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贤异七贤":这里的三贤与竹林七贤不同,
"青眼慕青莲":他们怀着倾慕之心崇尚佛教。
"乞饭从香积":僧人从丰盛的斋饭处乞食,
"裁衣学水田":所穿的衣服仿照水田的样式裁剪。
"上人飞锡杖":高僧手持锡杖行动自如,
"檀越施金钱":施主们纷纷向僧人施舍金钱。
"趺坐檐前日":僧人在屋檐前跏趺而坐,
"焚香竹下烟":在竹林下焚香,香烟袅袅升起。
"寒空法云地":清冷的天空仿佛是佛法覆盖之地,
"秋色净居天":秋天的景色如同清净的佛国天界。
"身逐因缘法":身体要遵循因缘之法,
"心过次第禅":心灵要依次经过不同的禅定境界。
"不须愁日暮":不用为日暮降临而忧愁,
"自有一灯然":自然会有一盏灯照亮。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运用佛教典故,如“香积”“青莲”“法云地”“净居天”等,使诗歌富有文化内涵,增强了诗歌的宗教氛围和思想深度。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如秋景)与佛教意境相融合,如“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通过景语表达禅意,营造出空灵、清净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佛法的高深和修行的宁静。对比:以“三贤”与“七贤”的对比开篇,突出了此次饭僧活动参与者对佛教的尊崇,与竹林七贤的放诞形成鲜明反差,引发读者的兴趣。
2. 分段赏析
《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三贤异七贤,青眼慕青莲”:开篇将“三贤”与“七贤”作对比,“七贤”一般指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放诞不羁,而这里的“三贤”应是指与佛教相关的贤能之人,他们与竹林七贤不同,对佛教(“青莲”常代指佛教)怀有倾慕之情。此句点明了此次饭僧活动参与者对佛教的尊崇态度,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写僧人从“香积”(佛典中香积国的僧人以香饭为食,这里借指丰盛的斋饭)处乞食,所穿的衣服仿照水田的样式裁剪。这两句细致地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细节,突出了他们的修行生活和佛教特色。“上人飞锡杖,檀越施金钱”:“上人”指高僧,“锡杖”是僧人出行的法器,“飞锡杖”生动地表现出僧人的行动;“檀越”即施主,这句说施主们向僧人施舍金钱,展现了饭僧活动中施主与僧人的互动,体现了人们对佛教的虔诚和支持。“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描绘了僧人在屋檐前跏趺而坐(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在竹林下焚香的场景。通过“趺坐”“焚香”等动作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庄严的氛围,展现了僧人修行时的宁静状态。“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这两句写景,“寒空”“秋色”描绘出秋天的清冷高远,“法云地”“净居天”都是佛教用语,将自然景色与佛教意境相融合,烘托出一种空灵、清净的境界,暗示了佛法的高深和修行的高远境界。“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表达了对禅理的理解,认为人的身体要遵循因缘之法,心要依次经过不同的禅定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思考,强调了修行要循序渐进,顺应因缘。“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最后两句富有哲理,表面意思是不用为日暮降临而忧愁,自然会有一盏灯照亮;深层含义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面临困境和黑暗,只要心中有佛法的指引(“一灯”可象征佛法),就无需担忧,充满了对佛法的信心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