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悟藏环早":怎能料到太子这么早逝,
# 藏环:《晋书,羊祜传》:“祜年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乳母曰:‘汝先无此物。’祜即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树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李氏悲惋。时人异之,谓李氏子则祜之前身也。”
"才知拜璧年":才想起当初选定他为太子的时候。
# 才知拜璧年:此句即用平王拜璧事,言佋尚年幼也。拜璧:《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楚共王无嫡长子,有宠子五人,不知当立谁为嗣,于是遍祭名山大川之神,以璧示之,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抗之?”祭毕,密埋璧于祖庙之庭,使五子依长幼之序入拜。“康王跨之,灵王肘加焉,子干、子哲皆远之(离璧远)。平王弱(幼小),抱而入,再拜,皆厌(压)纽(璧纽)。”
"翀天王子去":太子像鸟儿冲天般离去,
# 翀天王子去:孙绰《游天台山赋》:“王乔控鹤以冲天”。王乔即周灵王太子晋,参见《列仙传》卷上。翀,通“冲”。句谓佋成仙而去。
"对日圣君怜":他曾像晋明帝司马绍一样聪明,令圣君怜惜。
"树转宫犹出":灵车前行,树木转动,宫殿还能看见,
# 犹:已经。
"笳悲马不前":胡笳声悲切,马也不肯向前。
"虽蒙绝驰道":虽然承蒙皇恩,为太子的灵柩经过而封禁了驰道,
# 绝:横渡。
"京兆别开阡":京兆尹又另外开辟了墓道。
# 阡:墓道。,京兆:京兆府。
"兰殿新恩切":在华丽的宫殿里,皇帝曾给予太子深切的新恩,
"椒宫夕临幽":椒房中的太后傍晚满怀忧伤地前来凭吊。
"白云随凤管":白云仿佛随着笙箫等乐器的声音飘动,
"明月在龙楼":明月高悬在太子居住的龙楼之上。
"人向青山哭":人们对着青山痛哭,
"天临渭水愁":天空笼罩着渭水,仿佛也在哀愁。
# 临:哭吊。
"鸡鸣常问膳":太子往日鸡鸣即起向皇帝问安进膳,
"今恨玉京留":如今却遗憾地留在了仙境。
"骑吹凌霜发":骑兵的鼓吹乐冒着霜寒奏响,
# 凌霜:冒霜,拂晓。,骑吹:在马上吹奏的乐队。
"旌旗夹路陈":旌旗在道路两旁排列。
"凯容金节护":太子的仪容有金色符节护持,
# 金节:借指都督、府尹、刺史(太守)。,凯:一作礼。
"册命玉符新":他受封的册命和玉符崭新。
"傅母悲香褓":照顾太子的傅母悲痛地看着那曾经包裹太子的香褓,
# 傅母:保育辅导皇室子女的老年男女。
"君家拥画轮":太子家中人簇拥着装饰华丽的车子。
# 拥:乘坐。
"射熊今梦帝":如今太子像汉元帝梦熊而生那样英年早逝,
"秤象问何人":又有谁能像曹冲称象那样聪明呢。
"苍舒留帝宠":太子像曹冲一样深受皇帝宠爱,
# 苍舒:远古传说中贤圣之名。
"子晋有仙才":又像王子乔一样有超凡的仙才。
"五岁过人智":五岁时就有超过常人的智慧,
"三天使鹤催":可惜上天派仙鹤催促他早早离去。
"心悲阳禄馆":心中悲痛地看着太子居住的宫殿,
# 阳禄:汉代上林苑中嫔妃所居之馆。阳:一作四。
"目断望思台":望眼欲穿地望着望思台。
"若道长安近":如果说长安离仙境很近,
"何为更不来":为什么他不再回来呢。
"西望昆池阔":向西望去,昆明池宽阔无比,
# 昆池:指滇池。
"东瞻下杜平":向东瞻望,下杜之地平坦开阔。
"山朝豫章馆":山峦好像在朝拜豫章馆,
"树转凤凰城":树木环绕着长安城。
"五校连旗色":五校的军旗相连,颜色一致,
"千门叠鼓声":众多的城门传来接连不断的鼓声。
"金环如有验":如果金环显灵的传说应验,
"还向画堂生":希望太子还能在华丽的殿堂重生。
# 画堂:古代宫中有彩绘的殿堂。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一组悼亡诗。描绘了皇室丧仪的庄重场景,体现了宫廷对幼子离世的悲痛之情,借助周灵王太子晋仙化传说,表达出对夭折幼子的深切哀思。同时,融合宫廷仪仗、青山渭水等意象,从多方面展现出皇室对幼子夭亡难以言表的痛惜。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组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何悟藏环早”这句,原典故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周景王的儿子们年幼时玩藏钩游戏,幼子有藏钩的天赋,被认为聪慧。这里用“藏环早”表明恭懿太子早慧,过早展现出过人的聪慧,表达对其早逝的惋惜。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何悟藏环早,才知拜璧年”,运用“藏环”和“拜璧”的典故,“藏环”指太子过早离世,“拜璧”点明其被立为太子之时,以这种对比的方式,突出太子夭折的遗憾,让人感叹命运无常。颔联“翀天王子去,对日圣君怜”,“翀天”描绘太子如飞升天际般离去,“对日”用了晋明帝司马绍幼时聪慧,对日答对的典故,以表明太子聪慧,深得圣君怜爱,进一步强调其早逝令人痛心。颈联“树转宫犹出,笳悲马不前”,写送葬队伍前行,树木移动,宫殿渐远,但仍能看见,而悲凉的胡笳声响起,连马都因悲伤而不愿前行,借景抒情,渲染出送葬时哀伤的氛围。尾联“虽蒙绝驰道,京兆别开阡”,“绝驰道”和“别开阡”体现出皇家对太子的厚待,以特殊的葬礼规格表达对太子的重视,从侧面反映出太子地位之尊。第二首:首联“兰殿新恩切,椒宫夕临幽”,“兰殿”“椒宫”描绘宫廷环境,“新恩切”表明太子生前深受皇恩,“夕临幽”则点明太子去世后椒宫沉浸在一片幽寂之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太子离世后的凄凉。颔联“白云随凤管,明月在龙楼”,白云伴随着凤管之声飘动,明月依旧照在龙楼之上,以白云、明月等自然景象烘托出一种空灵、寂寥的氛围,暗示太子虽逝,宫廷依旧,却已物是人非。颈联“人向青山哭,天临渭水愁”,人们朝着青山痛哭,上天面对渭水也仿佛哀愁,以夸张的手法,将人的悲痛之情与天地自然相融合,极言悲痛之深。尾联“鸡鸣常问膳,今恨玉京留”,“鸡鸣问膳”体现太子生前的孝顺,每日清晨向父母问安,如今却只能遗憾他永远留在了仙境,表达出对太子品德的赞美以及对其早逝的深深遗憾。第三首:首联“骑吹凌霜发,旌旗夹路陈”,描绘出送葬队伍中骑吹在霜气中出发,旌旗在道路两旁整齐陈列的场景,展现出皇家葬礼的威严与庄重,“凌霜”二字更增添了一丝肃穆之感。颔联“凯容金节护,册命玉符新”,“凯容”指太子的仪容,由金色符节护持,新的册命和玉符显示出太子身份的尊贵与皇家对其的重视。颈联“傅母悲香褓,君家拥画轮”,写太子的傅母因怀念太子幼时的香褓而悲痛,皇家众人簇拥着太子的灵车,从身边人的悲痛之情侧面反映出太子早逝给众人带来的哀伤。尾联“射熊今梦帝,秤象问何人”,分别用了“射熊梦帝”和“曹冲秤象”的典故,前者暗示太子的不凡,后者则以曹冲的聪慧类比太子,如今太子已逝,无人再如他这般聪慧,表达出对太子早逝的惋惜。第四首:首联“苍舒留帝宠,子晋有仙才”,以苍舒深受魏武帝曹操宠爱和子晋的仙才来比喻恭懿太子,突出太子既得皇帝宠爱又富有才华,为下文写其早逝的惋惜做铺垫。颔联“五岁过人智,三天使鹤催”,具体描述太子五岁时便有过人的智慧,然而却如被上天派来的仙鹤催促般早早离世,“三天”给人一种来自仙界的神秘之感,强化了太子早逝的无奈与遗憾。颈联“心悲阳禄馆,目断望思台”,“阳禄馆”和“望思台”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表达出人们因太子离世而内心悲痛,望眼欲穿却再也看不见太子的惆怅。尾联“若道长安近,何为更不来”,以一种近乎质问的口吻,表达出对太子早逝的不舍与不解,明知长安近在咫尺,为何太子却不再归来,将悲痛之情推向高潮。第五首:首联“西望昆池阔,东瞻下杜平”,描绘送葬时西望昆池广阔,东看下杜平坦的景象,展现出视野的开阔,也暗示着太子葬礼的宏大场面。颔联“山朝豫章馆,树转凤凰城”,写山峦仿佛朝着豫章馆朝拜,树木环绕着凤凰城,以自然之景烘托出皇家宫殿的威严与庄重,同时也暗示着太子身份的尊贵。颈联“五校连旗色,千门叠鼓声”,“五校连旗”“千门叠鼓”描绘出送葬队伍中军队旗帜相连,宫廷内鼓声重叠的壮观场景,进一步渲染出葬礼的隆重。尾联“金环如有验,还向画堂生”,用“金环”的典故,传说羊祜五岁时曾向乳母要自己前世玩过的金环,此句表达出人们希望太子能如传说般再次转世回到人间,体现出对太子的深切怀念。
上一篇:唐·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