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yuán
wài
zhái
kàn
fàn
sēng
gòng
yùn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sān
xián
xián
qīng
yǎn
qīng
lián
fàn
cóng
xiāng
cái
xué
shuǐ
tián
shàng
rén
fēi
zhàng
tán
yuè
shī
jīn
qián
zuò
yán
qián
fén
xiāng
zhú
xià
yān
hán
kōng
yún
qiū
jìng
tiān
shēn
zhú
yīn
yuán
xīn
guò
chán
chóu
yǒu
dēng
rán

译文

这里的三贤与竹林七贤不同,他们怀着倾慕之心崇尚佛教。僧人从丰盛的斋饭处乞食,所穿的衣服仿照水田的样式裁剪。高僧手持锡杖行动自如,施主们纷纷向僧人施舍金钱。僧人在屋檐前跏趺而坐,在竹林下焚香,香烟袅袅升起。清冷的天空仿佛是佛法覆盖之地,秋天的景色如同清净的佛国天界。身体要遵循因缘之法,心灵要依次经过不同的禅定境界。不用为日暮降临而忧愁,自然会有一盏灯照亮。

逐句剖析

"三贤异七贤":这里的三贤与竹林七贤不同,

"青眼慕青莲":他们怀着倾慕之心崇尚佛教。

"乞饭从香积":僧人从丰盛的斋饭处乞食,

"裁衣学水田":所穿的衣服仿照水田的样式裁剪。

"上人飞锡杖":高僧手持锡杖行动自如,

"檀越施金钱":施主们纷纷向僧人施舍金钱。

"趺坐檐前日":僧人在屋檐前跏趺而坐,

"焚香竹下烟":在竹林下焚香,香烟袅袅升起。

"寒空法云地":清冷的天空仿佛是佛法覆盖之地,

"秋色净居天":秋天的景色如同清净的佛国天界。

"身逐因缘法":身体要遵循因缘之法,

"心过次第禅":心灵要依次经过不同的禅定境界。

"不须愁日暮":不用为日暮降临而忧愁,

"自有一灯然":自然会有一盏灯照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三贤异七贤,青眼慕青莲”,通过“三贤”“七贤”的对比,以及“青眼”“青莲”的意象,巧妙地引出对佛教的推崇,“青莲”指代佛眼,借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的典故,暗示卢员外宅中的饭僧行为是对佛教的虔诚追求,而非世俗的行为。“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香积”是佛教中的香积佛国,“水田”指僧人袈裟的形状,这些典故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饭僧的生活细节,体现出僧人对佛教修行的专注和虔诚。“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僧人在檐前趺坐、竹下焚香的场景,以具体的行为和画面,展现出僧人修行的庄重和虔诚,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通过描写寒冷天空下如法云般的大地和充满秋色的净居天,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氛围,既烘托出饭僧环境的宁静与神圣,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佛教修行境界的向往与赞美。最后,诗歌以“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结尾,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灯”象征着佛性、智慧之光,寓意着只要心中有佛,有对佛法的领悟和信仰,就不必为人生的日暮困境而忧愁,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启示,升华了诗歌的主题,表达出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崇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运用佛教典故,如“香积”“青莲”“法云地”“净居天”等,使诗歌富有文化内涵,增强了诗歌的宗教氛围和思想深度。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如秋景)与佛教意境相融合,如“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通过景语表达禅意,营造出空灵、清净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佛法的高深和修行的宁静。对比:以“三贤”与“七贤”的对比开篇,突出了此次饭僧活动参与者对佛教的尊崇,与竹林七贤的放诞形成鲜明反差,引发读者的兴趣。

2. 分段赏析

《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三贤异七贤,青眼慕青莲”:开篇将“三贤”与“七贤”作对比,“七贤”一般指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放诞不羁,而这里的“三贤”应是指与佛教相关的贤能之人,他们与竹林七贤不同,对佛教(“青莲”常代指佛教)怀有倾慕之情。此句点明了此次饭僧活动参与者对佛教的尊崇态度,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写僧人从“香积”(佛典中香积国的僧人以香饭为食,这里借指丰盛的斋饭)处乞食,所穿的衣服仿照水田的样式裁剪。这两句细致地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细节,突出了他们的修行生活和佛教特色。“上人飞锡杖,檀越施金钱”:“上人”指高僧,“锡杖”是僧人出行的法器,“飞锡杖”生动地表现出僧人的行动;“檀越”即施主,这句说施主们向僧人施舍金钱,展现了饭僧活动中施主与僧人的互动,体现了人们对佛教的虔诚和支持。“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描绘了僧人在屋檐前跏趺而坐(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在竹林下焚香的场景。通过“趺坐”“焚香”等动作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庄严的氛围,展现了僧人修行时的宁静状态。“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这两句写景,“寒空”“秋色”描绘出秋天的清冷高远,“法云地”“净居天”都是佛教用语,将自然景色与佛教意境相融合,烘托出一种空灵、清净的境界,暗示了佛法的高深和修行的高远境界。“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表达了对禅理的理解,认为人的身体要遵循因缘之法,心要依次经过不同的禅定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思考,强调了修行要循序渐进,顺应因缘。“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最后两句富有哲理,表面意思是不用为日暮降临而忧愁,自然会有一盏灯照亮;深层含义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面临困境和黑暗,只要心中有佛法的指引(“一灯”可象征佛法),就无需担忧,充满了对佛法的信心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

下一篇:唐·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