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谷与谁去":愚公谷和谁一同前往,
"唯将黎子同":只与黎昕相伴同行。
"非须一处住":不必一定要住在同一个地方,
"不那两心空":却难禁两人心中的空落。
"宁问春将夏":何必问是春天将到夏天,
"谁论西复东":谁又会计较是向西还是向东。
"不知吾与子":不知我和你,
"若个是愚公":哪一个才是愚公。
"吾家愚谷里":我家所在的愚公谷中,
# 吾:一作愚。
"此谷本来平":这山谷原本就是平坦的。
"虽则行无迹":虽然行走没有留下痕迹,
"还能响应声":却能回应外界的声响。
# 响:一作回。
"不随云色暗":不随着云色变得昏暗,
"只待日光明":只等待太阳的光明照耀。
"缘底名愚谷":为什么名叫愚公谷,
"都由愚所成":全都是因“愚”而得名。
"借问愚公谷":请问愚公谷在哪里,
"与君聊一寻":和你姑且一同去寻访。
"不寻翻到谷":不曾刻意寻找,反而走到了谷中,
"此谷不离心":这山谷其实就在心中。
"行处曾无险":行走的地方不曾有险阻,
"看时岂有深":看起来哪里有深邃难测之处。
"寄言尘世客":捎句话给世间奔波的人,
"何处欲归临":你们想要归向何处呢。
# 临:一作林。,归:一作窥。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一组题赠诗。这组诗描绘了诗人王维与友人黎昕同游愚公谷的场景,表达了对愚谷平和景致的喜爱,以及对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不知吾与子,若个是愚公”“缘底名愚谷,都由愚所成”“借问愚公谷,与君聊一寻”等句巧用“愚公谷”典故。该典故出自《说苑・政理》,讲述齐桓公打猎时偶遇一老人,问其谷名“愚公谷”的由来,老人称自己因“愚”而得名,暗含对智愚辩证关系的思考。在这首诗中一来紧扣诗题“愚公谷”,赋予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来通过对“愚公”身份的探寻和谷名由来的追问,将典故中智与愚的辩证思考融入与友人同游的情景中,使诗歌在轻松的对话与写景中蕴含哲理,既呼应了典故的内涵,又让对“愚”的感悟更贴合诗人当下的心境与体验,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开篇“愚谷与谁去,唯将黎子同”,点明与友人黎昕同游愚公谷,“唯将”二字显露出二人相伴的亲密。“非须一处住,不那两心空”,说不必同住一处,却难掩彼此心意相通的空落,暗合知己情谊。“宁问春将夏,谁论西复东”,抛开时节与方向的计较,尽显随遇而安的闲适。末句“不知吾与子,若个是愚公”以问句收束,玩笑间引发对“愚”的思索,轻松中藏深意。第二首转向描写愚公谷,“吾家愚谷里,此谷本来平”点出谷的平坦,“本来平”暗含对质朴本真的推崇。“虽则行无迹,还能响应声”,写谷中虽无行人踪迹,却能回应声响,赋予山谷灵动之气。“不随云色暗,只待日光明”,以谷不随云暗、静待日光,喻指坚守本心、不随外物变迁。“缘底名愚谷,都由愚所成”直探谷名由来,将“愚”与谷的本质相连,暗含对“愚”的独特理解。第三首延续寻谷之意,“借问愚公谷,与君聊一寻”承接前诗,写与友人同寻的过程。“不寻翻到谷,此谷不离心”巧妙道破谷不在远方,而在心中,暗含禅意。“行处曾无险,看时岂有深”描绘谷中无险无深的景象,呼应“本来平”,凸显其质朴无华。末句“寄言尘世客,何处欲归临”以劝诫收尾,借愚公谷引发世人对归处的思考,将个人感悟升华为对普遍人生的启迪。全诗语言平淡自然,于写景叙事中融入哲理,尽显王维诗歌“诗中有思”的特点。
上一篇:唐·王维《淇上送赵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