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香烟合":翡翠色的香烟缭绕聚合,
"琉璃宝地平":琉璃般的宝地平坦开阔。
# 宝地:佛地。多指佛寺。地,一作殿。,琉璃: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在高温下烧制而成宝石,色彩如流云漓彩,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中国古代最初制作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由于工艺复杂,数量稀少,在一定时期内,人们认为琉璃比玉器还要珍贵。在阿弥陀佛如来常驻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中有七种珍宝被合称为“七宝”。在佛经中,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但普遍都有琉璃。
"龙宫连栋宇":如龙宫般的建筑楼宇相连,
# 连栋宇:一幢接一幢的房屋,形容房舍之多。,龙宫:指佛寺。海龙王到灵鹫山,闻佛说法,心中欢喜,想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答应了他。海龙王即入大海化作大殿,佛与诸比丘菩萨共涉宝阶入龙官,受诸龙供养,为说大法。后世据此佛经故事将龙宫作为佛寺的美称。
"虎穴傍檐楹":似虎穴的险地依傍着屋檐柱楹。
# 檐楹: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谷静唯松响":山谷寂静,只有松涛声响,
"山深无鸟声":山林幽深,听不到鸟儿鸣叫,
"琼峰当户拆":美玉般的山峰正对着门户展开,
# 拆:裂。,琼峰:形容山峰如玉石般美丽。
"金涧透林明":金色的山涧穿透树林显得明亮。
# 明:一作鸣。
"郢路云端迥":通往郢地的道路在云端延伸,遥远悠长,
# 迥:远。,郢路:通往楚国郢都的路。屈原《九章·抽思》:“惟郢路之兮,魂一夕而九逝。”后世用“郢路”形容重返国都之路。
"秦川雨外晴":秦川在雨后放晴,景象清朗。
"雁王衔果献":雁王衔着果实前来奉献,
# 雁王:领头的大雁,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教徒认为,佛陀可以不周的形象,来人间帮助人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玄秘事宜。
"鹿女踏花行":鹿女踩着花瓣缓缓行走。
# 鹿女:佛经中所说的仙女。《杂宝藏经·鹿女夫人缘》记载,有婆罗住在仙山,在仙石上方便,后来有精气,被路过此地的雌鹿舔到而怀孕。当雌鹿将要生产的时候,来到仙人这里生了一个端正殊妙的女孩,只有脚像鹿一样,婆罗门把她养大取之养育长成。这个女孩足迹所到之处,都会生出莲花来。
"抖擞辞贫里":精神振作地告别贫困的乡野,
# 抖擞:梵语中头陀的意译,即去掉尘垢烦恼。
"归依宿化城":前来归依并住宿在幻化的城池。
# 化城: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果,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法华经·化城喻品》)。,归依:皈依,信奉之意。
"绕篱生野蕨":篱笆周围生长着野生的蕨菜,
"空馆发山樱":空寂的馆舍旁山樱绽放。
"香饭青菰米":香喷喷的米饭是青色的菰米所做,
# 青菰米: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用来做饭,古以为六谷之一。
"嘉蔬绿笋茎":鲜美的蔬菜是绿色的竹笋嫩茎。
# 绿笋茎:一作紫芋羹。
"誓陪清梵末":立誓陪伴在清越的诵经声旁,
# 清梵:形容和尚诵经之声。此处借指和尚。
"端坐学无生":端正地坐着,修习无生之理。
# 无生: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寺院生活的五言排律,借翡翠香烟、琉璃平地、龙宫般的栋宇、虎穴旁的檐楹等景象,写出了感化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清幽、雅致与祥和。
2. 写作手法
用典:“归依宿化城”一句巧用“化城”典故,“化城”出自佛教典籍,原指佛为引导众生修行,以神力幻化出的城池,供行者暂歇;诗人在此处用“化城”指代所宿之地,将此地比作能让人心灵栖息的清净之所,契合归依后的安宁心境。“端坐学无生”则融入“无生”典故,“无生”是佛教术语,意为不生不灭的境界,是修行追求的目标;诗人以“学无生”表明自己想要通过端坐修行,追求这种境界的心愿,让内心的向佛之志更显真切。夸张:“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等句运用了夸张手法。“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以“龙宫”“虎穴”来形容建筑周边环境,并非真有龙宫、虎穴,而是通过这样的表述,突出此地建筑所处环境的不凡与独特;“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则以“雁王献果”“鹿女踏花”的场景,并非实指真有雁王、鹿女,而是以此夸张地展现出此地如同仙境般的祥和与灵动。想象:诗中“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等句充满想象。“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将建筑与龙宫、虎穴相联系,赋予居所奇幻色彩;“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则构想了雁王献果、鹿女踏花的画面,让场景多了几分灵动。
3. 分段赏析
“翡翠香烟合,琉璃宝地平”:开篇以“翡翠香烟”“琉璃宝地”等事物,展现出寺院环境的华贵。香烟缭绕聚合,地面如琉璃般洁净,既写出寺院的庄严,又营造出神圣的氛围,奠定了全诗庄重的基调,从视觉和嗅觉角度凸显寺院的不凡。“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用“龙宫”比喻寺院的栋宇相连,凸显建筑的宏伟;“虎穴”傍依檐楹,以看似有张力的意象,反显寺院的安稳。通过比喻手法,进一步描绘寺院建筑的宏丽,体现出寺院的气派与肃穆。“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转向描写寺院周边环境。“谷静”“山深”直接点明环境的幽静,“唯松响”“无鸟声”以声衬静,松声的存在更显山谷的寂静,没有鸟声则强化了深山的清幽,刻画出寺院环境的幽寂空灵。“琼峰当户拆,金涧透林明”:“琼峰”“金涧”描绘出山峰如美玉、涧水似金光的景象,“当户拆”写出山峰仿佛正对着门户展开,“透林明”则表现涧水穿透树林带来光亮。以鲜明的色彩和动态感,展现寺院周边自然景致的清丽,与前文的幽静形成呼应。“郢路云端迥,秦川雨外晴”:写远方的郢路在云端显得辽远,秦川在雨后格外晴朗。通过对远方景物的描写,拓展了空间感,既展现出寺院所处位置的高远,又以晴好景致增添了宁静氛围,让画面更显开阔。“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运用“雁王衔果”“鹿女踏花”的佛经典故,将自然中的雁、鹿与佛教意象结合。雁王献果、鹿女踏花,既富有灵动之感,又暗合佛教中的祥瑞之意,将自然景致与佛教文化交融,暗含向佛之心。“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写自己抖擞精神离开贫困之地,前来归依并住宿在如“化城”般的寺院。“抖擞”表现出摆脱过往的状态,“归依”直接表达对寺院的向往,从个人经历入手,体现出对清净之地的渴求。“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描写寺院周边的野蕨绕篱生长,空馆旁山樱绽放。野蕨的生机、山樱的绽放,展现出寺院自然环境的清幽与生机,空馆与花草相映,更显寺院的宁静雅致,充满自然意趣。“香饭青菰米,嘉蔬绿笋茎”:聚焦寺院中的饮食,青菰米做的香饭、绿笋茎等佳肴,既写出食物的洁净清新,又与寺院的清净氛围相契合,从日常饮食细节,进一步凸显寺院的清雅,暗含对这种生活的喜爱。“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出愿意陪伴在清越的梵音之侧,端坐修行、体悟无生之理的决心。这一情感的抒发,呼应了前文对寺院环境、佛教意象的描写,完成了从外在环境到内心向佛之志的过渡,情感真挚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