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道通长乐":复道连接着长乐宫,
"青门临上路":青门靠近大路。
"遥闻凤吹喧":远远听到凤凰形状的乐器吹奏出的喧闹声,
"暗识龙舆度":暗自认出皇帝的车驾经过。
"褰旒明四目":皇帝掀起冠冕前的玉串,明察四方,
"伏槛纡三顾":皇帝俯身栏杆,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殷勤关注。
"小苑接侯家":皇家小苑连接着侯爵的府邸,
"飞甍映宫树":高耸的屋脊与宫中的树木相映成趣。
"商山原上碧":商山原野上一片碧绿,
"浐水林端素":浐水岸边的树林顶端洁白。
"银汉下天章":天上的银河仿佛降下天帝的文章,
"琼筵承湛露":美玉般的宴席承受着皇帝的恩泽。
"将非富人宠":难道不是因为皇帝宠爱贤才吗,
"信以平戎故":确实是因为皇帝有平定外敌的志向。
"从来简帝心":向来被皇帝简拔而得圣心,
"讵得回天步":怎么能够改变皇帝的英明决策呢。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应制诗。此诗是王维应唐玄宗之命创作的诗歌,描绘了春明楼宴乐的场景,歌颂了皇帝的贤德和对贤才的礼遇。
2. 分段赏析
开篇“复道通长乐,青门临上路”,“复道”指楼阁间相连的通道,“长乐”代指皇宫,“青门”是长安城门,“上路”指大道。此联描绘出春明楼与皇宫、城门、大道相连的宏伟地理位置,展现出皇家建筑的壮丽与威严,为全诗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接着“遥闻凤吹喧,暗识龙舆度”,“凤吹”指宫廷中的音乐,“龙舆”代指皇帝的车驾。诗人远远听到宫廷音乐的喧闹声,便暗自知晓皇帝的车驾即将到来。“遥闻”“暗识”体现出诗人对皇帝行踪的敏锐感知,侧面烘托出皇帝出行的盛大场面和威严气势。中间“褰旒明四目,伏槛纡三顾”,“褰旒”指皇帝撩起冠冕前的垂旒,“明四目”表示皇帝目光明亮,洞察一切;“伏槛”指诗人俯身倚靠栏杆,“纡三顾”化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暗示皇帝对贤才的重视。此联通过对皇帝和诗人自身动作的描写,表现出皇帝的英明和对贤才的渴求,也体现出诗人对皇帝的崇敬之情。“小苑接侯家,飞甍映宫树”,描绘了春明楼周边的环境。“小苑”指皇家的园林,“侯家”指王侯的府邸,“飞甍”指高耸的屋脊。小苑与侯家相连,高耸的屋脊与宫中的树木相互映衬,展现出皇家园林与贵族府邸的奢华与壮丽,进一步渲染了皇家生活的富贵气象。“商山原上碧,浐水林端素”,“商山”在长安附近,“浐水”是流经长安的河流。“碧”形容商山原上的青草碧绿,“素”描绘浐水岸边树木的洁白。此联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周边山水的秀丽景色,与前面的皇家建筑形成对比,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样。“银汉下天章,琼筵承湛露”,“银汉”指银河,“天章”指天上的文章,这里比喻皇帝的诗文;“琼筵”指精美的筵席,“湛露”指甘美的露水。此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皇帝的诗文比作银河中的文章,将精美的筵席比作承接甘美露水的容器,形象地表现出皇帝的才华和此次宴会的奢华。“将非富人宠,信以平戎故”,“富人宠”指皇帝因宠爱富贵之人而设宴,“平戎故”指皇帝为了平定边境的战事而设宴。诗人在此对皇帝设宴的原因进行推测,认为并非仅仅是为了宠爱富贵之人,更重要的是为了平定边境的战事,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皇帝的期望。最后“从来简帝心,讵得回天步”,“简帝心”指皇帝的心意难以揣测,“回天步”指改变皇帝的决定。诗人感慨皇帝的心意难以捉摸,自己无法改变皇帝的决定。此联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