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huà
gǎn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fěi
cuì
xiāng
yān
liú
bǎo
píng
lóng
gōng
lián
dòng
xué
bàng
yán
yíng
jìng
wéi
sōng
xiǎng
shān
shēn
niǎo
shēng
qióng
fēng
dāng
chāi
jīn
jiàn
tòu
lín
míng
yǐng
yún
duān
jiǒng
qín
chuān
wài
qíng
yàn
wáng
xián
guǒ
xiàn
鹿
huā
xíng
dǒu
sǒu
pín
guī
宿
huà
chéng
rào
shēng
jué
kōng
guǎn
shān
yīng
xiāng
fàn
qīng
jiā
shū
绿
sǔn
jīng
shì
péi
qīng
fàn
duān
zuò
xué
shēng

译文

翡翠色的香烟缭绕聚合,琉璃般的宝地平坦开阔。如龙宫般的建筑楼宇相连,似虎穴的险地依傍着屋檐柱楹。山谷寂静,只有松涛声响,山林幽深,听不到鸟儿鸣叫,美玉般的山峰正对着门户展开,金色的山涧穿透树林显得明亮。通往郢地的道路在云端延伸,遥远悠长,秦川在雨后放晴,景象清朗。雁王衔着果实前来奉献,鹿女踩着花瓣缓缓行走。精神振作地告别贫困的乡野,前来归依并住宿在幻化的城池。篱笆周围生长着野生的蕨菜,空寂的馆舍旁山樱绽放。香喷喷的米饭是青色的菰米所做,鲜美的蔬菜是绿色的竹笋嫩茎。立誓陪伴在清越的诵经声旁,端正地坐着,修习无生之理。

逐句剖析

"翡翠香烟合":翡翠色的香烟缭绕聚合,

"琉璃宝地平":琉璃般的宝地平坦开阔。

# 宝地:佛地。多指佛寺。地,一作殿。,琉璃: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在高温下烧制而成宝石,色彩如流云漓彩,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中国古代最初制作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由于工艺复杂,数量稀少,在一定时期内,人们认为琉璃比玉器还要珍贵。在阿弥陀佛如来常驻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中有七种珍宝被合称为“七宝”。在佛经中,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但普遍都有琉璃。

"龙宫连栋宇":如龙宫般的建筑楼宇相连,

# 连栋宇:一幢接一幢的房屋,形容房舍之多。,龙宫:指佛寺。海龙王到灵鹫山,闻佛说法,心中欢喜,想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答应了他。海龙王即入大海化作大殿,佛与诸比丘菩萨共涉宝阶入龙官,受诸龙供养,为说大法。后世据此佛经故事将龙宫作为佛寺的美称。

"虎穴傍檐楹":似虎穴的险地依傍着屋檐柱楹。

# 檐楹: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谷静唯松响":山谷寂静,只有松涛声响,

"山深无鸟声":山林幽深,听不到鸟儿鸣叫,

"琼峰当户拆":美玉般的山峰正对着门户展开,

# 拆:裂。,琼峰:形容山峰如玉石般美丽。

"金涧透林明":金色的山涧穿透树林显得明亮。

# 明:一作鸣。

"郢路云端迥":通往郢地的道路在云端延伸,遥远悠长,

# 迥:远。,郢路:通往楚国郢都的路。屈原《九章·抽思》:“惟郢路之兮,魂一夕而九逝。”后世用“郢路”形容重返国都之路。

"秦川雨外晴":秦川在雨后放晴,景象清朗。

"雁王衔果献":雁王衔着果实前来奉献,

# 雁王:领头的大雁,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教徒认为,佛陀可以不周的形象,来人间帮助人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玄秘事宜。

"鹿女踏花行":鹿女踩着花瓣缓缓行走。

# 鹿女:佛经中所说的仙女。《杂宝藏经·鹿女夫人缘》记载,有婆罗住在仙山,在仙石上方便,后来有精气,被路过此地的雌鹿舔到而怀孕。当雌鹿将要生产的时候,来到仙人这里生了一个端正殊妙的女孩,只有脚像鹿一样,婆罗门把她养大取之养育长成。这个女孩足迹所到之处,都会生出莲花来。

"抖擞辞贫里":精神振作地告别贫困的乡野,

# 抖擞:梵语中头陀的意译,即去掉尘垢烦恼。

"归依宿化城":前来归依并住宿在幻化的城池。

# 化城: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果,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法华经·化城喻品》)。,归依:皈依,信奉之意。

"绕篱生野蕨":篱笆周围生长着野生的蕨菜,

"空馆发山樱":空寂的馆舍旁山樱绽放。

"香饭青菰米":香喷喷的米饭是青色的菰米所做,

# 青菰米: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用来做饭,古以为六谷之一。

"嘉蔬绿笋茎":鲜美的蔬菜是绿色的竹笋嫩茎。

# 绿笋茎:一作紫芋羹。

"誓陪清梵末":立誓陪伴在清越的诵经声旁,

# 清梵:形容和尚诵经之声。此处借指和尚。

"端坐学无生":端正地坐着,修习无生之理。

# 无生: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化感寺》是唐代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前几句以精致的笔触描绘相关景象,展现出所处之地的独特与不凡;中间部分通过对山谷、山林等环境的描写,衬出此地的宁静,又加入一些灵动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生机;后面则写离开贫困之地来到此地,以及周围的植物和食物,最后表达出想要陪伴清修、学习相关境界的决心。此诗语言清丽,而意蕴悠长,包含着对所处环境的喜爱和对内心追求的坚守,表达出一种对宁静生活和精神寄托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维的这首诗并非为抒发个人情怀而作,显然是专门为感化寺题写的作品。王维晚年对颂禅之事十分热衷,并且对佛教抱有真切的敬意,正因如此,他在为感化寺题这首诗时,投入了相当多的心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寺院生活的五言排律,借翡翠香烟、琉璃平地、龙宫般的栋宇、虎穴旁的檐楹等景象,写出了感化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清幽、雅致与祥和。

2. 写作手法

用典:“归依宿化城”一句巧用“化城”典故,“化城”出自佛教典籍,原指佛为引导众生修行,以神力幻化出的城池,供行者暂歇;诗人在此处用“化城”指代所宿之地,将此地比作能让人心灵栖息的清净之所,契合归依后的安宁心境。“端坐学无生”则融入“无生”典故,“无生”是佛教术语,意为不生不灭的境界,是修行追求的目标;诗人以“学无生”表明自己想要通过端坐修行,追求这种境界的心愿,让内心的向佛之志更显真切。夸张:“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等句运用了夸张手法。“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以“龙宫”“虎穴”来形容建筑周边环境,并非真有龙宫、虎穴,而是通过这样的表述,突出此地建筑所处环境的不凡与独特;“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则以“雁王献果”“鹿女踏花”的场景,并非实指真有雁王、鹿女,而是以此夸张地展现出此地如同仙境般的祥和与灵动。想象:诗中“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等句充满想象。“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将建筑与龙宫、虎穴相联系,赋予居所奇幻色彩;“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则构想了雁王献果、鹿女踏花的画面,让场景多了几分灵动。

3. 分段赏析

“翡翠香烟合,琉璃宝地平”:开篇以“翡翠香烟”“琉璃宝地”等事物,展现出寺院环境的华贵。香烟缭绕聚合,地面如琉璃般洁净,既写出寺院的庄严,又营造出神圣的氛围,奠定了全诗庄重的基调,从视觉和嗅觉角度凸显寺院的不凡。“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用“龙宫”比喻寺院的栋宇相连,凸显建筑的宏伟;“虎穴”傍依檐楹,以看似有张力的意象,反显寺院的安稳。通过比喻手法,进一步描绘寺院建筑的宏丽,体现出寺院的气派与肃穆。“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转向描写寺院周边环境。“谷静”“山深”直接点明环境的幽静,“唯松响”“无鸟声”以声衬静,松声的存在更显山谷的寂静,没有鸟声则强化了深山的清幽,刻画出寺院环境的幽寂空灵。“琼峰当户拆,金涧透林明”:“琼峰”“金涧”描绘出山峰如美玉、涧水似金光的景象,“当户拆”写出山峰仿佛正对着门户展开,“透林明”则表现涧水穿透树林带来光亮。以鲜明的色彩和动态感,展现寺院周边自然景致的清丽,与前文的幽静形成呼应。“郢路云端迥,秦川雨外晴”:写远方的郢路在云端显得辽远,秦川在雨后格外晴朗。通过对远方景物的描写,拓展了空间感,既展现出寺院所处位置的高远,又以晴好景致增添了宁静氛围,让画面更显开阔。“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运用“雁王衔果”“鹿女踏花”的佛经典故,将自然中的雁、鹿与佛教意象结合。雁王献果、鹿女踏花,既富有灵动之感,又暗合佛教中的祥瑞之意,将自然景致与佛教文化交融,暗含向佛之心。“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写自己抖擞精神离开贫困之地,前来归依并住宿在如“化城”般的寺院。“抖擞”表现出摆脱过往的状态,“归依”直接表达对寺院的向往,从个人经历入手,体现出对清净之地的渴求。“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描写寺院周边的野蕨绕篱生长,空馆旁山樱绽放。野蕨的生机、山樱的绽放,展现出寺院自然环境的清幽与生机,空馆与花草相映,更显寺院的宁静雅致,充满自然意趣。“香饭青菰米,嘉蔬绿笋茎”:聚焦寺院中的饮食,青菰米做的香饭、绿笋茎等佳肴,既写出食物的洁净清新,又与寺院的清净氛围相契合,从日常饮食细节,进一步凸显寺院的清雅,暗含对这种生活的喜爱。“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出愿意陪伴在清越的梵音之侧,端坐修行、体悟无生之理的决心。这一情感的抒发,呼应了前文对寺院环境、佛教意象的描写,完成了从外在环境到内心向佛之志的过渡,情感真挚而坚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下一篇:唐·王维《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