽说朝廷是名正言顺苟得“太平”,终归乱象堪忧四海尚沸腾。想当初我也曾冒死谏自恨不死,如漏网鱼有辱皇上殊恩。永远辜负像贾谊在汉庭痛哭进谏,遥念可怜投湘水的屈原之魂。那年冬我远离朝廷旅居剑外,在这锦江畔聊事躬耕。好比是风吹断青蒲之节,霜埋葬了翠竹之根。朝臣们还在众口嚣嚣空发议论,难怪关中政局久久萎靡不振。愿我皇像太阳一般破开云雾,把光辉照向河北敌占区那芸芸众生。

逐句剖析

"苍生未苏息":可怜天下苍生伤恸尚未平复,

"胡马半乾坤":叛军胡骑还在到处横行。

"议在云台上":高高在庙堂上的衮衮诸公却在大发建都的议论,

"谁扶黄屋尊":又有谁来真心扶佐皇尊。

# 黄屋:天子所乘黄缯车盖。

"建都分魏阙":大臣们忙着规划新都魏阙,

# 魏阙:原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其下常悬挂法令,后代称朝廷。

"下诏辟荆门":促成天子下诏另辟南都荆门。

"恐失东人望":一心只怕那荆州众人怨望,

"其如西极存":可这又怎比得上稳固关中京城要紧。

"时危当雪耻":艰危时大计莫过平叛雪耻,

"计大岂轻论":建都之事要切切三思而行。

"虽倚三阶正":虽说朝廷是名正言顺苟得“太平”,

# 三阶:三台星。

"终愁万国翻":终归乱象堪忧四海尚沸腾。

"牵裾恨不死":想当初我也曾冒死谏自恨不死,

"漏网荷殊恩":如漏网鱼有辱皇上殊恩。

"永负汉庭哭":永远辜负像贾谊在汉庭痛哭进谏,

"遥怜湘水魂":遥念可怜投湘水的屈原之魂。

# 湘水魂:指屈原自沉汨罗。,怜:一作“惜”。

"穷冬客江剑":那年冬我远离朝廷旅居剑外,

# 江剑:蜀地与长江流域一带。一作“剑外”。

"随事有田园":在这锦江畔聊事躬耕。

"风断青蒲节":好比是风吹断青蒲之节,

"霜埋翠竹根":霜埋葬了翠竹之根。

"衣冠空穰穰":朝臣们还在众口嚣嚣空发议论,

# 冠:一作“裳”。

"关辅久昏昏":难怪关中政局久久萎靡不振。

# 久:一作“远”。,关辅:指扶风、冯翊、京兆。

"愿枉长安日":愿我皇像太阳一般破开云雾,

# 愿枉:一作“唯驻”。也作“愿驻”。

"光辉照北原":把光辉照向河北敌占区那芸芸众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建都十二韵》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上元元年秋冬,杜甫听闻朝廷拟罢除蜀都“南京”称号,改封荆州为南都,遂以诗为谏,愤而作此篇。诗人直斥朝廷重臣,言辞尖锐:首句即质问,当大半河山仍遭胡人蹂躏、百姓未得喘息之际,中枢诸公不思辅佐天子扶危救困,却大动干戈议封江陵府,声称“恐失东人望”,置蜀都百姓于何地?时局危殆,洗雪国耻方为急务,建都乃复兴天下之根本大计,岂容草率?诸公虽居高位,若行事鲁莽,恐致万国沸腾,局面难收。诗人继而自陈心迹:昔日上疏救房琯,宁死无悔;虽遭贬华州,仍愧负君恩。如今欲效贾谊哭谏而无门,唯有如屈原般远遁沉江、痛愤难抑。“风断清蒲节,霜埋翠竹根”,以景喻志,自况流落剑外、躬耕归隐之身,却忧念朝中文武虽众,无力解救关辅之难。诗末直抒胸臆,望天子以沦陷的河北为重,切勿轻纳建都之议。整首诗作如谏疏般锋芒毕露,于忧国忧民之切中,尽显诗圣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议在云台上,谁扶黄屋尊。”开篇描绘国家处于战乱,百姓未能休养生息,胡马占据大半国土的严峻形势。接着提出建都之议,强调其目的在于扶持帝王尊严,凸显建都问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为全诗定下忧国基调。中间四句:“建都分魏阙,下诏辟荆门。恐失东人望,其如西极存。”讨论建都的具体方案,提到在不同地点建都的考量。担心选择不当会失去东方百姓的期望,同时又要顾及西部局势,展现出建都决策的复杂性,体现诗人对国家整体局势的全面思考。再四句:“时危当雪耻,计大岂轻论。虽倚三阶正,终愁万国翻。”进一步强调在国家危难时刻,建都是雪耻兴邦的大计,不可轻视。虽希望凭借正确决策使国家步入正轨,但仍担忧局势不稳,万国翻覆,深刻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后十二句:“牵裾恨不死,漏网荷殊恩。永负汉庭哭,遥怜湘水魂。穷冬客江剑,随事有田园。风断青蒲节,霜埋翠竹根。衣冠空穰穰,关辅久昏昏。愿枉长安日,光辉照北原。”诗人由议论转为感慨自身经历,借典故表达对国事的关切与无奈。描述客居江剑之地的冬日景象,以景衬情,反映社会衰败。最后希望长安的光辉能照耀北方原野,表达对国家恢复安定繁荣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建都江陵,非时事所急,而汲汲行之,有识者隐抒所见,就事论事,不必有他寓意。

清汪灏《树人堂读杜诗》卷九

# 杜五排到此篇,纯是血泪,所谓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者,岂得以句字之平仄求之。然即以一三五字乘除翕辟之理言,亦极正变起伏、出没神化之能矣。

清翁方纲《杜诗附记》卷上

# 查慎行曰:凡读一诗,必先观作者命意所在,如此篇大段谓分建五都非当时之急务,自叹身离阙下,不得上疏谏止也。

清刘溶《杜诗集评》卷一二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前苦寒行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少年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