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ùn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shān
tóu
sōng
bǎi
lín
shān
xià
quán
shēng
shāng
xīn
qiān
wàn
chūn
cǎo
huáng
dōng
liú
liú
huáng
lóng
shù
shàng
yóu
xiá
ér
chóu
féng
hàn
shǐ
使
xiāng
shí

译文

山头的松柏树已经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山下泉水潺潺,声音哽咽着不断流淌。举目远眺,山野间尽是一望无际的草海,绿油油的草色连绵不绝,黄河之水向东奔流,永不停息。守在边疆的少年将士们,看到我却不认识,却发现是不相识的异乡人。

逐句剖析

"山头松柏林":山头的松柏树已经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

"山下泉声伤客心":山下泉水潺潺,声音哽咽着不断流淌。

# 山下泉声伤客心:化用《陇头辞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千里万里春草色":举目远眺,山野间尽是一望无际的草海,绿油油的草色连绵不绝,

"黄河东流流不息":黄河之水向东奔流,永不停息。

# 黄河:黄河流经檎林郡。

"黄龙戍上游侠儿":守在边疆的少年将士们,

# 游侠儿:指边防将士。,戍:指边防地的管垒、城堡。,黄龙:古城名,又称和龙城、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十六国北燕建都于此,南朝宋因称之为黄龙国。

"愁逢汉使不相识":看到我却不认识,却发现是不相识的异乡人。

# 汉使:以汉喻唐,作者自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榆林郡歌》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杂言乐府诗,以塞北春天风光为背景,深刻描绘了边防将士的乡愁与孤寂。诗人借山头的松柏林、山下的泉水声、广袤的春草色和奔流不息的黄河等自然景象抒发情感,同时巧妙融入黄龙戍上游侠儿愁逢汉使不相识的情节,将边防将士内心的孤独、无奈及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诗笔墨简洁,雄浑中不失怨调,通过精炼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边疆的广阔与壮美,以及将士们复杂而真挚的情感世界,成为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诗人与戍边者虽非乡人故旧,但愁心相通,感情相通的深刻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榆林郡歌》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王维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夏季,以侍御史的身份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在出使期间,他亲身体验了边疆的艰苦生活,目睹了边防将士的艰辛与乡愁。次年春天,王维根据这段经历创作了《榆林郡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榆林郡歌》是一首杂言乐府诗,同时也是一首边塞题材诗。此诗通过描绘塞北春天的风光与边防将士的乡愁,首句勾勒边疆环境,中间四句展现边疆景象的广阔与壮美,最后二句则细腻刻画了战士见到使者却不识的惆怅情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这是本诗最主要的写作手法。诗人通过描绘塞北春天的风光,如山头的松柏林、山下的泉水声、广袤的春草色和奔流不息的黄河,以及黄龙戍上的游侠儿等景象,巧妙地抒发了边防将士的乡愁与孤寂。这些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使得全诗情感真挚而深沉。对比:王维将边疆的荒凉与将士内心的孤寂进行对比,通过描绘边疆环境的艰苦与将士内心的挣扎,突出了将士们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奈。烘托: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广阔与壮美,如松柏林立的山头、奔流不息的黄河等景象,来烘托出将士们身处边疆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不仅使得诗歌的画面感更加生动,也让读者在感受边疆美景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将士们的思乡之苦。通过烘托手法,诗人成功地将边疆的自然景象与将士的情感紧密相连,使得全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而深刻。

3. 分段赏析

首句即引领读者步入边塞之地,那里守卫的山峦之上,松柏郁郁葱葱,形成了一片苍翠的林海。山脚下,泉水潺潺流淌,却似乎带着呜咽之声,这哀怨的泉音让远离故土的征人们心中涌起无尽的乡愁。王维巧妙地化用了乐府《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借其意境写乡愁。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将笔触转向了春天的山野。春草蔓延,一片碧绿,与远处的天际相接,展现出了一幅辽阔而荒凉的景象。黄河奔腾不息,滚滚东流,其壮阔的气势与征人们内心的愁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触动了他们心中茫茫的思乡之情。这些春草色、黄河东流的景象,既是诗人亲身经历与亲眼所见的真实写照,也给予了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与亲切感。最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将焦点对准了戍边的游侠少年。他们日夜期盼着朝廷的关怀与慰问,终于迎来了使者的到来。然而,当他们满怀期待地望向使者时,却发现这位使者竟是一位不相识的异乡人。这份突如其来的失望,让他们的忧愁更加沉重。这里的“汉使”一词,是诗人对唐代繁荣景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达,因唐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与汉代相媲美。然而,不相识的使者却让征人们无从倾吐心中的边境警报连连,老是出问题之愁、戎马辛苦之愁、功业未立之愁以及有家难归之愁。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即这些游侠少年内心渴望着得到赏识与重用,但眼前的现实却让他们倍感失落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此诗虽未直接冠以乐府之名,却深得乐府诗之精髓。全诗仅六句,开篇五言短句引领,后接五个七言长句,韵律由平转仄,节奏明快,富有歌谣韵味。全诗写景叙事交织,笔墨简练,情感悲怆,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与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真情,老景,雄风,怨调,只此不愧汉人乐府。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济上四贤咏·郑霍二山人》

下一篇:唐·王维《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