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开东园":桃花在东园开放,
"含笑夸白日":含笑夸赞着白日的光辉。
"偶蒙东风荣":它不过是偶逢春风之吹拂,
# 荣:开花。
"生此艳阳质":生就了这艳丽美好的姿质。
# 艳阳质:青春美貌。,生:一作“矜”。
"岂无佳人色":难道没有美人的姿色吗,
"但恐花不实":只是担心花儿不能结果实。
"宛转龙火飞":时光像蜿蜒的龙火般飞逝,
# 宛转龙火飞:谓大火星西降,暑气渐退,秋天将至。宛转:变化。龙火:旧谓东方苍龙七宿,心为七宿之一。心宿又名火。故称为龙火,亦称大火星。夏历五月黄昏,见于正南,位置最高,至夏历七月黄昏,位置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
"零落早相失":花儿早早地零落飘失。
"讵知南山松":哪里知道南山的松树,
# 讵知:岂知。
"独立自萧飋":独自挺立,傲然面对萧瑟的秋风。
# 萧飋:风吹松柏之声。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桃花和南山松为意象,通过对比两者的不同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难以长存的感慨,同时也蕴含着对坚贞品格的赞美和劝诫世人追求内在品质的深意。
2. 写作手法
对比:“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飋”把“松”置于南山以与“桃”所处的“东园”为对;以“松”的“独立”与“桃”的蒙东风而荣为对;以“松”的“独立自萧瑟”与“桃”的“偶蒙春风荣”为对。以少对多,以简抵繁,极见笔力。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首句以桃树东园为背景,借用阮籍诗句“东园桃与李”烘托意境;时间与季节设定在明媚阳光下。在这和谐优美的时空里,桃花舒展笑颜、竞相绽放。“誇白日”可以解读为桃花沐浴阳光时向世人炫耀,也可理解为朝向着明媚温暖的太阳自我陶醉——若取后者之意,更显荒诞。这一细节引发诸多联想。第三、四句“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诗人指出桃花天生丽质堪比骄阳,但这番妍丽却源于春风垂青。若无春风眷顾,这种绚烂根本无从谈想。此乃诗中一大转折:荣宠仅凭天时,并非永恒。更何况这份“恩宠”仅是“偶蒙”,而非长久所得。由此引申出一个深刻的命题:世间荣华,有转瞬即逝的名利,亦有流芳百世的声望。前者倚仗外力,终不稳固;后者依靠自身修养,方能长存。诗人借轻描淡写之笔,于不经意间暗藏锋芒,其中讥讽之意油然而生。第五、六句“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进一步剖析桃花之弊:并非因其欠缺绝世容颜,而在于空有娇艳外表,却无实质果实——美则美矣,却无品格支撑。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恰是在短期名利与长远价值间迷失方向的根源。尽管从植物学角度某些桃树确有佳果,但诗人刻意强调“花好无实”的特性,未尝不是有所依据的隐喻。第七、八句“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笔锋陡转,描绘春逝景况。日影西斜,春风匿迹,桃花光彩尽褪,昔日荣宠化作泡影。“宛转”蕴含流转变迁之意,亦添飘逸轻盈之感;“龙火”实指东方心宿,亦称春火。“龙火飞”暗喻季候更迭,以诗化语汇凸显时光飞逝。如此一来,桃花依赖外力的本质暴露无遗,相关论述已臻圆满,再多添一字反成赘余。末尾两句笔锋转向青松:“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此乃对桃花的诘问,亦是对读者的提示。此刻桃花哪能想到,南山之松正迎风挺立于萧瑟天地间!此反问点明主旨。通过方位对比——南山对东园;状态对比——独立对逢迎;姿态对比——自萧瑟对偶荣华,文字凝练却张力十足。“自”与“偶”两字化虚为实,桃花之浅薄、青松之高洁跃然纸上,堪称字字珠玑。
4. 作品点评
特立独行,是封建社会中不少志趣高洁的知识分子所向往的品格。他们常常借助诗歌这一形式托物言志,李白的这首诗亦是如此。他选取桃花与松柏来刻画,以此传达自己想表达的内涵。
# 萧士赟云:此篇谓士无实行,偶然荣遇,其宠衰则易于弃捐,孰若君子有持操而不改节哉!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首句用阮句。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叹庸愚之富贵幸得,终不可长,以松柏自况也。
清马允刚《唐诗正声》
上一篇:唐·李白《琴曲歌辞 其二》
下一篇:唐·李白《姑孰溪》