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毒蛇后猛虎":沿途各地荒无人烟,还有毒蛇猛兽出没,
# 前有毒蛇后猛虎:“前有”二句写人烟稀少,坐了一整天的船也碰不到一个村庄。刘向《新序》:“前有大蛇如堤。”
"溪行尽日无村坞":坐了一整天的船也没有看到一个村庄。
# 村坞:村庄。
"江风萧萧云拂地":江上寒风呼啸,地面弥漫着云雾,
# 江风萧萧云拂地:“江风”二句写溪行之景。云拂地,写云随风掠地而过,正是将雨之象。
"山木惨惨天欲雨":山中林木衰残,天上笼罩着阴霾,倍感荒凉。
"女病妻忧归意速":女儿病了,妻子很忧虑,就想快点到家,
# 归意速:归心似箭。速,一作急。
"秋花锦石谁复数":溪上的秋花锦石哪里还有精神去欣赏?
# 秋花锦石谁复数:意不在景物,故曰“谁复数”。锦石,水底有花纹的小石。庾肩吾诗:“锦石镇浮桥。”杜甫诗:“碧萝长似带,锦石小如钱。”(《秋日夔府咏怀》)亦见水之清澈。复,一作能。
"别家三月一得书":为逃难而流落异地,离家几个月才收到一封家书,
# 得书:一作书来。
"避地何时免愁苦":什么时候才不用愁苦与悲伤?
# 何时:杜甫自公元七五九年由华州避地秦州后,转徙至此时,已近五年,故有“何时”之叹。,避地:为避难而流寓异地。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诗歌描绘了诗人由阆中回梓州途中所见的前有毒蛇后有猛虎、江风萧瑟云拂地、山木凄惨天欲雨等险恶凄凉的景色,体现出旅途的艰难,同时借女儿生病、妻子担忧、自己流寓异地等情事,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和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前半部分描绘“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的险恶凄凉之景,借旅途景色抒发内心的凄苦和对前路的担忧。象征:诗中“毒蛇”“猛虎”既指旅途中实际存在的危险,也象征着诗人生活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通过描绘旅途中前后受敌、整日难寻村落,以及江风呼啸、乌云低垂、山木萧瑟、天欲下雨的景象,运用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险恶、凄凉、压抑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旅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愁苦。后半部分“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则由景入情,点明女儿生病、妻子担忧让自己归心似箭,面对秋花锦石也无心欣赏,“别家三月一得书”强调与家人分别之久且联系之少,最后一句“避地何时免愁苦”直接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难以摆脱愁苦的无奈与悲伤。
上一篇:唐·杜甫《枯棕》
下一篇:唐·杜甫《上后园山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