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shén
·
·
yíng
shén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kǎn
kǎn
shān
zhī
xià
chuī
dòng
xiāo
wàng
jìn
fēn
chén
yáo
zhàn
qīng
fēng
zhī
shén
zhī
lái
lái
shǐ
使
xīn

译文

鼓声咚咚作响,在鱼山的下面。吹起洞箫,眺望那遥远的水滨。女巫们走上前来,纷纷翩翩起舞。摆好华美的瑶席,斟满清澈的美酒。夜风吹来,凄凄寒寒,细雨纷纷落下,不知神女是否会前来,让我心中痛苦又痛苦。

逐句剖析

"坎坎击鼓":鼓声咚咚作响,

# 坎坎:击鼓声。

"鱼山之下":在鱼山的下面。

# 鱼:一作渔。

"吹洞箫":吹起洞箫,

# 洞箫:古管乐器。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编排在一起做成,称为排箫;排箫各管都用蜡封住底部,其无底者则谓之洞箫。

"望极浦":眺望那遥远的水滨。

"女巫进":女巫们走上前来,

"纷屡舞":纷纷翩翩起舞。

"陈瑶席":摆好华美的瑶席,

"湛清酤":斟满清澈的美酒。

# 酤:酒。,湛:澄。

"风凄凄兮夜雨":夜风吹来,凄凄寒寒,细雨纷纷落下,

# 兮:一作又。

"不知神之来兮不来":不知神女是否会前来,

# 不知:一本无此二字。

"使我心兮苦复苦":让我心中痛苦又痛苦。

# 兮苦复苦:一作使我心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鱼山神女祠歌·迎神》是唐代诗人王维开元年间任济州司仓参军期间创作的诗。这首诗以祭神乐器、巫舞动作重现民间仪式的场景。开篇描绘了在鱼山之下,人们击鼓吹箫,举行迎神仪式的场景。展现出迎神仪式的庄重与热闹,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氛围。后半首描绘了夜晚风雨凄凄的景象。抒发了人们对神灵降临的期盼与因不确定而产生的苦恼。作品融合楚辞的浪漫笔法和乐府诗的韵律,烘托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维在济州担任司仓参军期间。当时,他听闻郓州东阿县鱼山的美丽传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鱼山位于山东东阿县南二十里处,向南距离郓州不足三十里。王维在济州任职时,曾在这一带游历。他在《送郓州须昌冯少府赴任序》中曾这样记述:“予昔仕鲁,盖尝之郓。书社万室,带以鱼山济水。旗亭千隧,杂以郑商周客。有邹人之风以厚俗,有汶阳之田以富农。齐纨在笥,河鲂登俎,一都会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骚体诗,也是一首描写祭祀文化的诗。通过“风凄雨夜”“暮愁空山”等自然景象烘托人和神之间的怅惘,体现了王维早期创作对地域文化与传统祭祀题材的探索。

2. 写作手法

烘托:“风凄凄兮夜雨”,诗中将祭祀的场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风雨交加的夜晚,既是对现实环境的描写,又烘托出人们等待神女降临的焦急、忐忑心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坎坎击鼓,鱼山之下。吹洞箫,望极浦。女巫进,纷屡舞。陈瑶席,湛清酤。”开篇描绘了在鱼山之下,人们击鼓吹箫,举行迎神仪式的场景。鼓声咚咚,箫声悠扬,女巫们纷纷起舞,摆上精美的瑶席,斟满清澈的美酒,通过对这些仪式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迎神仪式的庄重与热闹,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氛围。“风凄凄兮夜雨,不知神之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画风一转,描绘了夜晚风雨凄凄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不知道神女是否会前来,内心充满了焦急和痛苦。“风凄凄兮夜雨”渲染出一种神灵将来未来的神秘、恍惚氛围,而“不知神之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则直接抒发了人们对神灵降临的期盼与因不确定而产生的苦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强为楚语,终露唐人本色。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此首虽逊汉人气骨,其藻翰亦可前后辉映。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

下一篇:唐·王维《送封太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